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李新建
摘 要:平果縣甘桑石刻文的發現、考古情況以及研究現狀是,多位專家都基本認同平果石刻文是先秦前古駱越民族創造的文字。甘桑石刻文作為中國的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自有其獨特的魅力。線條是書法的基本元素,不同形狀的線條會給人以不同的美感和藝術價值,甘桑石刻文的書寫者已經不只是在紀實,而是在自發不自發地尋求別的美的感受,甘桑石刻文已離開了它本身的象形意義,已經具有了書法最原始的抽象美。
關鍵詞:甘桑石刻文;書法;美感;藝術價值
平果縣甘桑遺址上發現的石刻文字,若最終被證實是先秦前的駱越古文字,必將改寫中國古文字史和壯民族史。雖然甘桑石刻文是先秦文字,但我們用現代的審美眼光來欣賞甘桑石刻文字所獨有的藝術和章法布局上的特點,目前專家對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密切關注和研究,它的書法藝術審美價值越來越值得大家考究。
一、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字體特點
(一)以長方形為主,結構對稱,字形變化豐富
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外形特征主要是以長方形居多,而這種形體剛好又合乎了黃金率的原則。在中國書法史所有的字體當中,如小篆給人以縱勢的感覺,隸書橫向波磔取勢,左波右磔。從平果出土的甘桑石刻文來看,呈現出了縱橫錯亂的現象,各有大小。從整體來說,這種文字還是以縱勢為主的,時而帶有扁勢,文字兼具長扁、大小,自然書寫,形象生動,直率天真,又顯示出古樸爽勁的感覺。
平果甘桑石刻文字形布局章法較為錯落并且是變化豐富的,從整塊石片來看,它又是和諧統一的。從現存的甘桑石刻文石片中可以看出,其中是以長方形為特點的字較多。
距現在大約有三千多年歷史之久的甘桑石刻文,由于是在不成熟的時期形成的一種古文字,因此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即結體上的規范化和準確化并沒有那么的講究,最突出的的特點就是結體沒有被規范和定型下來。
(二)結體雖有隨意性,但總體是較為定型的,可供發揮想象
甘桑石刻文的結體定型較為突出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筆畫的多少較為確定;二是位置也是定型的,偏旁部首的位置也是較為固定的;總之,甘桑石刻文結體是較為定型的,雖然它帶有一定的隨意性,但是它的中心穩定,端莊縝密,為后世篆書系文字的結體提供了典范,也正是因為甘桑石刻文存在一定的隨意性,藝術的欣賞者就可以借用這種具有天真稚拙特點的文字來進行充分的想象。
(三)字形基本上呈方塊狀,整體勻稱,字符較小,細膩
平果甘桑石刻文從字的外形上來分析是呈現為方塊狀的。每一個文字所占的比例大體上是一個小方塊。標點符號在平果甘桑石刻文上是沒有體現的。甘桑石刻文字體的布局較為整齊、均勻,在石片上篆刻,通常是一筆完成的。這充分說明這種文字的成長已經相當完美,刻寫文字的記錄者的手藝也是相當純熟的。
(四)大多數是以均衡為主,采取對稱的結構,富較強的藝術特點
這些字符的造型原則基本以均衡為主。另外,利用幾何圖形來體現字形的美,是很巧妙地藝術創造手法。各個筆畫之間的合理布置以及組合的和諧,符合了多樣統一的美學原理。轉變多樣的文字,疏密對比的結構,使這種石刻文字極其富有藝術想象空間,可供我們大家去挖掘,不斷的去體驗美的感受。都充分的表明了平果出土的石刻文是一種發展演變的文字,其系統也是相當的完善。又因刻寫工具與用材的特點,使人覺得剛勁又古樸、天真率意、稚拙。如圖:
二、平果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對比研究
廣西平果縣出土的甘桑石刻文是這幾年來新挖的少數民族的先秦古文字,專家和學者經過多種途徑和辦法嘗試解讀這種字符所蘊含的具體意義,最后因意見不統一,內部出現了歧義,最后也就沒有一致的觀點。掌握平果出土的石刻文寓意和讀音,是目前專家面臨的一個巨大的難題。筆者計劃將這兩種古文字的外在形式的異同作一個全面的對比分析,但愿能夠通過分析得出一些有價值意義的觀點,以供大家參考。
(一)物質載體之分析比較
