陳亮清
【關鍵詞】 ?群文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2-153-02
我想:教學內容的變革需要有相應的教學模式來支撐,要在短短的課堂內進行有效的群文閱讀教學,“先學后導”的教學模式就是一種有力的支撐。郭沫若曾經說過:“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先學后導”的宗旨和效果與郭老的思想不謀而合。“先學”就是首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帶著疑問進入到“后導”階段,“后導”就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指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使學生“被動”轉為“主動”,由“學會”變為“會學”。
于是,我在“《橋》群文閱讀教學”和“《只有一個地球》群文閱讀教學”中,初探先學后導在群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不錯,也感悟到以下幾點:
一、優質的“先學”可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為課堂進行群文閱讀打下基礎,為師生課堂進行攻難拓展的教學活動提供依據
所謂“先學”,就是在教師未開講之前,學生就主動、自覺地進行相關問題的自我實踐、自我探究、自我學習,力爭通過個人的力量獨立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提升能力。
(一)明確學生先學的目的
學生先學不僅是為了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培養探索精神,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同時養成“看書、提問”的習慣,將思維發散、直覺與深入分析相結合,促使思維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新高度。
學生在教師教學文本知識前進行結構化“先學”,不是讓學生自由、泛泛地看書,而是在教師講解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后,學生對課程內容盡可能做出結構化分析和問題預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會學”的基礎應當是“會讀”。
(二)合理設置學生先學的任務
“導學案”的設置就是為了指導學生進行“先學”活動,要防止空泛的先學要求,不能將問題設計得過大。教師要善于將先學要求分解為若干小問題來呈現,以便學生展開自學。
我設置的“先學”導學案一般分為“常規預習”部分和“研讀探究”部分。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例,在“先學”導學案的“常規預習”部分除了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把握主要內容,理清脈絡外,還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簡單寫寫自己的感受。在“先學”導學案的“研讀探究”部分,是思考①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是圍繞哪一句來寫?②運用自己已有的關于地球的知識或搜集的資料和課文的信息說明“我們的地球很可愛,但是同時也很容易破碎。”③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或者認為有必要在課堂上與大家討論的問題。
為什么導學案要分兩部分呢?因為一下子拋給學生太多的問題,會讓他們產生畏懼情緒,每次制訂小階段的目標,摘到果實后再繼續向前,降低難度。再者,也可以照顧到優等生與后進生,便于實現分層教學,給教師在課堂上的“后導”提供了依據。
可見,“先學”是學生帶著“導學案”上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先學”:不是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想怎樣學就怎樣學,不是讓學生泛泛地、單純地讀書、看書;而是讓學生借助導學案“先學”,扎扎實實地挖掘自己自主學習的潛能,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
挖掘學生的自主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以生為本,攻難拓寬在“后導”
“以學定教”是“高效課堂”模式中教師教學的基本尺碼。教只是手段,學才是目的。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學,一切有利于學生的學,一切促進學生的學”為依據,恰當地確立教學的目標要求,合理選擇教學策略、方法,靈活地調節教學的內容和進程,使課堂教學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和主動發展的過程。
先學后導就是教師根據學生自學后反饋的學生未知的內容或知之不深、不透的內容后有針對性地教導,使課堂教學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和主動發展的過程,以達“教最終是為了不教”之功。
(一)“后導”的基本做法
基于對“先學后導”的理解,我盡量減少教學環節和教師提問,盡量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應圍繞重難點問題實施有效教學,那么學生就能在重難點問題中開展有效學習。如何有效提問才能促進學生充分學習呢?教師提問應體現整體教學觀,提出的問題集中反映文本的主要內容、核心精神,引導學生對文本整體把握,忌繁、雜、細;教師提問也應體現語言文字訓練觀,提出的問題能引導學生捕捉語言文字進行先感知,再感悟,最后感動,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二)“后導”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有主題地萃取文章,讓群文緊密聚合起來,深入文本
群文閱讀教學,就是要圍繞一個主題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則,群文閱讀就會群龍無首,雜亂無章。基于教材單元整組、綜合性學習等群文閱讀教學,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題;基于課外閱讀、略讀課文等群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從文章內容、人文內涵、表達方式等多角度確定主題,圍繞主題精選文章。
以《<只有一個地球>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我圍繞愛護地球的主題選取課外的不同體裁的文章,有說明文《我們的地球》、記敘文《地球就診記》、小小說《假如我是地球》、詩歌《地球,我的媽媽》和非連續性文本。這樣,我充分挖掘課文內在的情感,既深化主題,也讓學生體會到不同體裁的不同表達方式及不同的表達效果。
