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
【摘要】? 深度學習作為當代科學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從單一的閱讀體驗到與他人分享體驗的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批注法這種讀書方法閱讀文本,讓學生通過初讀——精讀——悟讀、分享-表達、傾聽——交流的策略,完成對文本的深度解讀,使學生拓展了思維空間、發展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以此達到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 圈點勾畫批注法 深度學習 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0-087-020
進入新課改以來,語文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擴大了閱讀量,增加了大量的課外推薦閱讀篇目,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實際上也為我們語文深度學習提供了方向: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根據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研究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策略,真正促進學生在閱讀中深度學習,應是語文閱讀教學改革走向深化的必然選擇。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走進閱讀,愛上閱讀,感悟閱讀的魅力,深度解讀文本的內涵,這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所面對的新課題。在閱讀教學中,科學地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批注法,進行有步驟的閱讀,通過傾聽、交流、表達等方式深入文本,參與探究,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是我們對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一種新的嘗試。
一、基于深度學習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
深度學習是當代學習科學提出的重要概念,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新的知識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的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深度學習強調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批判性。在閱讀教學中,深度學習是讓學生從單一的閱讀體驗到與他人分享體驗的合作探究的過程。
從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來看,深度學習是一種高級認知技能的獲得,如應用、綜合、分析和評價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問題的引領,引導學生主動、自主參與文本解讀,通過圈點勾畫批注法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實現對文本閱讀的深度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以此達到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目的。
二、圈點勾畫批注法的內涵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的過程中,拿起筆進行圈畫批注,更有利于對文本的深度解讀。圈點勾畫批注法就是一種適合學生在閱讀的深度學習中使用的讀書方法。
圈點勾畫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用一些相對比較固定的簡單符號(如圓圈、著重號、橫線)標出文章的重點、難點、疑點,或者是自己深有體會之處。批注中“批”和“注”是不一樣的。“批”指批語,主要反映讀者的看法、思想感悟和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注”指注解,如字音、詞義、作家作品介紹、內容出處等。本方法主要是側重于“批”。批注主要分為五類:即概括式批注、分析式批注、評價式批注、感想式批注和質疑式批注。學生圈點勾畫批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深度解讀文本的過程。
通過使用圈點勾畫批注法閱讀文本,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并積極地探究問題,進行深度思考,通過不同形式的批注,對文本進行多角度的解讀,以達到拓展思維空間、發展思維和理解能力的目的,進而提升閱讀素養。
三、走向閱讀深度學習的圈點勾畫批注法的閱讀策略
語文閱讀的深度學習,是豐富的、有意義的語文學習活動,是對閱讀文本深度理解的學習,也是學生深度表達的學習。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發展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過程。通過圈點勾畫批注法的閱讀策略,學生通過初讀——精讀——悟讀的閱讀方式對文本進行多維的深度解讀,通過分享——表達、傾聽——交流,展示自己對問題、對文本的理解,進行傾聽交流,合作探究,由此產生思想的碰撞,進行批判性的思考,進而提升閱讀素養。
(一)初讀——精讀——悟讀的策略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雖然學習能力影響學習速度的快慢,但如果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達到掌握水平,因此,決定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關鍵要素是學習的時間量。因此,閱讀教學中要為學生完成文本閱讀提供足夠的閱讀時間,同時為學生設定固定的閱讀步驟,讓學生的閱讀活動“有法可依”,依據固定的閱讀模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引導學生在語文閱讀活動中圍繞著簡明、具體的目標或主問題,對文本做深度的理解。這里采用初讀——精讀——悟讀的閱讀策略。
以閱讀一篇文章為例,要求學生至少進行三次閱讀,即初讀、精讀、悟讀。第一次初讀,要求學生先看題目,由題目可能得出文本的寫作人物、線索、事件等重要信息,盡量對題目提出質疑式批注,帶著質疑進行第一次閱讀。第一次閱讀的方式是速讀,快速閱讀全文,圈畫出時間、地點、人物的詞語以及自己覺得重要、能夠表達主旨的句子和自己覺得寫得好的詞語或精彩的句子。在第一次初讀之后,要求學生進行概括式批注,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并回答對題目的質疑。然后進行第二次精讀。精讀中,主要對第一次初讀中寫得好的詞語、精彩的句子進行分析式批注和評價式批注,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深度理解,拓展了思維空間,發展了理解能力。在完成第二次精讀的基礎上,實際上學生已經對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由此進入第三次的悟讀。本次閱讀采用瀏覽的方式,再次閱讀文本和批注,可以針對文本的寫作特色進行評價式批注,或文本的人物、事件寫出自己的感想或感悟,進行感想式批注。通過三次閱讀,學生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個人對文本的獨特體驗,并且對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度解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完成了豐富的、有意義的語文學習活動。
(二)分享——表達的策略
大膽、自信地表達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顯性表現方式,也是學生深度參與課堂的有效形式。學生通過三次步驟閱讀,循序漸進的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形成對文本獨特的個人體驗,并將其通過小組交流或者上臺展示的模式進行分享,展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提出探究性的問題,有觀點,有論據,邏輯嚴密,分析到位,表達清晰。這樣的分享——表達模式,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深度表達的策略,激發學生對文本多角度的解讀,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構成了深度學習的語文閱讀交流活動課堂模式,形成了豐富、有意義的語文學習活動。
(三)傾聽——交流的策略
傾聽是一種主要的課堂學習模式,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比發言更重要。培養好學生的傾聽能力,才能提高學生深度表達的能力。深度學習會讓學生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會引發學生較強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尤其是高質量問題的驅動,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能夠提高學生分析、綜合、評價、創造等認知水平較高層次的能力。新課標“注重培養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引導學生帶著自己對文本的深度理解進入學習過程,去傾聽他人的觀點,訴說自己的觀點。傾聽往往使人心緒平靜,用心傾聽更加能夠將學生自身對文本的理解與他人的理解進行欣賞和評價,從而提煉出更精彩的觀念。這就是參與的價值所在。在傾聽——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發展了高階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和促進了深度學習。
四、結語
將深度學習引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以圈點勾畫批注法為指導方法,用初讀——精讀——悟讀、分享——表達、傾聽——交流的策略指導學生參與閱讀文本的活動,對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思維和理解能力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為指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加大閱讀量,主動閱讀,深度解讀文本,樂于參與分享與表達,懂得傾聽和交流,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活動中不自覺的提升閱讀素養。同時,教師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點,創新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主的閱讀課堂,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何玲,黎家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5).
[2]J.W.佩利格里諾,等.運用深度學習提高21世紀能力[J].上海教育科研,2015(2).
[3]曹文軒.自然是最美的教學之美[J].教學前沿,2015(2).
[4]吳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5]喻玲.中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