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輝
一、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教學是最基礎的教學,閱讀是培養人口語交際能力的基本渠道,所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有強調:“小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大綱還指出,口語交際教學任務是規范小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這是時代的需求,現代社會需要每個人有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這種能力比能聽、會說要求更高,是一種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事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分析
然而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大部分老師只重視讀寫,忽略了口語交際的訓練的現象仍然存在,口語交際的訓練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問有個姓陳的同事,“你平時是怎樣上口語交際這部分教學內容的?”“考試又不考這些內容,我花時間和精力在這里簡直就是浪費,還不如用來講練習還實在”。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不否認他說錯了。
學校每學期一開學,第一個會議主題就是“教學質量分析研討”,接著就是各學科教研組對本年級的教學質量進行分析,每位教師進行“教學質量反思”。在這個大環境下,哪位教師還有精力去研究如何上好與考試無關的內容呢?
我還特意去聽了我校五年級一個班的“口語交際”課,話題是“介紹一種動物”。老師先讓學生把“口語交際”的內容讀一遍,然后讓學生小組交流,最后各小組選代表發言,最后老師小結。一節課下來,我發現有幾個問題。學生介紹的小動物大多簡單、籠統,特別是生活習性方面都是一筆帶過,老師在課前沒有讓學生去認真觀察身邊的小動物,他們都是憑記憶來介紹,導致這些代表發言都是一分多鐘這樣,有些甚至三言兩語就無話可說了。整節課有點冷場。由于時間還充足,老師又隨機叫了幾個同學發言,可是這些同學可能是害羞或膽小,站起來面紅耳赤,支支吾吾,聲音小到可能只有他自己才能聽到。
本人覺得造成這種場面,首先是學科教研組不重視;,其次是教師認識不夠,引導不到位;導致學生由于準備不足而冷場,膽量及口頭表達能力得不到培養,久而久之會造成惡性循環。那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何培養呢?本人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教師更新觀念
雖然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教學,但為了學生的未來,我們應該根據新課標要求,規范小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科學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加強學生口語交際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是時代的需求,現代社會需要每個人有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這種能力比能聽、會說要求更高,是一種在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事的能力。
(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全身心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學習上產生莫大的愉悅和積極的情感,從而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新的探索。但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因此,在口語交際中,教師應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使學生想說。激發學生的興趣方法很多:實物演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等。交際的話題應來自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多媒體出示一些小動物的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小動物的外貌特征、生活習性等。讓學生圍繞這幾方面展開討論、交流,這樣的訓練,具有一定的直觀性,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愉悅情感,激發了學生說話的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長久保持,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如我在教學語文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口語交際“個性和性別”,課前我讓學生分成二個正營(男方、女方),指定組長,圍繞“男生女生不一樣”進行討論,尋找典型事例(面對突發事件的膽量、學習的細心、耐心、為人處事、男生女生各有什么優勢和劣勢等等)。我放手讓學生主持,并給予必要的指點和點撥,上課時,各小組派代表發言,然后對發言同學的觀點、事例進行評價(是否有說服力、表達是否有條理、反駁他人意見要舉出事實依據等等)。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無拘無束中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反駁別人的觀點,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
(三)社會交往實踐
口語交際不能只局限于課堂,還應讓它走出課堂,輻射到校園的生活,并走向社會,成為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于是我采取了以下這些途徑。1、讓學生大膽與各位老師交往。有的同學生性比較膽小,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一次,班里沒有粉筆了,我叫一位平時不善于交際的同學到后勤處去領一盒粉筆,并告訴他注意禮貌。通過這樣一次簡單的交往,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交際能力。2、讓學生學會與其他同學交往。與其他班同學經常在一起舉行活動,這也是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好機會,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與他人交流,幫助其他同學,都能鍛煉學生人與人之間的口頭交際能力。3、讓學生與家長溝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則。每次測驗后,要求家長在試卷是簽名,通過孩子與家長的互動,達成訓練口語能力的目的。
(四)開展各種比賽
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的雙向互動過程,每一堂課都應該為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提供實踐機會,語文課上更是如此。為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本人有針對性的開展朗讀比賽、講故事比賽等。在此同時,注重朗讀訓練。朗讀可使口語得到嚴格的訓練,是口語訓練的較好方法之一。安排朗讀指導課,講授朗讀常識,要求學生讀得響亮、清楚,努力做到準確、流暢、傳情。朗讀內容包括課文和課外文學作品,主要是散文、詩歌、小說。形式上可采用個別朗讀、集體朗讀、領讀、跟讀、男女對讀、分小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等等。使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潛移默化地把一些優美詞匯和句式,變為自己口語庫中的儲備,豐富自己的口語表現力,也可使學生的口齒、聲帶得到鍛煉,從中學到許多說話技巧。只要教師準確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創造寬松、愉悅的交際環境,就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口語交際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口語交際水平,為全面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應注意營造民主、和諧的口語交際氛圍;根據語文教材,加強交際訓練;培養小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突出交際主體;創設機會,讓孩子樂于說。口語交際同樣必須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小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流。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小學生以人文關懷,以滿足所有小學生的交際需要,讓小學生學會充分展示自己,并從中獲得自信和交際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