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摘? 要:“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有利于實現高校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生成和發掘新的思想教育因子,有利于建構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課話語體系。在思政課中實施“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必須基于課程內容內在整體性設置核心問題,基于雙主體互動打造和延伸問題鏈,基于多平臺多渠道互動式解決問題。同時,在教學實施中必須特別注意問題的設計、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和工具的協同以及相應的考核體系的科學化建設等問題。
關鍵詞:“雙向問題互動式”;思政課;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1-0089-04
Abstract: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of bidirectional issues is favorable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xtbook system to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generating and exploring new factor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is helpful to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its practice, it is required that the core issues must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internal integrity of the course content, the problem chain must be created and extended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dual-subject, and the issues must be solved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ulti-platform as well as multi-channel. Meanwhile, the problem design, th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 and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corresponding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Keywords: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of bidirectional iss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pplication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他還進一步指出,思政課要守正創新,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是對一般的“問題式”教學法的創新和發展。實踐表明,這一教學法彰顯了現代教育理念,能夠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性、思想性、親和力和針對性,促進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價值解析
作為一種發展性教學理論和方法,“問題式”教學法的基本精神和本質特征在于“學生由教師經常引入尋求有證據地解決對他們來說是新問題的辦法的過程,由此他們就學會獨立地獲取知識、運用原先學過的東西和掌握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經驗”。[1]所謂“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就是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教師與學生雙向提出問題,由此形成密切關聯的問題集和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并以此作為全部教學活動展開的向導與核心元素,在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及合作學習意識,在“有滋有味”中實現教學目標。實踐表明,“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對于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度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一)有利于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科學性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強調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分析都必須具備宏觀的視野、整體的視野,必須把問題的研究放到宏觀和整體的大背景之下”[2]。這也是目前高校思政課統編教材的邏輯架構特點。然而,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把這種語言凝練、表達嚴謹、視野宏觀、邏輯整體且與現實聯系密切的教材內容,讓學生吃透,就必須將其轉化為有效的教學體系。“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在充分備好教材、備好學生的基礎上備好問題,將教材的重點、難點與學生的熱點、疑點問題在比照中合理歸納,找到其共振點,“化整為零”,創造性地重新構建以問題為紐帶的適于講授的教學內容體系。而作為“雙向”另一側的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提出來的各種問題,則是“化零為整”地對教師所設問題之回應、補充與進一步延伸。正是這種雙向提出問題的過程,把系統性、科學性的教材知識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體系對接起來,使整個教學過程都保持較好的思維緊張感和活躍性,避免滿堂灌輸下的思維惰性與依賴性,從而既有效避免了枯燥說教、面面俱到但蜻蜓點水,又在師生共同“設問”“釋疑”中凸顯了理論的邏輯性,把教材的意義真正落在實處。
(二)有利于在教學過程中生成和發掘新的思想教育因子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于從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來創設各種情境,并引導學生通過個體而獨特的信息加工建構其對現實世界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只有讓學生真正的思考起來,深刻領會課程內容,才可能信其理、親其道,真正入其腦其心。“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通過“問題”載體,全方位多維度的參與了教學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正是學生思考和理解的過程。換言之,該模式關注更廣泛和更深層范圍內的多邊互動,包括教師通過問題載體“分析課程教學內容體系與其所反應的相關社會實踐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揭示課程內容所包含的社會實踐理性及其理論的精神實質”[3],學生則通過問題載體,化被動為主動,以“學”的主動權在自主探究回答教師之問、獲取知識、建構意義的同時,又結合個體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社會認知等,拋出新的以往為教師所不掌握的問題——這既為思政課急需提升的教學針對性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切入點,而對這些新問題的解答又自然成為了新的思想教育因子。因此“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集中了建構主義與接受主義學習理論的優點,使教學成為富有個性且具有動態化生成新因素能力的創造過程,有效地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三)有利于建構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課話語體系
