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媛
摘 要:閱讀策略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它是教育發展研究的新成果,為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帶來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人們對它也越來越重視。預測策略是閱讀策略中的基本策略之一,本文將根究自身研究和時間經驗,從開頭預測激發興趣、伏筆預測關注細節、發展預測促進理解、不同文本對比預測提升效率四個方面對閱讀教學中的預測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預測策略 閱讀 興趣 教學
隨著教學方法研究的發展和推進,更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閱讀教學便是其中一種,而閱讀策略的研究則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也出現了組織單元內容時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的新形式。古往今來,人們都肯定了預測在社會中的重要性,而在閱讀中也是如此。當人們讀了書的開頭,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預測后面的內容。預測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的這種無意識無策略的預測行為轉變為有意識有策略的預測行為,促使學生掌握這種預測策略,在閱讀中熟練運用,讓其因為前面的預測,而對后面的內容驗證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其積極主動地思考閱讀的更多趣味性和哲理性。下面筆者將對閱讀教學中的預測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開頭預測激發興趣
這里的開頭包括題目和封面。文章的題目往往能夠揭示文章最核心的內容,使人一看到就知道文章的主題。封面也是與文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能第一時間引起讀者的關注。所以從題目和封面入手是一種最基礎的預測策略,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中心對文章內容展開合理大膽的預測,激發閱讀興趣。
以部編本新教材中《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一課為例,題目就足以引起學生的思考,胡蘿卜先生為什么會長長胡子?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有什么用?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會發生什么故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就可以進行預測。帶著這些問題和對這些問題的預測閱讀課文,可以一邊讀一遍驗證自己的想法,激發閱讀興趣。
很多圖書的封面也能啟發學生去預測閱讀。比如《恐龍的溫馨故事繪本》,封面上是不同的小恐龍,其中有一本《你看起來很好吃》,恐龍張著嘴,露出了鋒利的牙齒,在閱讀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預測,“你”指的是誰?這個“你”最后被吃掉了嗎?帶著這一系列問題,學生可以一邊閱讀一邊思考驗證。其他圖書也是如此,封面和封底和內容息息相關,通過對它們的預測可以引發對內容的興趣和思考。
二、伏筆預測關注細節
伏筆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學創作中敘事的一種手法,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者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做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文章寫作中經常會埋下很多意味深長的伏筆,它是后文某些內容的線索和暗示,往往非常巧妙。在教學工作中,可以對這些伏筆進行提示和分析,引導學生對伏筆后面的內容進行預測,這樣可以學習到巧妙的行文手法。
舉個例子,部編版語文課文中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第二段老屋就說它到了倒下的時候,學生會想,題目不是說它是倒不了的老屋嗎?它怎么會倒呢?為什么這個時間要倒?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預測,可以引導學生推測后文的內容,一邊讀一邊討論對后文的推測,然后將自己的想法和原文進行整體比較,最后分析文章的行文方式。在今后的習作中,學生可以學習和模仿使用這種行文方式寫出文章來。
三、情節預測促進理解
故事情節是推動文章發展的主要線索,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通過對情節的描寫可以展現出事情的發展脈絡和人物形象,表達文章的主旨,因此對故事情節的預測非常重要。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說出預測的原因,還可以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完善和修正情節預測。
舉個例子,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可以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找到不同的節點提出問題,作出預測。比如讀到“好了,我到了倒的時候了”,學生就可以預測為什么到了倒的時候呢?為什么題目又說它倒不了呢?是后來發生了什么故事才沒倒嗎?然后又讀到“一個小小的聲音在它門前響起”“小貓從門上的破洞跳了進來”,就可以引導學生預測,小貓為什么從門前的破洞跳進來?是它讓老屋不要倒的嗎?后來“老母雞從破窗戶里走了出來”,那老母雞又是來干什么的呢?后來又讀到“小蜘蛛飛快地爬進了屋子”,小蜘蛛是來干什么的呢?它們中是誰讓老屋不倒的呢?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讀到后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預測結果和原文進行對比,并且不斷修正。在對比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出現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
閱讀完課本上的課文之后,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向學生推薦同類型或者相關的文章,通過比較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四、不同文本對比預測提升效率
小學語文課文都是通俗易懂的,篇幅也不是很長,主題有些相似。有時通過這些相似文章的對比預測,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腦海中的知識進行橫向串聯,總結經驗,提高閱讀效率。
舉個例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不會叫的狗》,還有一篇習作例文叫《我家的小狗》,這兩篇是不同的文章,但主題相同,都是“狗”。這樣兩篇相似的文章就可以進行對比閱讀的練習,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預測。比如看到《不會叫的狗》學生就可以進行預測,為什么這只狗不會叫,文章下文肯定要對狗不叫的原因進行解釋,可能會有一個傷感或者溫馨的故事。而《我家的狗》預測方向就比較寬泛,文中可能會提到狗的外貌性格,可能會有些趣事,突出了狗的某種品格。學生通過對兩篇課文的對比和閱讀,可以感受到兩篇文章行文方式和側重點的不同,讓學生從閱讀學習中總結經驗,運用到以后的閱讀和寫作中去。更多的對比閱讀可以使學生學習到更多,學生通過歸類和消化,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運用。
除了對相似主題的不同文章進行對比,還可以對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進行對比預測。比如部編版教材中有好幾篇詩歌出自冰心的《繁星》,學完這幾首小詩,學生能讀到冰心對母愛的歌頌,對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冰心的《南歸》《小桔燈》《寄小讀者》等文章,讓學生比較作者對不同問題、不同主題的掌握,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對比預測。
除此之外,還可以比較不同國家的作者寫作風格有什么不同。同樣是女性童話作家,日本的安房直子和中國的湯湯在行文方式和風格思想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或者比較相同國家的不同作者的風格的不同。同樣是中國童話作家,女性視角的湯湯和男性視角的曹文軒在行文方式和風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類似可以進行對比預測的方式還有很多,可以引導學生不斷發現,找到更多可能,得到更多經驗,從而提高學生預測的興趣,以便于讓學生有更多的可能性,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得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總結
預測教學多種多樣,但是思路和目的都是相同的。在預測的時候,學生要膽大心細,關注文章內容的細節,掌握預測根據,發揮想象力,使預測和原文盡可能銜接合理。同時教師要注意激勵教育,即使學生預測出錯了,也不能惡語相向,而是要引導他找到更為合理的思路,激發他的興趣,不能打擊他的積極性。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學會反思和修正,在大膽想象的時候注重合理性和聯系性,讓學生感受到預測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阮程.小學語文閱讀策略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2]林華媛,劉飛飛.構建以預測策略為導向的閱讀教學[J].語文知識,2017,20:50-52.
[3]郭華.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策略教學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