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木蘭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一如滾滾潮流不斷地涌入語文教學天地,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在利用信息技術速度快和容量大的特點,優化了語文課堂和課外活動,改變了語文教學方式。為了讓信息技術更為有效,我們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重視硬件的優化,更要注重軟件的提升,即要重視傳統文本挖掘,在使用中不斷地尋找語文媒介和信息媒介的最佳結合點,創新使用,達到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有效
社會日新月異,信息技術不斷融入教育,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在不斷改變。不可否認,傳統的語文課如果講解深入,設計巧妙,就一塊黑板也仍具魅力,但如果能夠與時俱進,在語文教學中輔之以信息技術運用,便可以讓語文課堂呈現新的狀態;而在課外活動中,用好信息技術,更能為學生插上知識的翅膀。高中語文目的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全面個性發展奠定基礎[1],有效的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擴大學生的學習容量,提供自我學習的舞臺,從而為未來個性發展提供廣大空間。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呢?視頻的有效融入,課堂視覺沖擊有之;生動的音頻輸入,妙語連珠也已有之;PPT的加盟,課堂氛圍改變再熟悉不過,這些都不失為信息技術的運用。但更為重要的是在不斷更新的信息資源中不迷失自我,注重文本的研讀,提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有的放矢地運用不斷更新的信息資源,方可讓語文教學活動煥發新的生機。
一、課內解讀文本,找準信息技術運用的切入點。
首先,無論哪種信息技術的運用,語文課堂都必須遵守的一個前提就是語文課仍然要有語文味。語文教學比較特殊的在于文字才是思想的集中媒介,在文本中不僅有文字,更有思想靈魂所在。因而挖掘文本仍然是基礎,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輔助,顛倒兩者的關系語文課將會變味,那么信息技術的運用就無從談起。
由此,信息技術運用的第一步仍然是解讀文本,通過獨特的解讀,巧妙設計安排教學流程,找到與眾不同的信息技術運用切入點,讓信息技術為課堂添彩。比如《祥林嫂》,解讀人物形象和主旨的方法有很多種,有位老師通過抓住祥林嫂的五筆經濟賬來進行探究,不免讓人耳目一新,當解讀到這五筆經濟賬的時候,如果僅僅是用文字表達比較:初到魯家的“工資”:每月工資是五百文,相比較而言,孔乙己的一碗酒漲到十文,祥林嫂的一天工資才約等于17文,比較的內容很清楚,但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此時不妨把五筆經濟賬制作成一個數據對比圖,用多媒體展示:一邊是一碗酒的價格,一邊是祥林嫂的身價,五如此一來便印象深刻,五筆經濟賬通過一個整體的圖表來呈現也就更有震撼效果,學生對于祥林嫂的悲劇和社會形態認識也就不論自明。因而沒有多媒體的呈現,課堂的展示不夠出彩,但沒有挖掘文本,信息技術的運用便是生硬和毫無創意的,我們不能僅滿足于運用,而要從語文教學的根源上去提升信息技術可運用的切入點,如此一來語文教學會常授常新。
二、全面更新整合資源,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信息技術總是越來越先進,媒體資源也越來越多,我們需要不斷更新整合,在時代的進步中把握住有效的信息資源,讓課堂教學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同時不至迷失。
1、利用教師個人優勢整合信息資源。語文教學的傳授者是教師,即便有多媒體的輔助,教師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因此教師個人作用在多媒體信息資源滿天飛的新世紀,仍不可替代。教師擅長朗讀,就可以結合教師的朗讀特色利用其它信息資源,而不被媒體替代;教師擅長書法,就可突出板書在課堂中靈動的引導作用,而不完全摒棄。甚至我們應該整合自己的優勢,在不同的課堂中加以突出,以此來展示自我,吸引學生的注意。《學記》有言“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整合媒體和自我優勢資源同時就是在展示自我的魅力,就是在讓學生親近自己,親近語文課堂。曾經有教師把地方方言和古代的吟誦結合,利用了吟誦視頻和自己的聲音,創作出獨特的吟誦課堂。在趣味的引導下,學生更易于接受古代詩歌這種文化,甚至有可能因此愛上它,在對教師的敬佩中很好地完成了古詩詞的學習。這便是整合個人優勢資源,在多媒體主流時代獲得的成功。