本文要闡述的物質載體是指兩種文字刻寫的物質。比方中國的楔形文字符號是使用蘆葦棒劃在易于刻畫的土壤上面的,土壤就是這種字符承載的物質。在廣西平果縣的甘桑石刻文這類文字,刻寫所用的材質即石片較為單一,均為頁巖石片,也有其它的各種類型的適合篆刻的石頭,這些石片的邊不但有打造成直線形狀的,也有沒有經過加工打造而保持原來形狀的。有些石片左右對稱,極其富有和諧性,這可能是記錄具有身份地位的人或者是事跡,或者說是起到某種裝飾性的效果,但大多數的石片是形狀各異。這些石片的大小各異,面積最大的石片大約有1米*0.5米,200個符號左右。最小的石片也有幾厘米,所刻寫的字符2至3個。文字大多數是在較為平整潤滑的石片上進行刻畫,但也有少數是刻在粗糙的面上,如下圖所示:
甲骨文則是以龜甲等動物的甲骨為承載的材料,這些甲骨整體是完好的,動物身上的其它位置在刻寫中也是常見的。動物骨骼平滑平整的特性為刻寫篆刻創造了很有利的條件,很多都是沒有經過加工制作的,但是依據占卜的程序需要,常常是要火燒和加熱這道工序的。如圖所示:
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基本上都是使用銳利的石器在較為平坦、完整的材質上雕鏤最后而形成的陰文,同屬于刻畫文字。
(二)行文章法之比較
要研究和解讀平果甘桑石刻文這類先秦少數民族的古文字,文字的章法布局問題是首先要解決的障礙。本文所要討論的章法,指的是在一件書法作品當中,字與字,行與行及整幅字之間的布局規律。我們第一次看這些石刻文的時候,并不清楚上下左右,從哪里開始閱讀,我們也很是模糊。這個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章法問題。這個疑點,筆者在這之前還沒有遇見過,但這一疑點的存在,勢必會影響我們接下來得研究工作的展開,必須馬上解除,不然對于這種字符的討論,就不知到從何處說起。
1.上下左右的關系,參差錯落,協調一致,自然靈活,天趣率真
第一,分析石刻文的章法。觀察下面字符:
上面的字符可以當作是某一動物。按照先寫頭部、先上后下的認知法則和人體工程原理,甘桑石刻文的書寫方式是往下進行的,盡管行款不固定,左右皆有,但是多數的形式是上下布局成行的。從現有的石片中,一些章法布局是豎成行、橫成列,這類章法的布局特點主要是整齊,莊重大方;但是很多是呈現出這樣的章法:豎成行,橫是不成列。章法布局顯得意趣橫生,在出土的甘桑石刻文中是比較多見的;還有部分石片中的字符是自由布白式的,猶如亂石撲街,散星密布,疏密錯落,自然成文。對于平果甘桑石刻文一行字上、下(前后)的這種關系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推理出來了。
這幾樣石片中,有的石片寥寥幾個字,有的就只有一行,更多的是兩行或者以上的多行布局。石片上的字符獨立觀念較為牢固,字符的結體也是較為固定,在甘桑石刻文的書寫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字與字之間的距離是適中和諧的,雖然看著密密麻麻的感覺,但并不顯得亂,造成了行與行之間的距離比較于字與字上下之間的距離較遠的章法特點。然而像這類結構特色的布局,在平果的甘桑石刻文中是顯而易見,一目了然的。
將上面二者綜合分析可以得出,咱們初步得出了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布局章法是上下左右關系的這個結果,它的章法布置,協調有致,參差錯落,彼此顧盼,自然靈活,不拘一格,天趣直率。一些字符較為密集,部分疏疏落落,體現出一種威嚴的氣息或是一種較為閑散心境。
2.一塊石片即為一篇,自然止筆和完成,內容完整
根據有兩個方面: 第一,就一個石片的字符來說,是持續刻寫完成的,不能明確的看出顯著的分段、分篇的遺跡,這類章法的結構布局應該是一事一議所造成的。第二,從部分殘存的石片來看,結尾部分有較大的空出來的地方,說明刻寫者把內容記錄完成所造成的,這可以看作是一篇完成之后而造成的。從下圖可以方便直觀地呈現出以上的兩個特點,如圖:
根據字符的刻寫順序以及從石片所空的地方來看,可以清楚的得出字符的刻寫方向是自上而下書寫而成列的,每一列是從左往右進行篆寫的,根據我們的正常書寫文字的習慣和方式,可以肯定這是合理的。通過觀察甘桑石刻文字,可以得出石片上每個字符是獨立的,沒有出現重疊沖突的現象,字符的篆寫也是比較的端莊,字符大小和諧,字符間距較為均勻,每一行列都具有較好的條理性,不顯得雜亂無章,非常的清晰。然而在每一片石片上卻沒有顯著的標點符號進行標記。單個字符意義還沒有被破譯之前,是不能辨別詞句的。仔細的觀察甘桑石刻文的每一個符號的形體,平果縣出土的甘桑石刻文字與方塊漢字具有很強的聯系,即相同的成分較突出。
