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涯 王雪垠
摘 要:產業集聚區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實現經濟增長的載體,在優化經濟結構、轉變 發展方式、實現節約集約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河南省的縣域經濟體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區在發展中的推動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產業集聚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以平頂山市化工產業園區為例,探索如何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高效能產業園,更好的助力地方經濟發展。
關鍵詞:縣域;產業集聚區;產學研一體化;德國模式
一、平頂山化工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概況
平頂山化工產業集聚區位于市區東南、葉縣境內,為“市、縣共建”的省級產業集聚區,是全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以煤鹽化工、尼龍化工及制品為主導產業,規劃面積11.4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8平方公里;2015年,根據化工區發展實際,調整為規劃面積17.4平方公里,新增規劃面積5.94平方公里。至2015年底,化工區已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2億元。區內輔助設施趨于完善。初步統計,去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5個百分點:稅比93%,提前20天超額完成年初預算收入任務;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集聚區總體規劃、環評、空間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均已通過上級評審,建設指揮部和投融資平臺運轉正常。已建成通車25公里的區內“七縱七橫”網格狀道路及標志性建筑,科技研發中心、鐵路專用線、跨沙河大橋、平頂山至集聚區快速通道等項目正在陸續開工中。
二、化工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現狀
2018年,區內共安排轉型升級重大項目48個,總投資192億元,其中,被列為省重點項目5個,總投資47.4億元;被列為市重點項目20個,總投資106.4億元。全年完成省、市重點項目投資46億元,占全年目標的118%,提前三個月完成投資任務。集聚區有著豐厚的地下水資源,水利條件得天獨厚。計劃總投資3億元的集聚區內兩座變電站的選址、測繪、定樁工作已經完成,各項審批手續已完成,等區內項目開工時可同時開工建設,此外緊臨的綜化變電站也可為集聚區內項目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電力保障。在平頂山化工產業集聚區內可充分發揮煤、鹽資源優勢,延伸煤、鹽資源利用的產業鏈條,形成包括煤化工、鹽化工和精細化工的新型化工產業基地,提升行業集中度和競爭力。
三、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產業集聚區非常注重循環經濟的發展。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集聚區堅決杜絕高耗能、低產出的項目進駐,力爭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綜合帶動作用不斷增強,集聚區一些主要經濟指標已占到全縣總量的 1/3,經濟效益逐步凸顯。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經濟總量與省“十強”產業集聚區相比仍偏低,且投資額度10 億元以上的項目不多,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強企業數量有限,輻射帶動力有限。
(二)是服務體系不健全,投融資渠道不通暢,配套服務功能急需完善。投融資平臺等配套服務建設緩 慢,投融資公司缺少融資資源,社會資金注入少,作用 發揮有限。社會化服務不健全,金融、物流、公交等服務 產業還不完善。商業銀行迫于風 險壓力普遍收緊對金融公司的融資業務,使企業融資 難問題更加突出,加之產業集聚區要發展壯大,基礎設 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會不斷增加,僅靠縣財政的投入,已無法滿足建設需求,不能適應集群發展的需要。
(三)是個別有些項目遲滯,未真正投產達效。產業集聚區有 24 家在建項目,部分項目進展較慢。在已投產 企業中,個別企業還處于停產狀態。光伏科技因生產的碳化硅受國際市場影響,目前已近于停產。
(四)是產城聯動力度不夠,經濟發展模式單一。目 前,產業集聚區仍偏重于單純引進項目投資設廠,對于 生活性或生產性服務業和城市服務平臺的引入不夠, 產城互相滲透不足,像學校、商城、醫院等配套設施建 設跟不上,單純強調企業入駐速度而忽視了配套設施 建設進度,形成了“單一生產型園區經濟”的發展局面。
(五)是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未得到很好落實。例如某家企業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遲遲得不到落實。這些 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給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四、德國Adlorshof產業園區的背景與運營模式
Adlershof高科技產業園是“德國最成功的高科技產業園區之一”,也是“柏林最著名的媒體區”,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15個工業園區之一”和 “歐洲最大的綜合性一體化技術園區”。
說到園區的前身是上世紀30年代成立的德國航空試驗研究所,它在二戰期間成為軍事科技研發的重鎮,二戰結束后,承載了東德多項重要國家職能部門,但是由于東德經濟不景氣并且缺乏創新人才,Adlershof經歷了30年的大蕭條。自柏林墻被推倒之后,科技園向柏林的西南方向延展,Adlershof成為首都科技和傳媒創新最重要和前沿的區域之一。
Adlershof科技園位于德國首都柏林市的東南,周圍密集分布各種商業和生活服務設施,包括九個功能組團,在園區西部規劃景觀公園和居住區,該區域毗鄰高速公路和城鐵,建筑以中低密度為主。
園區中部是洪堡大學宿舍區和教學區,另有2/3的空間橫貫中部和東部,是科技園的核心部分,包括約400家高技術企業、10個非大學性質的研究所和5個技術中心(相當于孵化器),發展光子和光學、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微系統和材料、IT和傳媒、生物技術和環境、檢測分析科技等六大產業集群,是世界上排名前15的大型技術園區。
在德國,大學教授很多時候是研究所負責人,教授身兼二職,成為合作的樞紐,有利于技術先導性的企業的發展。柏林Adlorshof科技園用孵化器吸引創新企業,針對本國創業企業、國外創業企業和學生創業企業設立了三種孵化策略;
1. 對于初創企業:設立可以公用的實驗室、多個企業共享的辦公區,租金特別便宜,10歐元一個平方米一個月;解決創業企業起步階段缺少資金、難以負擔實驗材料設備的問題。
2. 對有經驗的企業:重點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如:財務、人才等。甚至包括幫他們找客戶,發展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一套生態系統。雖然中小企業創業階段缺乏知名度,但科技園的知名度能提升給客戶帶來信任。園區也會作為企業的代表,組織企業參加漢諾威工業展等活動。此外,由于本地聚集了很多同行,易帶來集群效應。
