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以杰
【摘要】? 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學科,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也應該從學科角度建立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關注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對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有積極意義。本文主要是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角度,探究如何促進高中語文古詩文有效教學的途徑,從而為古詩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 語文核心素養 古詩文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1-092-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古代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歷史使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也是實現文化強國的重要根基,學生通過學習古詩文就能夠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甚至實現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目的。在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誦讀、講解、鑒賞、拓展等多種教學方法,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最終從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四個方面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在吟誦中品味語言魅力,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吟”。可見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古詩文教學中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誦讀,通過誦讀去體味古詩詞中的韻味,在誦讀中品味古詩詞的情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誦讀,讓學生放開朗讀,盡情投入;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古詩詞的節奏;讓學生在朗讀中融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在不斷的誦讀中,讓學生對古詩詞有一定的感悟,從而培養學生的吟誦習慣。
二、在想象中鍛煉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思維素養
古詩詞的鑒賞必然離不開想象和聯想,而想象與聯想則是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產生,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途徑與方式。高中階段,要求學生要有抽象的邏輯思維,在充分把握古詩詞創作背景的基礎上,對疑難詞義進行梳理,要求我們發散思維,聯系此詞在其他語篇語料中的運用來擬定具體意義。如對于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賞析,教師適當點撥,學生通過思考聯想到比喻的修辭手法,并組織恰當的語言分析作者的表達意圖:將愁思比作春水,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現出愁緒又長又多的特點。除此之外,在古詩詞教學中,還可以與其他相同主題的詩詞作品有效結合,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可以回顧《氓》中那個悲慘又帶有反抗意識的女人形象,可以與劉蘭芝這一人物進行對比,讓學生可以產生知識遷移和情景再現,教給學生對比學習和類比學習的思維方法,拓寬思維空間。
三、在鑒賞中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古詩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學生審美鑒賞的品位和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古詩詞的語言美就是審美教學的重要對象,教師應摒棄印發導學案和將古詩詞碎片化的處理方式,應該從詩詞的整體出發感知古詩詞的意境美,再帶領學生分析特殊的字詞運用和推敲字詞的思維過程,進而讓學生切身領悟到詩詞的語言美、形式美和音樂美,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品質。如教學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詩句時,指導學生在反復涵詠品味中誦讀這些詩句,可以讓學生深入領會漢語文質兼美的特點,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增強語言表達的外在美感。在進行審美鑒賞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網絡教學資源展示時代背景和風土人情,進而加深對審美對象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如在教學《短歌行》時,給學生播放《三國演義》的視頻,給學生以視覺上的留白,讓學生在想象和回憶中加深記憶。此外,教師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表達出其對體悟到的詩詞美的感受,并嘗試創造美,鼓勵學生創作詩詞,將古詩詞改編成舞臺劇展示,寫對詩人和其作品的感受等。如在教完《氓》后,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將詩作改編成劇本并演出。
四、在濡染中傳承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身就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形態和內涵,就其內容而言,古詩詞中包含的不同文明、節日、風俗、精神等都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映,這些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特點,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絕佳素材,對于熏陶感染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自覺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習慣,使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受到熏陶和啟發,在促進學生精神人格的提升的同時,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欣賞水平。如李白的《蜀道難》,既展現了祖國壯麗的大好河山,也展現了個人意志對征服自然的一種早期向往,一方面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在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柳永的《望海潮》筆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山河之美和油然而生的故國之思。如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五)》實際上都是對志向的抒懷,一個明顯帶有入世之風格,一個則是帶有明顯的出世意味,其實出世與入世,并沒有本質上的高低優劣之分,這看似矛盾的作品擺在一起,實則是讓學生認識到人生的豐富多樣性。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民族發展的靈魂和根基。在實施新高考的今天,需要高中語文教師正確對待古詩文教學,貫徹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引導、幫助學生學好古詩文,更好地繼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此文屬于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古詩教學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XJK19BJC069)
[ 參? 考? 文? 獻 ]
[1]丁郁潔.《利用古詩詞教學提升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研究》,江蘇:揚州大學,2017年5月.
[2]黃翰溫.《高中古詩詞精讀策略研究》,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年6月.
[3]李媛.《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及新路徑探索》[D].河南科技學院,2018年.
[4]張寧.《高中古詩詞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D].鞍山師范學院,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