甲骨文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甲骨文的刻寫順序規則是不確定的,甲骨上的字的大小也是比較自由的。卜辭的刻寫常常也要沿著燒裂的紋理來進行的,這樣的刻寫是比較容易輕松的。甲骨文的字符大小自由,長短不一,凡是筆畫較多的符號要比筆畫少的符號大。行距的均勻水平也比平果縣出土的甘桑石刻文字差。如下圖所示:
(三)筆法之比較
1.直線較多,曲線微現,折線和交織線相互組合
甘桑石刻文字與甲骨文對比的突出的考查點是字符的外表與筆劃的特征。大概的原因是石刻文刻寫的材料造成的,由于頁巖本身不易篆刻,彎曲的線條很難形成。極少的修飾筆劃的起筆和收筆,基本上都是一筆到底,一步完成,書寫是迅速的,以尖收筆。考查甘桑石刻文的大量符號之后,便可清楚認出其獨立的部件,彼此之間互相影響,協調統一,組成了上下、左右等各式各樣的布局。一些部件在不一樣的文字中屢次呈現,極有可能是用來表意的,然而到現在還不知道關于這類偏旁所代表的含義。如圖:
由上圖可以明顯的得出,甘桑石刻文字的筆劃很是簡潔明了,對于象形、指事,盡管我們可以清楚的辨別,然而這些特點已不是尤為的顯著,導致我們不能一下子就辨認出書寫的字符的意義。它的這種抽象的性質充分的解釋了甘桑石刻文是一種成長水平比較高級的字符,是已經離開了象形文字發展的最初時期,相對甲骨文來講,到達了更為成熟和完善的地步。
下面我們分析甲骨文,甲骨文亦是直線較多,曲線居少數,但是其曲線的折筆字所占的比重超過平果出土的甘桑石刻文,甲骨文的筆劃結尾常常以勾或者頓來收筆。甲骨文還存在著顯著的筆劃搭配和組合布局,有關專家解釋道,在甲骨文問世以來,較多的形聲字也逐漸被專家認出,甲骨文的象形水平遠遠大于平果縣出土的石刻文字,最具有代表性的形旁我們可以輕松的容易識別。如下圖所示:
上圖為甲骨文臨摹圖片。
2.用筆具有很強的刀筆韻味,爽勁奔放
甲骨文的篆刻順序不但有先書寫后刻,也有直接在甲骨上刻寫的。而從現有出土的平果甘桑石刻文來看,還沒有發現用毛筆書寫的甘桑石刻文或者先書后刻的證據,因為平果出土的甘桑石刻文的字跡小,部分達到了微雕得效果,如果是先書寫后篆刻,那么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對于它自身來說。如果用刀直接在石片上篆刻,則很方便且非常的容易。而這類篆刻在小字的甲骨文中可以發現。從平果縣挖掘出來的甘桑石刻文石片中,咱們不能辨認出是否有涂朱,如果涂有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是很難進行考究了。
甘桑石刻文刻寫的技法主要取決于契刻使用的工具。從平果縣挖掘出土的甘桑石刻石片的契刻刀鋒來看,爽勁曠達,淋漓利落,優于甲骨文。當為平口刀或斜口刀所為,中央的刻槽比較深,兩側較淺,這樣就造成了槽的兩邊變化豐富。當使用錐形刻刀時,因為金文這種元素圓筆的參加,因此不但提高了書寫速度,線條還帶有一定的流動性。形成這樣的線條,錐形刻刀比平口刀、斜口刀容易刻寫是主要原因之一,且圓轉的線質和微刻藝術的產生也依賴于錐形刻刀。
3.用筆鐫刻較淺,筆畫較為圓轉
為了方便剖析其刀法,簡單的從甘桑石刻文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石片進行放大研究。從給出字符的刀法可以清晰的看出,多數是運用單刀法進行鐫刻。刻畫線條的深度大多沒有甲骨文深,中鋒用刀的特點較明顯。用刀刻寫的線條兩邊是粗糙的,充滿了遲澀勢及斑駁感,筆劃的圓轉程度比起甲骨文來說是比較高,較為圓融并且具備些許動感。這類線質的取得只有錐形刻刀才能夠做到和完成。如圖所示:
觀察以下字符:
石片經放大后可以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些線條直筆的起筆位置較深且較為粗大,收筆的位置則較淺和較尖。這與書法和篆刻的規律相當的吻合。相同地,按照人體工程原理可判定字的上下之間的聯系。
平果甘桑石刻文的書法藝術價值十分有意義。其特征具有三點:一是字形與甲骨文相對照,不但有所繼承,還發展了原來的部分特征。體現為結體較為方整和端正,線條圓轉。平果甘桑出土的石刻文字,與先秦的甲骨文相比,是相對獨立比較成熟的不同的文字系統。如部分字的書寫方法不同于甲骨文,與先秦時期的毛公鼎一類金文接近,二是線條也比較成熟,挺進有力。刻寫的刀筆味道很濃,明顯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演變。三是甘桑石刻文的字跡有些部分都非常的細小,大部分是細若游絲的線條,是少見的微雕藝術品。
