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是一門非常靈活的課程,由于其自身非常的具有文科的特色,所以注定地理需要與眾不同的教學風格。新課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極大程度上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好的實現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教學目標,對于地理教材中可以使學生產生興趣的內容進行充分的發掘,并通過靈活演繹教材,實現新課程下的地理有效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高宗;地理;教材;有效教學
教材是教師用來授課、學生用來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知識來源,是地理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托。在當前新課程的教學背景下,地理教學要注重選取符合學生特點的教材內容,但是前提條件是教師必須深入的了解教材,結合實際,靈活的演繹教材。教師在利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也應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將教學功能充分的體現出來。
一、加強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
實現地理有效教學的途徑之一就是將地理知識生動形象的還原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因為教材是乏味的、是靜止的,雖然課堂教學需要以教材為主,但是教學中也不能過于的拘泥于形式。學生的生活實際就是最好的教學內容的來源。所以,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實際生活中感興趣或是見過的地理現象等在教學時,巧妙地融入教材中,這樣不僅會豐富教材內容,并且還豐富了課堂教學材料,可以將豐富的地理現象與平時有趣的生活有效地進行結合,并形象的一一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對于實際生活帶來的作用。學生具有將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釋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做到學以致用,這才是地理教學的目標,并且還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對地質災害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非常的熟悉實例進行教學,比如我國以往發生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案例,來講解地質災害,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危害與影響。通過將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結合,來開展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于事物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去學習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現象等,從而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1]。
二、適度整合教學資源--實現有效教學
地理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呈現出開放環境的復雜的系統”,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明顯的感受到這一特點。教師在對區位展開教學的時候就需要對于各個影響因素進行充分的考慮:例如、地形、氣候、水源等一些自然因素;另外,還有一些社會經濟因素,例如,個人偏好、交通通達性、技術、環境、政府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等。對于區位選擇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之間是存在著不同的,并且每一個具體的因素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也在不斷的發展。并且它們的發展和變化對于區位的選擇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就是一個內部關系錯綜復雜、層次復雜多變的系統。而教材自身由于天生具有著篇幅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將所有的影響因素都進行詳細的描寫,大部分請款下都是一筆帶過。所以,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只能對學生詳細的講述影響某個區位選擇的其中一部分主要因素。極其容易導致學生對區位選擇產生片面與膚淺認識[2]。所以,教師在對于的區位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選擇將教學內容與多媒體進行結合開展教學。例如,對于每一個影響區位選擇的都列出一個最為經典的案例,然后運用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可以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區位的有哪些的主要因素,以及其他需要考慮的區位因素都有哪些。并說出認識各因素的動態變化對于區位選擇產生的影響。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積極的引導、有效的組織,和學生全身心地投人,可以使學生逐漸的養成主動探索的良好學習習慣,從而增強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最重要的解決問題能力[3]。
三、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
教師在教學中沖淡的身份不止是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還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就是向學生講解教材內容中包含的豐富知識,并通過自己的方式使學生可以具體的理解這些知識,并時機掌握。但是教材里的內容無論是怎樣的,教師要想學生可以更加理解,就需要教師經過加工和轉化,對教材中含有的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和構建,并盡量的將知識的內在聯系充分的解釋出來,然后采用各種方式將這些內容通俗易懂的對學生進行講解、演示、陳述等,通過深入到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將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進行相互作用。但是,教師怎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構建才可以達到最為有效的結果,這就需要教師需要把在教材中包含的知識進行轉變,從而變成適合當前學生認知順序的或是心理結構的知識形式對于學生進行教學的教材必須要符合學生當前水平。所以教師向學生呈現教材內容,需要針對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來重組構建教材內容,對學生傳授的知識盡量的做到“結構化”,即將教材內容進行轉,從而成為整齊序列的一個的整體,這樣學生的學習才可以更加的有效[4]。
例如,在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兩部分內容進行教學的時候,組合起來教學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通過采用視頻的形式對于自轉和公轉的繞轉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進行比較,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總結
綜上所述,地理本來就是一門非常重視生活的課程,并且最主要的就是考驗學生的發現能力。因此,教師在此基礎之上,就更加需要注重教學的有效性,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發展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對教材資源進行整合,并加強教材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單調枯燥的地理課堂變得具有吸引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東林.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方法初探[J].讀與寫(上,下旬),2015,(20):448-448.
[2]楊潤林.靈活演繹教材,追求有效教學--新課程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初探[J].考試周刊,2015,(37):21-21,79.
[3]黃海燕.優化教學結構構建有效課堂-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教法初探[J].科學大眾,2007:28.
[4]李秀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