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霞


摘 要:高中物理是學生非常頭疼的一門學科,對于初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和初中物理知識內容存在局限性,高中物理多注重定量研究,探究物理學知識的本質。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不少學生覺得物理知識內容難以理解,課堂教學出現瓶頸。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應當結合物理知識特點,結合物理教材內容,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突破高中物理教學瓶頸。文章中結合高中物理教學的瓶頸,提出幾點瓶頸突破策略。
關鍵詞:高中物理;瓶頸;突破策略
高中物理知識點多,部分知識較抽象,學生理解難度大,應用能力差,甚至無論多么用功學習,成績仍提升較為緩慢,因此,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認真分析教學瓶頸,多做教學反思與總結工作,尤其應向經驗豐富的任課教師學習教學技巧,突破教學瓶頸。
一、高中物理教學瓶頸分析
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成績是教師關注的重要內容。然而分析發現,部分學生在物理學習上花費較多時間與精力,遇到相關物理試題,依然找不到解題思路,對物理試題望而生畏。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其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基礎知識不牢固
高中物理基礎概念、定理較多,是學生分析、解答物理問題的重要依據。部分學生學習時對基礎概念不重視,好高騖遠,在未弄明白、搞清楚基礎知識,便急于做題,結果錯誤百出,出現公式應用錯誤、推理不嚴謹等不良情況,失分嚴重。
2.學習方法不合理
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習方法尤為重要。但部分學生不注重學生方法的總結,而是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做物理試題上。遇到做錯的試題急于核對答案,未認真分析出錯原因,遇到類似題目依然出錯。
二、高中物理教學瓶頸突破之道
針對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中遇到的瓶頸,任課教師應結合高中物理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學習實際,積極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尋找突破瓶頸的有效策略,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1.創設新穎情境,夯實物理基礎
為加深學生對物理基礎知識的理解,更加靈活的應用到解題中,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創設新穎情境,要求學生進行思考、解答,切實夯實基礎。
例1.一杯水放在做直線運動的列車內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面情形如圖1所示,則列車的運動狀態可能是( )
A.列車突然向右啟動 B.列車突然向左啟動 C.列成向左運動時突然剎車 D.列車向右運動時突然剎車
分析:以杯內的水作為研究對象,如果列車勻速運動,那么杯內的水隨著列車做勻速運動,整杯水的運動情況一直,水面應當是平的。列車向左運動突然剎車的情況,水會由于慣性繼續向左運動,造成水面左端高,右端低。列車向右運動突然剎車時,水則是由于慣性繼續向右運動,造成水面右端高,左端低。水面右端高,左端地,可能是列車突然向左開動,或者突然向左加速運動。因此,正確的答案應當是B、D。
2.做好方法引導,提高學習效率
解答物理試題中,采用正確的解題方法,可明顯提高解題效率,因此,教學實踐中,應依托例題的講解,使學生感知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啟發學生日常學習中做好學習方法的總結。
例2.已知如圖3,物體A、B的質量分別為m1、m2,A、B間的摩擦因數為μ1,A和地面的摩擦因數為μ2,給A施加一個水平向右的推力F,要使B不下滑,一起向右運動,求推力F至少應為多大。
分析:首先以B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受力分析:受到A的向右的支持力Fn,受到自身重力m2g,受到向上的摩擦力f1,要使其不下滑,則應滿足:m2g=f1,又∵f1=μ1Fn。設一起向右運動的加速度為a,則Fn=m2a;以A、B為整體進行研究。受到向右的推理F,地面對A的摩擦力f2=μ2(m1+m2)g。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μ2(m1+m2)g=(m1+m2)a。聯立以上公式解得:F=(m1+m2)g()。
三、結論
高中教學實踐中,為突破教學瓶頸,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應認真分析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依托經典例題的深入講解,給學生學習上的啟發,不斷優化學習方法,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治鈞.高中物理教學瓶頸和突破探索[J].亞太教育,2015(8):44-44.
[2]燕長青.高中物理教學的瓶頸和突破探索[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