經由以上的對照闡釋,可以作出判斷,平果甘桑石刻文的成熟與完善水平敢于甲骨文相媲美,只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更多的石片等待出土和研究罷了。
總的來講,平果甘桑石刻文是我國文字發展歷史上的一塊不可多得的珍寶,其用筆已經具有粗細輕重等重要特點,下筆有輕有重,收筆迅速,具備了節奏,筆劃轉折的地方,方圓皆施,筆法豐富多變。從發現的石片文字來看,可能是因為篆刻或者是隨著時間久遠,泥土和水侵蝕等,筆畫的邊緣較為粗糙,殊不知這樣更增加了線條的美感,多了些韻味。這種石刻文線條的美,與彩陶紋飾相比,雖自由較為的抽象,但顯得更加的統一流暢,奠定了線這一藝術的基調。甘桑石刻文結體主要是呈現出長方的特點,按黃金分割率來分析這種石刻文字,大體協調統一,這樣的字形是合宜的,這就是漢字的形體數千年來從未變異的重要原因。字的結體順其自然,穩中帶險,疏密相間,收放自如,妍麗多姿。錯落有致,穿插避讓,倚斜照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甘桑石刻文中已大體具備。大小配合,方圓共存,形狀不同的字符組合,錯落多姿而又顯得統一和諧、立法款式不拘一格,上下豎行。正中有斜,放中有收,脆實相間,天真爛漫,現在來看,都難以到達。羅曼羅蘭曾說到:“最高的藝術,名符其實的藝術,決不受一朝一夕的規則限制;它是一顆向無垠的太空飛射出去的彗星。”
三、甘桑石刻文的審美藝術價值初探
漢字書法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是中國的專屬。它不單單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珍寶,也是全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主要分布傳播于東亞,具有3500年歷史的中國書法藝術最具特色,歷久彌新而不衰,與民族文化深深地聯系在一起,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書法藝術都有它的身影。平果縣出土的甘桑石刻文,作為中國文字系統中的一部分和一門古老的藝術,魅力獨特,引人注意。
中國文字屬象形文字這一類,產生時間較早,在東漢后期它已經進入書法藝術的自覺階段,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書法藝術應該是和漢字的出現是同時的。研究考察得出,在先秦伏羲氏時期中國就有了文字這一符號,但是中國的這門書法藝術應該是在漢字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時產生的。書法在商和西周時期主要是甲骨文、金文這兩種書體。根據出土的文物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證實,這兩個階段的字符已大體具有了書法藝術要素,即用筆、結體和章法。換言之,中國的漢字書法藝術在這段時期已初步形成。最有代表性的書法藝術即是甲骨文書法藝術。而廣西平果縣出土的甘桑石刻文就是在這前后已存在了的。
(一)有書法藝術的線條美感
線條是漢字書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漢字中各種各樣的線條,我們的感受也會因之不同。李澤厚在其著作《美的歷程》中提出:“漢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于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即是說,漢字形體獲得了獨立于符號意義(字義)的發展途徑。以后,它更以其凈化了的線條美——比彩陶紋飾的抽象幾何紋還要更為自由和更為多樣的線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出和表達出種種形體姿態、情感意興和氣勢力量,終于形成中國特有的線的藝術——書法。 ”由李老師的結論可見,書法藝術最重要的是線的藝術,它充滿著線條美的強大藝術魅力。
