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
在新年來臨之際,哈佛大學公布了一個小調查結果:他們發現在2019年學校發布的各類文章中,點擊量最高的不是學校驚人的科研成就,不是諾貝爾獎得主信息,不是某個優秀學子的報道,而是一篇和抑郁癥相關的文章——《冥想如何改變抑郁癥患者大腦》。
很多人在新年來臨時,反而會出現很多焦慮,認為自己在去年沒有取得理想的成就,更擔心明年是否會有更好的發展。那么哈佛大學這篇被熱捧的文章對我們有什么借鑒呢?
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家本杰明●沙皮羅說:目前很多談話療法和抗抑郁藥物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抑郁癥患者。目前,他正與哈佛大學的發射學講師蓋勒●德斯伯德斯合作,探索另一種方法:專注冥想。
近幾十年來,公眾對正念冥想的興趣大增。這種行為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而一些實驗結果也證明:它確實對身體和精神上的一系列疾病都有好處,包括腸易激綜合癥、纖維肌痛癥、牛皮癬、焦慮、抑郁和創傷后應激障礙。雖然實驗的結果不可能非常精準,但是它的正面功效是不能否定的。
德斯伯德斯對冥想的興趣源于個人經歷。她在波士頓大學攻讀計算神經科學專業的研究生時學業壓力非常大,于是開始通過冥想調節自己。在自我感覺良好后,她想通過神經學專業來驗證冥想是不是真的能調節大腦活動,于是她和沙皮羅開始了正規測試:讓參與試驗的人進行冥想,然后掃描他們的大腦。
在掃描過程中,受試者要完成兩個測試:一是通過正念冥想,放松身體,關注自己的心跳。二是要求他們停止思考“我是一個失敗者”、“我不能”這樣的想法。在經過為期八周的訓練后,掃描結果顯示,參與測試者的大腦會變厚。
這些冥想包括:瑜伽、超驗冥想、一些宗教禱告等,并沒有固定的方式。上世紀70年代,馬薩諸塞州大學醫學中心的學者喬恩●卡巴特-津恩開發了一門為期八周、以專注力為基礎的減壓課程,已成為了一種臨床標準。德斯伯德目前的工作中使用的以意念為基礎的認知療法也是在這個基礎上開發的。
當然,如果只是希望調節心情,對日常生活的普通人來說,不需要太系統的學習,練習瑜伽就是一種很不錯的方式。希望在2019年里,“抑郁”不再是一個被過度關注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