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摘 要 本文通過闡述文化自信的內涵以及在朝鮮語教學過程中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旨在探索在高校朝鮮語專業精讀教學過程中通過怎樣的途徑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達到以朝鮮語為載體,以文化為主線,把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朝鮮語精讀課堂教學中的目的。把課堂教學從學習語言知識轉變為重視文化傳播,從了解他國文化轉變為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 文化自信 朝鮮語教學 精讀課程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自信”從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出發,對比世界各國的文明,不僅展現了中華民族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也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文化自信包括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自信,也包括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自信,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歷史連續性和空間延展性①。中韓文化一脈相承,在傳統文化上有很多相似點,也存在著差異性,我們學習朝鮮語的目的是熟悉甚至精通中韓文化,實現跨文化交流,最終實現民心相通。因此,在高校朝鮮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除了系統講授朝鮮語的基本理論和強化語言的運用能力之外,還應重視文化知識的講授,特別是培養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自信心。而恰好在這一點上,在目前的高校朝鮮語教學過程中還比較欠缺。
二、朝鮮語教學過程中培養文化自信的意義
從“四個自信”提出至今,文化自信與高校教育相結合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相關研究主要圍繞文化自信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少數的研究把文化自信和英語教學融合在了一起,但是學者們對文化自信和朝鮮語的融合探索較少。雖然朝鮮語作為小語種,但是中韓、中朝文化一脈相承,在地理位置上又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給朝鮮語專業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讓他們能用流利的外語講述中國故事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趨勢。
堅定文化自信,不僅要堅定對傳統文化的自信,還要博采眾長,形成文化的對話和互鑒。而語言作為載體,承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具有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8]。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塑造的關鍵期,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關乎大學教育成敗得失。大學外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依托文化滲透的多樣途徑激起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強烈自豪感,借助于既定的情感體驗與意志培養,實現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成為有世界眼光,講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希望通過本文不僅可以使高校朝鮮語教學更加“接地氣”,而且通過文化自信的教育既能培養學生對對象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又能塑造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自覺抵制他國意識形態滲透,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
三、精讀課堂上如何培養文化自信
(一)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前提是提高自己的素質,讓自己成為學生的榜樣。精讀課是朝鮮語專業的基礎課程,每周課時量相對較多,教師在平時和學生接觸的機會較多。精讀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優勢,將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作為一個長期的目標和任務。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深入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和意義,不斷深化專業知識的深度、拓寬文化知識的廣度。除了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外,從空間上對我國、朝鮮半島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現象進深入的研究,從時間上不僅要關注古代文化,也要關注流行文化,例如關注“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流行的文化類節目。只有教師首先做到了解、正確傳播中國故事,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才能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最終達到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
(二)端正學生世界觀,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
外語教育可以看作是通識教育,在外語教育的課堂上,不僅要傳播專業知識和朝鮮半島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也要用外語詮釋中國本土文化和價值觀。學習朝鮮語的學生,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韓國思想的影響,所以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首先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盲目批判對象國文化,要運用國際化視野去看待兩國文化,兼容并包,尊重他國文化的同時捍衛我國文化。最終達到用地道的朝鮮語表達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向韓國乃至全世界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目的。
(三)豐富教學內容
首先,在語法、單詞講解時穿插新時代取得的新成就。例如,講解語法的時候,可以用 “一帶一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熱詞進行例句展示。在講到“漢江奇跡”這一單詞的時候,給學生講授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新成就。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法、單詞,也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制度的優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對于課文中出現的韓國神話傳說、傳統節日等,在進行講授的同時,可以行對比分析。韓國傳統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有許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點。在講授課文韓國創世神話“檀君神話”時,可以給學生補充講授我國的創世神話“盤古開天地”、“夸父逐日”等。再如,精讀課本中多次提到了韓國傳統節日諸如春節、中秋等,在講授過程中可以補充講授中韓兩國在這些節日上的歷史淵源,風俗差異,節日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等。例如韓國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在端午時間段特有的一種巫俗祭祀活動,以大關嶺祭神為始拉開帷幕,為期二十天至一個月。活動期間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禮,并會舉行跳繩、假面制作等傳統游戲和體驗活動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有的學生對韓國的端午祭有所誤解,認為和我國的端午節一樣,但是韓國的端午祭不吃粽子,不賽龍舟,也不紀念屈原,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并不存在。通過講解,讓學生了解韓國文化的同時增強對中國文化的深入了解。
最后,選取恰當的補充材料,通過課后練習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精讀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綜合課程,教師可以選擇多樣的補充材料,進行課后練習。例如可以借鑒英語四級的翻譯內容,圍繞中國元素選取諸如中國古建筑、手工藝、歷史著名人物等之類的段落進行翻譯練習。也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講解中國名勝古跡、歷史名城等相關的聽力內容。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中國新時代的發展狀況,加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四、結語
在外語教育過程中,多數高校教師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課堂上更側重講解語言的基本理論,對文化的講解多少有些忽略,對本國文化的傳播就更加不重視。導致學生對對象國的文化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忽略了對本國文化的學習,以至于不能用所學語言去正確表達中國的文化。本文立足高校朝鮮語精讀課教學,以語言為載體,融入中華文化的講解和傳播,致力于實現把課堂從學習語言知識到重視文化傳播的轉變,引領學生從了解韓國社會到講好中國故事的轉變。通過提高老師文化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利用文化知識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從而實現朝鮮語教學從對語言本身的教學到以語言為載體傳播中華文化的創新。最終達到提高朝鮮語專業的人才質量,培養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成為有世界眼光,講好中國故事的新一代大學生的目的。
注釋:
①沈壯海.中國文化何以自信.人民網-人民日報,2015.11.
參考文獻:
[1]李書蘭.大學英語教育培養“文化自信”的策略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9.3.
[2]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J].文教資料,2019.4.
[3]王晨.文化自信視角下中國文化與英語聽說教學的融合[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12).
[4]王環宇,張健穩.文化自信視角下中國文化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
[5]岳紅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6.
[6]鄒廣文,王毅.文化自信的三重內涵[J].光明日報,2018.1.
[7]張新穎.論多元文化視閾下的專業英語教學與文化自信[J].才智,2019.6.
[8]趙欣.文化自信與高職英語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