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摘 要:民俗文物記載著歷史文化,是歷史遺留下的能夠直接反應古代人們的社會集體行為、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重要文化產品。隨著當代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對民俗文物的實際價值缺乏認知,導致其利用率和保護力度均不夠。本文基于民俗文物的現實價值及歷史意義探究其保護措施與利用方法。
關鍵詞:博物館;民俗文物;保護;利用
引言
民俗文物是指歷史遺留下的,與民俗生活、民俗生產相關的器物,能夠反映民間工藝、信仰崇拜、社會活動、游藝競技、生產勞作及社會活動等多方面文化的文化產品,其地域民間風俗特點十分突出,能夠通過鑒賞文物來了解當時人們的生產方式、日常生活狀態、民俗制度、精神面貌、時代特征[1]。因此,民俗文物真實記錄了歷史文化,綜合了民俗文化與歷史文化,與普通文物相比,更能展示當時的歷史文化及社火風貌,故應加強對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
民俗文物的價值分析
民俗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能夠反映當時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態、生產勞作、信仰崇拜等多方面的物質文化產品及精神文產品。民俗文物主要流行于民間,對人們的社會活動、集體行為均有著極強的召喚力與感染力。民俗文物涉及的含義較廣,目前主要將其定義為民俗活動中生產的,可直接反應當時歷史背景下人們的民俗活動情況,包括生產工具、工藝品、作坊器具、民居建筑、民間樂器等。
民俗文物的保護現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提升,民俗文物保護工作出現了諸多障礙,導致多項民間技術失傳,部分民俗文化甚至絕跡。因此,保護民俗文化迫在眉睫,保護民俗文物是保護民俗文化的主要方式。保護初期,大部分人對民俗文物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多認為民俗文物的價值不打,故容易忽視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導致中國傳統民俗文物四處流散,部分文物甚至流散在國外,包括一些十分珍貴的居民建筑[2]。隨著人們的民俗文物的認識不斷加深,我國對民俗文物的保護意識日趨強烈。人們已經逐漸認識到了民俗文物的價值,甚至體會到了保護民俗文物是一件極具意義的工作。民俗博物館是當前保護、利用民俗文物的重要媒介,故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民俗博物館,專門用于民俗文物展覽和保護民俗文物。目前,我國各地征集民俗文物、保護民俗文物、征集民俗文物的工作相繼開展,但在開展過程中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制約[3]。到目前為止,我國民俗文物的定義仍然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缺乏可供保護、利用民俗文物工作參考的理論系統,導致其保護、利用工作受到了限制。
博物館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
保護工作
目前,我國已征集了多種民俗文物,但并不是全部民俗文物均得以流產。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及思維方式均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導致部分民俗文物逐漸消亡,尤其一些極具特色的民俗文物已被歷史完全淹沒,故民俗博物館需將民俗文物收集起來,儲存在櫥窗中,向人們展示出來。
民俗類文物主要展示于民俗博物館中,是人們開展民俗研究工作的重要物質基礎。保護民俗文物需要鼓勵政府開辦民俗博物館,鼓勵私人辦館、合資辦館、行業辦館等,如山東滕州,可興建魯班紀念館,向人們展示區域文化的織布工藝、鐵匠工藝、榨油技術、漁民捕魚技巧、木工技術等多項工藝的生產流程、器具及產品,并布置極具特色的廟會、上梁大吉及多種民俗場景,以便人們切身體會當時的歷史社會現狀。還可在滕州市下屬的洪緒、官橋、木石等多個鄉鎮建設民俗博物館[4]。各博物館中收藏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民俗文物,集中展示當地民俗文化魅力。博物館的重點保護手段為調查、收集民俗文物資料,并將其充分展示出來,以便當地居民了解當地的文化發展情況,讓民俗文物的價值不局限于工藝價值,充分展示其文化內涵。盡管部分文物的做工不是很精良,甚至在使用過程中受到了損壞,但從民俗文物中仍可觀察當地文化的發展趨勢,該文物很有可能成為珍貴文物,流傳至今。因此,保護民俗文物工作者需要具備超前意識,在進行民俗研究的過程中,做好文物收集工作、調查工作及收藏工作。如滕州市的魯班紀念館中陳列了大量的生活用具,可給游客帶來新鮮感。
利用工作
博物館的主要職責在于為社會大眾提供文化服務,展示歷史文物,讓人們了解歷史文化的發展歷程。民俗博物館一方面可以作為當前對民俗文物的收藏點,對民俗文物的相關資料進行收藏。另一方面可將其作為教育的體驗中心,以便歷史文化的傳承,培育下一代,提升當地民眾的個人修養及文化素養,增強民眾的凝聚力。博物館作為民俗文物的收藏地,可開展民俗研究工作,對民俗文物進行收集、鑒定、保存。這對民俗文物研究人員的要求較高,要求研究人員具備專業技能,了解民俗文化的發展,具備探索精神,不斷征集民俗文物,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因此,民俗博物館不僅展示了民俗文化研究員的專業水平與專業精神,還充分反映了當地民俗文物所體現的深層內涵,向社會大中專展示了博物館的最新研究成果。
博物館可作為民俗文化教育中心,充分發揮其導向原則,有機結合民俗文物的知識性、觀賞性及趣味性,通過多樣化的展覽方式,向社會大眾展示其感染力、表現力及吸引力。同時,可利用現代化技術,通過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示民俗文物,如播放視影錄像等,可顯著提升其視覺效果,以便社會大眾更能直觀地了解民俗文化,深入體會其民俗精神。如滕州市的魯班紀念館設有古戲臺,戲臺上通過播放柳琴戲來讓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其當地的民俗文化,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5]。此外,博物館還開發了部分民俗商品,鼓勵當地居民將民俗文物博物館與旅游行業相結合,充分利用民俗文物,來宣傳當地的民俗文化,促進當地旅游事業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順江. 淺談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J]. 北方文學, 2017(24):192-192.
[2]李俊超. 淺談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 v.2;No.53(17):30+32.
[3]萬酉生. 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初探[J].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 148(01):122-123.
[4]肖桔, 趙湘萍. 博物館民俗文物的保護和發揚探析[J]. 赤子(上中旬), 2017(01):44.
張慶峰. 淺議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J]. 赤子, 2014(1):64-64.
[5]萬瑪措. 中小型民族博物館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J]. 群文天地, 2017(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