考慮到《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文字樸實自然,多用數字與列舉的方法寫了較多地球資源豐富的內容,學生不容易被文字背后的情感所感染,所以我首先讓學生看課文圖片和閱讀課外文章《可愛的地球》,進行想象描述,讓學生在美好的情感之中感受地球是如此的美麗,和藹可親,讓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中。而后,話題一轉,重點體會地球的渺小與脆弱,同時適時閱讀幾篇課外文章和環境遭受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在反差中真切會到地球的可愛卻又容易破碎。這深入挖掘語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沉浸在語文的真善美魅力之中,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真諦。
2.以整體觀設計問題,讓群文橫向聯合起來,自然地攻克課文學習目標的重難點
群文閱讀教學時,我們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根據學習目標的重難點,設計比較性、遷移性、沖突性等問題,將多篇文章橫向聯合起來,既幫助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自然攻克重難點,又培養學生對文本信息重整、伸展、評鑒、創意表達等高層次的閱讀能力。
以《<只有一個地球>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我讓學生運用課文的信息和課外閱讀材料說明“我們的地球很可愛,但是同時也很容易破碎。”這樣,學生自讀自悟,提高了整合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生侃侃發言時,老師適時補充有關圖片資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接著又出示了一組關于地球資源現狀及給人類帶來危害的非連續性的文字資料。這更讓學生深深地領悟到宇航員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嘆的意義了。那么課文學習的重難點就自然而然地被攻克了。
又如,我在執教小學語文第十冊《橋》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理解題目《橋》所蘊含的深意和感受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適時引入課外三、四篇文章,采取群文閱讀教學,舍棄過于精致細膩的講解,還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我讓學生閱讀課文《橋》與課外文章《諾曼底號》后,提問“《諾曼底號遇難記》中船長以搶的威脅震懾住了大家,而《橋》中的老漢沒有以死亡威脅大家,他是怎么做到組織大家有序逃生的呢?”學生們紛紛表示“是喔,我們怎么忽略了這點?”于是,學生以很主動的探究精神再次走進文本,走進老漢的內心,就發現老漢平日表現出的黨員先進性——以身作則,大公無私,早已深入民心,有了很高的威信,深受村民擁戴,所以老漢沒有以死亡威脅大家,也能做到組織大家有序逃生。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攻克了課文的重難點——理解題目《橋》所蘊含的深意而且學生感悟更深刻。
3.有意識地滲透閱讀策略,加強讀書方法指導,讓群文功效綜合起來
習得方法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群文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從多篇文章閱讀中獲取豐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習得快速閱讀、整合信息、質疑討論等群文閱讀的策略。
有意識地滲透快速閱讀的策略。群文閱讀教學,學生一節課要閱讀多篇文章,用得比較多的是默讀和略讀、瀏覽,這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閱讀方式。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常見的比較有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內容比較、表達形式比較、詳略比較等。如以《<只有一個地球>群文閱讀教學》為例,我讓學生對比同一主題的不同文體,感受異同。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說明文的科學嚴謹,記敘文的生動形象,小小說中扣人心弦的情節,詩歌的音韻和諧、言簡意賅。而學習《橋》布局謀篇時,我讓學生把課文《橋》與《在柏林》、《窗》《最后一只烏鴉的最后一句壞話》進行比較,使學生感受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多用簡短句段來渲染緊張氣氛和出人意料的情節給人的震撼感。
這樣,能夠讓學生通過多文本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看到同一個事物或問題,使學生對議題的認識或因多篇而深化,或因多篇而多元,或因多篇而升華。
4.拓展延伸,運用遷移
語文教學重視方法和能力的遷移運用,也就是讓學生憑借教材,練就閱讀與寫作的熟練技能,把從課文內學到的讀寫知識、讀寫方法用于語文實踐中,把剛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解決實際問題。教師的“后導”就是要讓學生會用語文,如:《<只有一個地球>群文閱讀教學》一課中,我讓學生自選一項練筆來練習:一項是“讓我們一起來贊美地球媽媽,要求用上合適的說明方法,也可以用上課前收集的資料”,一項是“學生在對比了關于地球的三種文體后,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給‘地球媽媽寫封信’”。這樣學生的語言文字得到了訓練,也抒發了學生內心的情感。
我們要充分信任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先學后導為教學模式,打破以單篇獨進、深探細究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引用群文閱讀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引領學生的閱讀生活。通過初步的教學探索,我發現“群文閱讀”有利于豐富和完善“先學后教、互學互教”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自主閱讀習慣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有利于在班級形成濃郁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