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夢 陳偉 蔡子維 孫鈺杰 田琳


摘? ?要:花青素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易受到溫度、pH、金屬離子、光照等影響變得不穩定。使用銳孔法制備花青素微膠囊,由單因素試驗得出最佳海藻酸鈉質量分數為3%,CaCl2質量分數為3%,芯壁體積比1∶3,針孔孔徑為0.6 mm。在520 nm處測定吸光度,計算包埋率。使用響應面分析法進行3因素3水平試驗,得到包埋率與海藻酸鈉質量分數、氯化鈣質量分數、芯壁體積比的回歸方程。優化后的提取工藝參數為3.03%海藻酸鈉、3.26%氯化鈣、芯壁體積比1.00∶3.56,微膠囊包埋率可達71.81%。
關鍵詞:紫薯;花青素;微膠囊;銳孔法;包埋率
紫薯又名“黑薯”,屬旋花科番薯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癌抗腫瘤等多種功效[1-2]。花青素作為一種天然的水溶性色素對溫度、pH、金屬離子、光照等十分敏感[3-4]。為保持花青素的營養價值,本實驗采用銳孔法制備花青素微膠囊[5],以包埋率為指標,在520 nm處測定花青素芯材溶液和CaCl2濾液的吸光度。單因素實驗中確定最佳的海藻酸鈉質量分數、CaCl2質量分數、針頭孔徑、芯壁比、混合液與CaCl2體積比,再使用響應面法優化實驗方案,以達到最佳的包埋程度。
1? ? 實驗
1.1? 實驗材料
粗提的花青素樣品。
1.2? 實驗試劑
無水氯化鈣分析純,海藻酸鈉化學純。
1.3? 實驗設備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5500,恒溫磁力攪拌器B11-1型。
1.4? 實驗方法
1.4.1? 微膠囊的制備方法
以海藻酸鈉為壁材,花青素樣品為芯材,CaCl2為固化劑。將芯材溶液緩慢加入海藻酸鈉溶液并磁力攪拌混合。吸取一定體積的混合液至注射器中,在一定高度以一定速度滴入CaCl2溶液中。固化30 min[6],過濾后在520 nm處測定吸光度。
1.4.2? 紫薯花青素微膠囊包埋率的計算
包埋率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A1為芯材在520 nm處的吸光度;V1為芯材的體積,mL;A2為CaCl2濾液在520 nm處的吸光度;V2為CaCl2濾液的體積,mL。
1.4.3? 微膠囊化單因素實驗
配制1.0%、1.5%、2.0%、2.5%、3.0%、3.5%的海藻酸鈉溶液,50 ℃恒溫磁力攪拌溶解,冷卻至室溫且溶液內氣泡消失。將0.1%花青素芯材溶液以芯壁比1∶1、1∶2、1∶3、1∶4、1∶5、1∶6緩慢加入海藻酸鈉溶液中,磁力攪拌充分混合。靜置至混合液中氣泡消失,用一次性膠頭滴管吸取混合液10 mL,至針頭孔徑為0.45 mm、0.50 mm、0.60 mm、0.70 mm的5 mL注射器中。以2 mL/min的下滴速度,滴入1.5%、2.0%、2.5%、3.0%、3.5%、4.0% CaCl2溶液中,固化30 min,濾液。在520 nm處測得芯材溶液與CaCl2溶液的吸光度。以包埋率、擠壓難易、凝膠珠形狀等為衡量指標,依次考察不同因素不同質量分數對紫薯中花青素微膠囊制備的影響。
1.4.4? 響應面法試驗優化紫薯花青素中微膠囊的制備工藝
在1.4.3單因素實驗基礎上,選取對包埋率影響較大的海藻酸鈉質量分數、氯化鈣質量分數、芯壁體積比進行響應面試驗,利用Design-Expert-8.0.6軟件中的響應面設計(Box-Behnken Design,BBD)進行3因素3水平試驗(見表1)。
1.5? 數據處理
使用Design-Expert-8.0.6和Excel2010進行數據統計。
2? ? 結果分析
2.1? 單因素實驗
2.1.1? 海藻酸鈉質量分數
將5 mL 0.1%芯材溶液按照芯壁比1∶4分別加入20 mL 1.0%、1.5%、2.0%、2.5%、3.0%、3.5%的海藻酸鈉溶液。在一定高度用0.6 mm 5 mL的注射器吸取10 mL混合液,按混合液與CaCl2溶液體積比1∶4滴入40 mL 1.5% CaCl2溶液中。
在1%~3%這個范圍中,隨著海藻酸鈉質量分數的增大,凝膠珠的成型效果越好,形態越均一,彈性增大凝膠珠不易破裂(見圖1)。在3%質量分數達到包埋率最大值之后,溶液質地濃稠度增加,凝膠珠質地硬度增加,注射成球困難。高質量分數的海藻酸鈉遇到固化劑CaCl2溶液凝固更快[8]。確定制備紫薯花青素微膠囊的最佳海藻酸鈉質量分數為3%。
2.1.2? CaCl2質量分數
將40 mL 0.1%芯材溶液與40 mL 3%海藻酸鈉溶液按照芯壁比1∶4磁力攪拌混合,吸取10 mL混合液滴入0.6 mm 5 mL注射器中,在一定高度下滴入磁力攪拌的40 mL 1.5%、2.0%、2.5%、3.0%、3.5%、4.0% CaCl2溶液中。
包埋率在1%~3%逐漸上升,3.0%~3.5%下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見圖2)。當CaCl2質量分數較低時,凝膠珠外層的固化膜較薄,使得凝膠珠較松軟容易破裂。CaCl2質量分數過高時,外層迅速固化,阻礙了凝膠珠內部固化,同樣不利于微膠囊球的強度提高。故確定最佳CaCl2質量分數為3%。