2、利用微課堂手段整合課程資源。課堂隨著信息技術利用,也呈現了多樣化的形式,微課運用,無疑成了時代的新寵。它的利用越來越廣泛,很多社會領域已經利用微課堂形成了短時高效的學習模式,利用微課堂學習攝影、學習制作手工、學習化妝等等,那么同樣,我們也應該接受微課堂對于傳統課堂的結構改變,來提高學習效率。
以執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我們傳統的課時一般是三課時,分別是情節內容、人物性格變化、細節和環境描寫鑒賞,那么如果接受了微課堂的運用,就能在我們傳統的教學中做一點點改變,以此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堂結構,把課程優化為一至兩節,甚至提高學生課堂的積極參與性。此課我們先利用微課讓學生課前掌握情節內容,并在互動平臺上討論人物性格隨情節的變化,然后利用一兩節課時間深入細致地直接探討細節和環境描寫與人物形象的關系,因為通過課前的微課引導,充分討論,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微平臺的成果,如此一來不僅并沒有改變傳統的語文味,反而因微課堂和互動平臺上的充分交流準備,讓一節面對面的師生課堂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也可以讓一篇小說欣賞課突出欣賞文本環節,使課堂更集約有效。
三、課外引導學生利用新的自媒體工具,拓寬語文的學習領域。
語文學習不僅僅依靠課堂,還應該有大量的課外閱讀。這是課堂內遠遠滿足不了的,雖然我們生怕學生陷入手機網絡、電腦游戲等媒體工具中,但我們也希望通過恰當地引導讓學生真正接觸到好的學習資源,以此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語文素養。
1、二維碼——知識的宣傳牌。借助二維碼來輔助學生獲得課外知識是時下非常好的課外拓展方式。以福州一中利用“網易公開課”推薦課外活動為例,教師經過篩選,制作成公開課推薦二維碼,有目的推薦給學生,一些公開課程如《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交談者》、《一切只需要十分鐘的專注》、《閱讀全世界》這些有趣的視頻,在二維碼的傳播下進入學生的視野,這些帶有激勵色彩的課程,其傳達的力量比我們口口傳授的“你要學習”來得有趣味。學生有信息關注點,也不致一開手機就是QQ聊天和游戲,師生之間的交流有時也許不需要言語,公開課在你我之間留下的印記,以此獲得的精神力量是相通的,以此達到的效果也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2、微平臺——實現有效互動。師生學習的互動方式在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工具使得交流信息快速有效,微平臺如公眾號是非常好的課后交流拓展方式。除了我們上面我們執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課程所利用的學校公共平臺,教師建立的公眾號恰恰可以建立非常好的鏈接紐帶作用,它是教師個人知識積累的名片,也是推送拓展時效知識的一個有效途徑。一個好的公眾號就是好的資源推送窗口,學生在此通過教師的推送引導,每天瀏覽更新的知識,并在公眾號平臺可以集約化進行交流,由此獲得的交流面比單向的信息聊天來得集中開闊。
總之,隨著自媒體工具的不斷更新,我們的語文天地在不斷變化,教師應該根據這些學生隨時觸手可及的信息獲得最佳的拓展教學方式,以此讓語文教學再添羽翼。
當然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是指路人,提升自我信息素養,就顯得極其重要。教師既要熟悉淺易的如運用好課堂媒體,也要接觸新生的知識如百度傳課等資源進行實踐,無論哪種新的信息技術的產生,都需要我們積極熱情的學習,更需要我們積極探究和運用,如此才能真正與時代信息接軌,真正做好學生的引領者。
左拉曾言:“生活的全部意義在于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于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社會日新月異,教育手段也在翻新,我們不能作為一個駐足者,而應該是一個追逐者,追著無窮未知的未來,增加更多的知識。如此,知之,行之,高效為之,方能令語文教育充滿朝氣,繁花似錦。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
[2]《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吳晶,《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年03期
[3]《祥林嫂的“經濟賬”——另眼看<祝福>》徐榮祥,《中學語文教學》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