3. 對于大學生創業:對大學生完全免費。
這三種完整有差異的孵化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園區一共孵化了超過400家企業,只有不到3%的企業破產,園區甚至設立了一個打包方案,吸引非初創公司來這里發展。方式是:企業可以派人來2-3個月,園區會組織本地企業舉辦會議,洽談,為其尋找合作伙伴,經過了幾個月以后,園區和企業還可以雙向選擇。
對于成熟企業的入駐,科技園專注特定的行業,現在有五個行業;影像和光學、生物技術和環境、微系統和新材料、IT和媒體以及可再生能源,五個行業園區都設有專門的技術中心。
未來園區空間發展重點放在在工業園西北側和媒體城東北側的兩塊片區,以此推動園區發展為柏林州乃至德國一流的應用研究和高技術企業園區。
園區實行的是一種“大園區”戰略,不是一個簡單的工業園,而是科研和產業相結合的高科技園區,產業重點也不僅僅是高技術企業,除去占企業總數約60%的高科技企業及研發機構外,傳媒業、教育業也相當發達,有約170家傳媒企業。
在近30年的發展中,Adlershof科技園形成了五“城”聯動的有機生長模式:
1. 以光伏和可再生能源等六大產業研發體系的科技城,
2. 洪堡大學科技類院系為主的高教城,
3. 以原東德廣播電視臺為基礎的傳媒城,
4. 柏林創新中心等四大孵化器體系的創業城,
5. 以建筑節能和能源轉型為核心的大都市綜合解決方案的柏林州未來城,在歐洲科技城區中位列前四。
五、德國Adlorshof產業園區的成功經驗
集聚區產業體系的構成不是獨立的,而是要在園區內形成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既有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多層次聯合發展,又有產業的相互促進。這其實是一個生態系統,來自不同領域的技能和技術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能相互交融,激發創新和誕生新的業務,更進一步地促進這個區域的發展與繁榮。從Adlorshof產業園的成功經驗中,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1. 政府營造大環境
與美國硅谷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不一樣,德國政府的政策導向性非常明顯。但是,德國政府在高科技產業開發方面主要是以吸引社會力量及資本投入為重點,實行市場化運作。
在Adlershof產業園區一例中,聯邦政府和柏林市政府沒有直接參與園區投資,只是提供優惠與扶持政策,如允許開發商通過租賃或出售土地來招攬投資者或創業者。除此之外,還有特別適用于Adlershof高技術產業園的促進項目:
比如:聯邦政府決定將德國洪堡大學應用科學類的院系搬遷到園區;引入歐盟結構基金,這主要是為了促進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入駐的企業還可申請復興信貸銀行負責實施的全德范圍的項目及柏林未來基金。
2.由專業管理機構對園區進行管理
專業公司管理園區,并設有不同類型的公司為企業落戶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和咨詢。為了有效提高對外服務的能力,園區建立了智庫管理數據平臺,將園區內重要的企業、社會組織、研究所的機構和人員信息均錄入到平臺上。例如:科技產業園的開發與經營商WISTA管理公司,國際創業中心(OWZ)為企業的創建提供一系列支持和服務。頻繁地舉辦各種活動,加強園區內工作者之間的交流。
Adlershof被社會公眾評為柏林最智慧的鄰里單元(neighbourhood),也是因為該區域在開發中注重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園區實施了柏林Adlershof 2020能源戰略,Adlershof科技園將成為德國徹底擺脫核能和化石能源,進行能源轉型的典范。園區的綠色環保標簽,為園區獲得了大量的新能源領域的客戶
六、對化工產業集聚區的啟示
高科技產業園與縣域產業集聚的企業層次和政策背景有一定差別,但是,德國Adlorshof產業園區的經營模式與園區管理值得借鑒。
1.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積極推進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產 業集聚區建設,引導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提高協作配套水平;優化重大產業布局,將招商引資的重大項目加強產業集聚區配套能力建設,增強承接產業轉移能力。
2.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培育競爭新優勢。 借助省市以及國家研究院所的科研技術等方面的 優勢,特別是充分發揮本土研究院所的核心引領作用,組織實施有材料、基礎零部件等重點產業技術創新工程,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支持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促進新材料、環保、節能等產業改造升級。著力增強企業的資源配置和運用能力,建立產、學、研一體機構,努力形成優勢互補、分工明確、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開放式合作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完善以企業為主體、 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產業集聚區內的企業瞄準本行業標準,積極申請專利,走規范發展道路。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以產權為紐帶的各類技術創新合作組織,形成企業帶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 院所共同參與實施的有效機制,加快建設自主創新基地,發展技術創新型產業集聚區。
3.促進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繼續實施中小企業培育工程,著力營造環境、改善服務,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進一步優化結構和轉型升級。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
4.加強融資平臺建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在投資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集聚區規模 化發展的同時,應積極利用社會資本和信貸資金,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鼓勵和引導股份制銀行、投資機構在園區內設立分支機構,引導資金向產業集聚區重大項目、科技含量高項目、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項目傾斜;盡快形成多元化擔保體系;建立政府、銀行、企業對接機制,加強政府、企業、銀行三方交流互動,另外擴大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以便擴大風險投資資本的規模。
5.引入專業管理機構,加強技術研發、檢驗檢測、信息網絡、交易市場、職業培訓、環境監測等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完善生活配套設施,為產業集聚區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在當今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是長期的主旋律。以建設產業集聚區為著眼點,促進本土產業升級,加強技術研發的投入,強化地方特色產業,是迫在眉睫的,也是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