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思維方法,并用其形塑思維方式、完善價值觀念和規范言行舉止等。但面對學科專業背景不一、人文社科知識基礎參差有別的大學生,要實現這一目標,很有必要對其話語系統再說明、再闡發、再建構,將教材精煉的知識語言轉換為鮮活生動、豐富多彩又蘊含特定的價值指向、思維方式及立場觀點的話語體系。“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一方面通過教師對問題的精心設計,系統解析教學重點難點且建構學生喜聞樂見和便于掌握的知識譜系與話語表達體系,并綜合運用歸納與演繹、歷史與邏輯等多種方法,在對問題的解答中實現思政課核心要義的有效傳播。另一方面,學生在環環相扣的問題鏈中,必然是以其自身獨特而熟練、與其成長成才密切相關的話語體系來開展思考和探索的。也正是在師生共同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中,思政課的深層邏輯底蘊和理論精髓要義得以與學生的思想需求有機統一,教學的理論知識與育人的現實情境得以生動結合,而鮮明的時代感和平易近人的生活色彩帶來的親和力也大大增強了青年大學生親近理論的可能。
二、“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的實施
有關高校思政課的“問題式”教學法改革與實施,諸多學者和教師做了非常豐富的探索。在這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為例,具體闡述“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在思政課中的實施運用。
(一)基于課程內容內在整體性設置核心問題
內在的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線。無論是從邏輯起點、理論內容還是價值旨歸與實踐功能來看,整體性都是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前提。就《綱要》課程而言,這種整體性特征主要體現在,通過系統闡述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項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使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從而深刻領會“四個選擇”,更加堅定“四個自信”,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必須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主線形成若干主干性問題。為此,我們按照黨的十九大“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科學論斷,把全書依次凝練成四大專題,即“國家危亡的加劇和救國之路的探索”“中國革命之路的探索”“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之路”“社會主義富強之路的探索與發展”。在此基礎上,構建起每個專題各兩個的“八大歷史之問”,即“近代國家危亡局面為什么會出現又是如何日益加劇的”“為什么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救亡圖存的努力都失敗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探索和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為什么說中共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偉大的中華民族抗戰勝利之后,如何去實現民族的徹底獨立和人民的根本解放”“如何科學認識和評價新中國成立后富強之路探索的曲折與成就”“如何科學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豐富內涵與歷史意義”。不難看出,這八大問題高度概括了全書的思想主線,依托教材又跳脫出教材一章一節的限制,對實現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背后的理論本身的價值立場和思維方式的關注、思考和評價,淺入深出、潤物無聲地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和理論思維的能力”[5],也就從整體上把握了課程的精髓,緊扣了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
(二)基于雙主體互動打造和延伸問題鏈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為平等的主客體。對于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思政課來說,這種平等性更具價值:平等的相互溝通交流與傾聽接納,更容易產生思想共鳴,達到彼此共同提高。“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強調的是變單純的教師“配餐”為教師“配餐”與學生“點菜”相結合。一方面,把教師設計主干性問題和師生進一步共同提出延展性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而“問題”的來源,既包括教師在教案中的預先設計,也包括學生在課堂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之下的提問,以及學生之間因問題或答案發出的爭論式提問,還包括教師根據學生提問的進一步隨機提問。例如,在講解完“辛亥革命”時,教師設計了“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均未能完成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其原因和啟示是什么”這一問題,學生在回答之后,又困惑地提出“那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的問題,教師現場釋疑解惑后又留下一道思考題,即“結合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的敗因,如何理解當代中國的制度自信”。通過問題鏈的逐次延伸,串聯了歷史并觀照了現實,在師生互動式分析和解決問題中深化了對“四個選擇”的認知,水到渠成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線上線下聯動新模式的優勢,創新教學手段,積極探索“互聯網+思政課”教學模式,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教學。課前,通過“兩微一端”把教材中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或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以問題形式發送給學生,課上,運用“雨課堂”“藍墨云”等教學軟件或網絡教學平臺與學生積極互動,課后,通過教學QQ群、微信群等為學生解惑答疑,也鼓勵學生在群里提問和互答,有效實現了思政課“全程管理”“全時互動”“全員參與”。新媒體等平臺的使用,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也往往因那些來自學生相互之間的問題更貼近其思想真實,從而“自然、及時地捕捉那些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教學情景等信息……促進教材知識、學生原有知識和教師知識之間相互融合、修正、生長和發展”[6],有效促進了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提升。
(三)基于多平臺多渠道互動式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不僅在于雙向互動式提出問題,更在于雙向互動式解決問題。“知識的傳遞可以根據不同目的和不同觀點,通過有意義的上下文聯系前后關聯的辦法,在不同時間重溫有關的內容,并重新安排前后關聯等途徑來促進”。[7]這種對問題的回應一般可以通過三個層面和環節來實現的。一是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互相回應。即教師對核心問題的講授式回應、教師對學生提問的隨機性回應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回應,包括學生之間的辯論式回應。通過問題牽引改變一般的單向說教,增強其教學實效。這個層面和環節教師起著主導性作用。二是網絡平臺上的相互回應。即學生在網絡平臺上提出的各種問題,由其他學生通過查找各種課外資料來相互回答,也就是把這個平臺主要交給學生發揮,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把握好學生回答的方向,并就其中的某些重要或復雜問題做出解答。三是通過現場實踐教學對某些理論問題進行回應。比如在講授“長征精神”“紅船精神”“兩山理論”等內容時,帶領學生到相關的紀念館、革命遺址、特色小鎮、生態型企業等開展實踐教學,教師現場講解,學生現場交流心得,課后分組撰寫體會,在實踐中觸摸理論的真實感、回應思想的疑惑。多形式多層面的相互回應,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活躍了教學氛圍,也有效地激發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與激蕩,縮短了理論教育與社會現實、思想教育與個人成長之間的距離,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在互動和主動中領悟接受理論,在完成問題目標的過程中收獲所思所得。
