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亞蓉
摘 要:高職院校是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學校,工匠型人才培養是其教育目標之一。“工匠精神”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的一種內化與外在體現,與德育教育存在必然聯系,不僅內涵相似,而且培養目的也具有一致性,都需要經過一定的引導、教育和灌輸。為此,本文重點分析高職德育教學中如何實現“工匠精神”的滲透。
關鍵詞:高職;德育;工匠精神
2016 年 3 月 5 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再一次回到了公眾的視野,重新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回歸工匠精神,重振工匠精神,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爭做各領域高素質人才,是時代的呼喚,更是社會建設的必經之路。高職院校是培育高素質專業性人才的圣地,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培育“工匠”型人才。“工匠精神”中蘊含的崇高職業精神追求以及對技術技能的極致追求,剛好與高職德育的內容形成互補;高職德育又是“工匠精神”塑造的重要途徑。因此,將“工匠精神”與高職德育教學融于一體具有現實研究意義。
一、現代工匠精神的特征
每一時代都會孕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時代精神,不同時代的工匠內涵不同。隨著現代社會的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工匠精神內涵更為豐富,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精特征。
其一,專業性。隨著人類知識領域的不斷豐富,涉獵范圍逐漸廣泛,再加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一領域技術都在不斷更新,對專業的操作深度要求越來越高。“工匠精神”必須“專”下來,才能“鉆”進去,在工作崗位上做到精益求精、極致卓越。工匠要不斷更新自己專業知識,跟進時代發展的步伐。
其二,技能性。工匠的首要標志是技能,過硬的技術本領是成為優秀工匠的基本功底。現代工匠精神有著明顯的技能化的特征,要求工匠要具備一定的技能,除了專業技能外,還包括信息技能、智能技能,以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
其三,合作性。當前社會生產工序更加復雜,技術含量更高,任何工作崗位都需要團隊協作完成,充分利用團隊的力量,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團隊的作用是企業的魅力彰顯,個人只有在團隊中,才能實現更好成長。
其四,創新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時代標簽。在當下充滿競爭的紛繁復雜社會,創新精神是一個優秀工匠的標配。在崗位中,不僅要有一絲不茍精神的投入,還要能夠不斷為產品添加新元素,開發新技術,這樣才能立足社會。
二、“工匠精神”指引下的高職德育教學分析
(一)尋找工匠精神與高職德育教學的契合點
“契合點”或稱之為切入點,是解決系統矛盾的著力點。尋找契合點是“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德育教學的前提,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契合點尋找的首要考慮因素,高職學生是當代青年的代表,也是繼承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群體。從利益需求方面來看,職業操守、職業理想和職業素養是高職學生步入社會的需要,同時與工匠精神所蘊含的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持續專注等核心內容不謀而合,以此可以將兩者相融合。從認知結構方面來看,學生心智的發展是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認知程序,一般崇尚娛樂、直接、易操作的事物,并且對網絡有較強的依賴性,在教學實踐中要將此種認知特點與“工匠精神”相結合。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尋找契合點,德育教育是傳統文化的有力承載者,“工匠精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匠精神”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是促進學生三觀形成的良好教育資源。兩者都是為了促使學生養成崇高的職業道德、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堅強的毅力,成為社會高素質人才。
(二)優化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德育的教學方式
“工匠精神”與高職德育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目標上都存在高度的契合,前者為后者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但是仍然需要好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將“匠人精神”的育人價值有效發揮出來,因此,要重視德育課堂教學的優化,豐富教學方式。其一可以采取情境案例教學,對工匠的具體情境進行描述,作為典型真實的案例素材融入德育教學中。比如在講“職業道德”時可以將“大國工匠”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和感人情境融入其中,以此觸及和震撼學生的心靈,引發情感共鳴,提高思想覺悟,奠定思想基礎。其二可以將“工匠精神”作為課堂活動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通過真實模擬、探究和實踐,科學設計課堂素材,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促進該精神內化。其三可以設置包含“工匠精神”的課后作業,組織學生以小論文、社會調查等方式結合所學德育知識,闡述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通過以上幾種方式切實將“工匠精神”與高職德育教學相結合,強化學生學習體驗。
(三)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
學生成長是一個綜合過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助力。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第一環節,學生啟蒙教育來源與家長和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是續學生價值觀念形成和行為規范養成的第一場所,是德育的第一堂課。因此在高職德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家庭育人功能,首先通過主體班會或交流平臺溝通引導家長形成正確的育人觀念,實施智育與德育齊抓“政策”。同時也要以“工匠精神”嚴格要求自己,重視家庭和諧。學校方面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展現教師共同精神面貌。以一種隱形的教育環境力量,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在無形和有形中陶冶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情感。最后要將德育融入日常社會生活,借助社會中典型的工匠事跡,讓學生感受工匠精神在生活中的滲透,讓工匠精神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做到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結語: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提升,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培育理應成為全社會的主流,工匠精神回歸和發揚成為時代的召喚。高職院校作為向社會輸送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職業學府,必須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將其融入德育教學中,優化教學模式,無形中影響學生職業道德素養以及性格品質的養成,促進智育與德育雙豐收,大力培養大國工匠,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高娜,馮春艷.“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德育中的培養方法初探[J].智庫時代,2019(05):107-108.
[2]莫俊峰.試論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德育價值——基于高職德育的視角[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8,34(06):63-67.
[3]范靈芝.培養工匠精神的高職德育實踐育人模式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0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