單純線條的美感,美國庫克曾經說過: 明顯的橫向線,通常表示安閑、和平和寧靜;斜線包含運動;鋸齒線包括痛苦與緊張,圓弧線體現圓滿和完美。 但這些只是限于單純線條的觀點,而在甘桑石刻文之中常常能體現出線條本身的力度、厚度、節奏等更深層次的美。如圖所示:
(二)具有較強的抽象美
1.有著獨特的形式美感,具有書法的藝術美
我們進行藝術創作的靈感與實踐主要來源于自然、生活。廣西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刻寫者不僅僅是在記錄事情那么簡單,還在不自覺地追求另外的藝術審美。“漢字書法的美也確乎建立在從象形基礎上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之上,即在它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甲骨文開始了這個美的歷程。 ”李澤厚先生說到。甲骨文主要是用來表達其本身的象形意義,平果出土的甘桑石刻文類似,甘桑石刻文刻寫者的重要目的最初是記錄,到了盛期,甘桑石刻文的象形意義就慢慢的減少,文字的意義到最后也就比較復雜和理性,具有了書法藝術原始的美。書法藝術“離象而求”的抽象性,早期的刻寫者已在不自覺的追求著,即離天地萬物之象,又取世間萬物之意。
平果甘桑石刻文的書法藝術美,就不只是限于以追求具象為美的目的,而是逐漸的離象而求,囊括了世間萬物,提升了人格境界。神似是中國所有藝術的重要特征,中國的書法藝術是所有藝術中的領頭羊,甘桑石刻文也是如此。在目前來說,即便我們不能識別它的具體意思,但我們還是因為它有著不一樣的的形式美感而深深的折服。
2.審美自覺性及審美特點多樣性,風格蕭散、簡遠、爛漫
甘桑石刻文在曠達、嚴整硬挺類的審美范式這一方面是與甲骨文接近的,不是毫無新意。因為寫意化的行草書韻味和金圓筆的滲透,甘桑石刻文表現出了草意流便新奇的審美藝術特點來,在中國書法藝術審美領域方面出現了一個新高度,在技法與審美藝術這一塊史無前例的。關于個人審美的自發,咱們不應該只是根據文獻的文字記錄作為我們藝術審美的來源。藝術是來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有了藝術的實踐,之后才會產生有關于藝術的理論知識。只是先秦對于這類藝術的自覺尚未采用文獻記錄或有文獻記錄,但因為未被發現而被歷史所吞沒了。但從所刻寫的甘桑石刻文的審美特點來分析,已能足以證實先秦審美的定勢與自覺。以此得出,對于把先秦定作是中國美學的奠基時期以及中國書法的奠基時期,這個結果是值得我們大家共同商討的。
平果甘桑石刻文的出土發現,不僅使人們了解到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還使人們鑒賞到其審美藝術價值。從甘桑石刻文的線條、布局、內容等,都無不體現著刻寫者的傳統書學的思想。藝術是供人們欣賞和享受的,文化內容的美與刻寫的形式的美達到了一定的統一是平果縣出土的石刻文的重要美學價值,最后使文化美與書法美相互交融在一起,給審美者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思索。甘桑石刻文擁有了原始時期賦予的自然美,它具備了許多的美的特征。現在以不同于古代的審美尺度來鑒賞平果的甘桑石刻文,隨著時間得推移,現代人心目中的甘桑石刻文在其書法藝術審美的涵義上必定會增添新的一筆。一方面,我們要試圖感悟古人刻寫之時的情感與文化。另一方面,咱們又要以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來鑒賞甘桑石刻文,以此加深咱們對石刻文化藝術理解和感悟。
甘桑石刻文書法同甲骨文一樣,是中國藝術中的一支,再者,它又具有著特別的美感。書法,它是無聲的音樂,無言的詩,無形的畫,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中的精品,甘桑石刻文書法的藝術美更是我們的祖宗留給我們后人的無價珍寶 。