三、“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在思政課實施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的初衷,即是力圖通過問題互動化解理論教學的枯燥,并以問題為載體來深化理論內涵的闡釋,切實提高教學效度,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成熟思想,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實施中必須特別注意問題的設計、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和工具的協同以及相應的考核體系的科學化建設等問題。
(一)牢牢抓住“問題”這個核心要素
全面的問題意識、有效的問題設置等,是“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實施的關鍵。為此,在全部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貫穿“問題”意識,堅持全程師生共同提“問題”、論“問題”、解“問題”的理念,用“問題”把理論與現實、課堂與社會、課程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鏈接起來,“每一連串有序的提問,應是教師對每堂課所設知識點的聯結,也是對教材內容精華的提煉、點化和貫穿”[8],是學生主動成為學習參與者而建構知識、吸收理論的鮮活介體。其次,問題要堅持真實性、開放性和適度性原則。所謂真實性就是要堅持問題設計必須源于教材內容、反映社會現實、體現學生真實訴求。為此,教師必須善于引導學生設計提出與課程內容邏輯關聯較強、與個人成長密切相關、有利于延伸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問題。堅持開放性就是要在符合課程要求的前提下問題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啟發性等多重特質,“既好看又好吃”,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反思總結、拓展思維、開闊視野,進而自主設計問題。當然,開放性決不能信馬由韁,為“問題”而“問題”,導致降低理論標準。“問題”的適度性就是切忌問題轟炸以引發倦怠感,同時也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出發,尤其是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知識基礎等要素,做到因材施教。再次,教師是“問題”的主導者。這并不是說教師應包攬“問題”,而是指應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對所有問題及其回答進行去粗取精邏輯整理的總結,進而升華成理論精髓。
(二)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和工具協同促進學生自主互動參與
任何高效的課堂必定是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協同作用的結果。“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同樣要求構建一個“問題”:導向、雙向互動的教學方法體系。實踐表明,在突出以“問題”:互動探討為中心的基礎上,很有必要將講授法、研討法、直觀演示法、行為引導法、情境體驗法、案例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比較教學法等多種方法,與相關章節和專題的內容結合起來靈活辯證運用,在豐富課堂呈現形式的同時,促進學生在不同的學習參與體驗中迸發新的思想火花,進行多維而有深度的思考。同時,必須把“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與教師的教學特色,與現代化的教學媒介、教學工具結合起來。對于以育人為目標的思政課來說,教師特立而親善的人格魅力、風趣幽默的語言表達、文雅而又富有表現感的肢體行為,以及對待學生提問或回答時的尊重、鼓勵、賞識的態度等,對于吸引學生教學參與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而獨特新穎的多媒體新媒體等工具的運用,尤其是大眾化的智能手機給學生參與帶來的便利,也往往有利于拓寬將教材體系轉化為“問題”:教學體系的途徑。當然,無論哪一種教學方法或工具,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來選擇使用,突出強調智慧的深入發掘和情感的真誠投入,而非形式主義的單純技巧展示。
(三)建構多元化的過程性綜合性考核體系
創新思政課考核評價模式,“既是增強教學品質有效性的手段,同時也是提升教學品質本身,實現手段與過程、方法與目標的有機統一”。[9]而考核結果的最終體現之一就是課程總評成績。因此,“雙向問題互動式”教學法的高效實施,必須抓住學生對考核成績的關注這一天然焦點,激發學生參與互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為此,需要打破傳統的“一卷定成績”的窠臼,以過程性考核為導向,把考核重心前移到學習的過程中來。我們在改革實踐中,堅持“過程管理”“行為管理”和“績效管理”的有機統一,將課堂參與和網絡平臺互動的比例提升到占課程總評成績的25%,并細化了學生課堂參與和網絡平臺有效互動的評分細則。學期末,教師將網絡平臺的記錄直接導出,連同課堂參與的有效次數,整理后反饋給學生。如此一來,每個學生都可直觀的計算出該部分的成績,既公開透明又有鞭策示范效應——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取得優秀的課程總評成績的關鍵。這種將平時學習表現與課程考核密切結合的辦法,一定程度地改變了考核偏重于一張試卷所體現的認知傳授和認知領域掌握程度的單維度評價,更多地強調學習過程及相應的思想認識和理論領悟乃至于情感領域的目標達成,強調教學內在價值目標的實現,較好地促進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促進了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切實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品質,確保立德樹人課程使命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戰后蘇聯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414.
[2]張雷聲.整體性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6):10.
[3]錢廣榮.實踐教學要解決的幾個認識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7):7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5]徐國民.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導入式專題化研究型教學新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5(1):75.
[6]曾立榮.高校思政課互動式課堂教學若干問題探討[J].社科縱橫,2010(12):255.
[7]Diana HJM Dolmans,Willem De Grave.Ineke HAP Wolfhagen,Cees PM van der Vleuten.PBL:教育實踐和研究的未來挑戰[J].梅人朗,譯.復旦教育論壇,2008(1):82.
[8]羅曉珍.問題式教學法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8(8):254.
[9]陸向榮.創新考核評價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品質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8):116.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省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提升的路徑選擇與實踐探索研究”(編號:jg2018035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龔志偉(1975-),男,漢族,湖南新化人,碩士,教授,院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