2.1.3? 針孔孔徑
將12.5 mL 0.1%芯材溶液與50 mL 3%海藻酸鈉溶液按照芯壁比1∶4磁力攪拌混合,吸取10 mL混合液至0.45 mm、0.50 mm、0.60 mm、0.70 mm的注射器中,在一定高度滴入40 mL 3% CaCl2溶液中,即混合液∶CaCl2溶液=1∶4。
如圖3所示,隨著針孔孔徑的增大,凝膠珠的表面積增大,包埋的花青素就越多,但凝膠珠表面固化的時間延長,使得芯材容易溢出,包埋效果差。針孔孔徑為0.45 mm和0.50 mm時,混合液濃稠使得擠出成球困難,不易形成形態均一的凝膠珠。綜合考慮,選用針孔孔徑為0.60 mm最為合適。
2.1.4? 芯壁比
將10 mL 0.1%芯材溶液分別與10 mL、20 mL、30 mL、40 mL、50 mL、60 mL 3%海藻酸鈉溶液按照芯壁比1∶1、1∶2、1∶3、1∶4、1∶5、1∶6磁力攪拌混合,取10 mL混合液至0.6 mm 5 mL的注射器中,滴入40 mL 3% CaCl2溶液中,即混合液∶CaCl2溶液=1∶4。
包埋率隨著芯壁比的減小先增大后減小,在1∶3處達到最大值(見圖4)。混合液中壁材較多,凝膠珠固化時間延長,使花青素不能高效地被包埋。壁材較少時,不能完全包埋住芯材,凝膠珠表面的固化膜較薄,芯材容易外溢。因此,選擇芯壁比為1∶3。
2.1.5? 混合液與CaCl2溶液的體積比
將15 mL 0.1%芯材與60 mL 3%海藻酸鈉溶液按照芯壁比1∶3磁力攪拌混合,吸取10 mL混合液至0.6 mm的注射器中。按照混合液與CaCl2溶液的體積比1∶1 、1∶2、1∶3、1∶4、1∶5、1∶6分別滴入10 mL、20 mL、30 mL、40 mL、50 mL、60 mL CaCl2溶液中。
如圖5所示,包埋率隨混合液與CaCl2溶液體積比的變化無明顯的趨勢,因為在成球的過程中,用磁力攪拌著CaCl2溶液,使凝膠珠不會沉積黏聯。考慮經濟成本,使用混合液與CaCl2溶液的體積比1∶2為宜。
2.2? 響應面法試驗結果
2.2.1? 響應面法設計與結果分析
根據2.1單因素實驗的結果,確定針孔孔徑為0.6 mm、混合液與CaCl2溶液體積比為1∶2,固化30 min進行試驗。選取對包埋率影響顯著的3個因素進行響應面法試驗,海藻酸鈉質量分數(A)、氯化鈣質量分數(B)、壁芯體積比(C)作為自變量,花青素微膠囊包埋率(Y)作為響應值。共有17個析因點,其中5個為中心點,其目的是估計實驗的純誤差。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2.2.2? 回歸方程的建立與顯著性分析
通過BBD設計Analysis中的ANOVA分析,可得包埋率(Y)與海藻酸鈉質量分數(A)、氯化鈣質量分數(B)、芯壁體積比(C)的二次多元回歸方程為:Y=70.28+1.04A+2.62B+2.95C-0.48AB-0.44AC+0.61BC-4.07A2-2.86B2-2.89C2。
結果表明,該模型顯示為顯著。R2=0.970 9,進一步說明模型實際值與方程預測值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從表3可以看出,A、B、C為顯著因素(P<0.05),AB、AC、BC為不顯著因素(P>0.05),不予考慮。回歸方程可以簡化為:Y=70.28+1.04A+2.62B+2.95C-4.07A2-2.86B2-2.89C2。
2.2.3? 響應面模型預測最優方案
根據BBD設計Optimization中的Numerical得出最優試驗方案為,3.03%海藻酸鈉、3.26%氯化鈣、芯壁體積比1.00∶3.56,微膠囊包埋率可達71.81%。
3? ? 結語
優化后的條件為:以3%海藻酸鈉50 ℃恒溫磁力攪拌溶解,與0.1%芯材按照芯壁比1.00∶3.56充分混合,加入混合液至0.6 mm的注射器中,在一定高度下以2 mL/min的下滴速度滴入3.26%氯化鈣中,固化30 min,包埋率可達71.81%。
[參考文獻]
[1]古榮鑫,胡花麗,劉雨辰,等.紫甘薯花青素提取工藝及抑菌活性的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4):107-113.
[2]劉思遠,李志鵬,彭召云,等.花青素對肺癌細胞相關炎性因子信號轉導通路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7(14):219-225.
[3]陳? ?杰.紫甘薯色素提取、純化及穩定性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1.
[4]劉軍波,芻禮根,趙? 蕓.藍莓花青素加工環境穩定性研究[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8(10):1 073-1 079.
[5]錢明雪,潘利華,樊基勝,等.藍莓花青素微膠囊的包埋工藝[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3(24):166-168,169.
[6]唐麗娟,王? ?建,曹志凌,等.響應面法優化銳孔法制備甜菜紅素微膠囊工藝研究[J].中國食品添加劑,2017(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