甘桑石刻文是中國書法藝術組成中特有的一部分,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甘桑石刻文記錄了我們人類文明時期的發展的歷史過程,表現了祖先的偉大智慧,擁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可欣賞的藝術價值,是我們人類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然而在其書法藝術美學這一重要角度卻鮮有人說起。出于這樣的原因,本文試圖對平果甘桑石刻文的書法藝術美學思想做一個簡單的歸納總結,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目前,學術界對平果縣新出土的甘桑石刻文字書法的研討甚少,很多的新成果還未公布出來。由于平果的甘桑石刻文的字跡太小,傳拓更是不容易,所以本文根據有關對甘桑石刻文考古的研究新成果,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甘桑石刻文,進行放大,供大家學習參考及研究使用。
自從甘桑石刻文發現以來,其研究還處于萌芽期,尚不成熟,還缺乏對甘桑石刻文從書法審美藝術這一方面的思考。文章是通過與甲骨文的對照分析,試從書法審美藝術的這一層面,展示一些有關于平果甘桑石刻文的書法藝術特點,給當下一些新的藝術審美追求與技法的參考。
甘桑石刻文是在廣西平果出土的少數民族的先秦古駱越文字,這在中國古文字史上是一個偉大的而有意義的發現,是我祖先留給后人的重要的文字遺產,有助于我們充分了解和認識壯族先民的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它可與商代甲骨文相媲美,不僅具有歷史文化這一層面的研究價值,從書法美學這一角度來講,還有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審美價值,它已經具有了書法的要素,即章法,筆法,結體,具有書法的美的藝術特點,甘桑石刻文字體主要是以長方形為主,屬方塊字,結體較為規范和理性,呈現出較好的對稱性;用筆不拘一格,刻寫的速度較為迅速,筆畫既有剛勁,也有圓潤類型的;章法為上下左右的特點,布局合理,接近篆隸的書寫特征。天真,古樸,直率的風格特點,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恰到好處。人們可以從中體驗到美。對于現代書家來說,更是一個可供學習和參考的契機。
參考文獻
[1]班弨,肖榮欽.甘桑石刻文初步研究[J].文化遺產,2013,(5).
[2]羅長山.駱越人創造過自己的文字[J].廣西社會科學,1992,(5).
[3]何光岳.駱越的來源和遷徒[J]. 學術論壇,1988,(2).
[4]葉濃新.武鳴馬頭古駱越墓地的發現與窺實[J].廣西民族研究,1989,(4).
[5]張鶯.廣西大明山古祭祀壇驗證駱越文化傳奇[N].西部時報,2010-11-30.
[6]黎國榮,謝中國.廣西大明山“天書”疑為古駱越人文字[N].中國文化報,2011-12-25.
[7] 曾祥旺.《廣西田東縣定模洞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存》[J].考古與文物,1989,(4).
[8] 李炎賢,尤玉柱.《廣西百色發現的舊石器》[J].古脊椎動物學報,1975, (4) .
[9]覃乃昌.布洛陀文化體系述論[J].廣西民族研究,2003 ,(3).
[10]駱越文化網:ttp://www.luoyue.net/show.aspx?tid=702.
[11]李沅和.甲骨文書法藝術淺析[J].懷化師專學報,1993,(8).
[12]班玄.甘桑石刻文與甲骨文之對比研究[J].語文學刊.2014,(9).
[13]郭昊.甲骨文書法藝術美初探[J].美術.2004,(6).
[14]朱志榮.商代甲骨文書法的審美特征[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9).
[15]傅永強.甲骨文及其書法藝術[N].藝術一家言.
[16]李志強.甘桑石刻文的圖像敘事及其文化傳統考察[J].民族文學研究.2016,(4).
[17]楊索強.周原甲骨文的書法藝術[N].中國書法報.2012,(6).
[18]歐陽中石.書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2.
[19]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1979.
[20]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頁。
[21]庫克語錄
[22]李澤厚:《美的歷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