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庭瑋
摘要:建筑與景觀地域性表達不僅僅是鄉土特征的復制,也不是僅僅是對過去園林、建筑形式的提煉,同時也應該關注地域性特征的本質,這個概念建立在這些區域的特殊因素地理、氣候、生態資源、生活方式、社會結構、風俗人情、象征意義上。而繼承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應繼承其中意境內涵最高的,最具上一個階段象征、文化表現,再通過現代手法演繹,通過高技策略將傳統形式演變更新為更具時代特征與具備現代功能的現代審美樣式,從而繼承并創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關鍵詞:地域性;文化;設計轉譯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區獨有文化有同質化趨勢。而地域性觀念的提出,是保有地域本身獨特文化內涵的重要應對措施。但是我們要意識到二元對立思維是過時的,容納現代的功能與審美意識,努力挖掘地域的自然與文化特征,繼承與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地域性文化。
一、地域性特征的繼承與創新
“在建筑語言領域中,歷史呈現的過程不是那種后一階段徹底抹去前一階段言,而是每個階段都有遺痕,不同階段的遺痕保持在今天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上。”(沈克寧)。世界存在的一切藝術都是創造出來的表現人類情感的知覺形式,進行設計轉譯的前提是感知者擁有著對其語言的理解,包括地域的自然屬性、社會文化色彩等等。
地域性的設計轉譯在建筑與景觀上,物化體現在空間布局、材質運用、形態處理、技藝傳承、比喻色彩等要素上。通過繼承地域性特點,保證本土優質的地域特征與文化;信仰(根植于人們的日常行為與生活中);圖騰;自然風情;耕作肌理;民俗民風: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并且關注分析人們生存條件與發展的氣候、水土,以及地域發展做出的相應解決形式。從文化母體著手對素材進行提煉,繼承具有地域歷史價值,符合現代功能的地域性特征。
繼承的方式也是多樣化的,不僅包括形態、還包括結構,構成體系等,但是結構與體系相比現代有很多不足,應繼承結構形式符號與功能意圖,意境內容。提取其中效益最高的,最具上一個階段象征、文化表現(象征、材料、顏色、形態、體系),通過現代手法演繹,構架符合現代功能與人群使用的空間形式。具備我們時代的生態觀、鄉土觀、創新意識(包括現代技術運用),通過高技策略將傳統形式演變更新為更具時代特征的現代審美樣式,繼承創造出這個時代的文化。
地域性建筑與景觀有一些最基本的特征:回應當時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自然條件;運用當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性技術;吸收當地建筑、古典園林形式在內的各類文化成就;有其他地域沒有的特異性并具有明顯的經濟性。但要在較高層次上實現本土地域性的體現,需要仔細研究場所的意義和精神,帶給其積極的文化內涵。
二、地域性特征的信息傳遞
如今的大部分地區所設計的地域性信息有效傳達不高,設計師本身的想法與感受使用人的思維脫軌的情況。我們要認識到地域性文化有其完整的生態、人文系統,建筑與景觀的地域性設計只是一個交錯系統中的分支,并且設計最終也需要回歸到游使用人的地域性感受上來。
人們對所有已經地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物體記憶、行為記憶、間接經驗,外來者或使用者的初期的地域文化認知,來自于地域文化的傳播帶來的經驗印象,由于人生理條件限制,我們只能記住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符號與語言,和我們大量相關傳播物所獲得經驗,進行主觀或間接總結出來的代表語言,這些先驗性經驗的喚醒與疊加形成了人自身的地域認知。地域性所呈現的語言在交融中與游覽者的信息互動與溝通,游覽者的先驗性思維對設計語言進行轉譯,在認同的基礎上交流更加頻繁與深入。在這個過程中因游覽者自身理解和設計者表達而產生不同的精神空間營造程度。
建筑與景觀所設計表達出的純粹意境、氛圍構筑是普適的,而有內涵的意境交融需要游覽者具備相關背景知識和近似的思考角度,人們的感性經驗的來自于來自于對這個地域粗淺認知(社會發展的限制),喚醒需要在一定地域文化展示的環境之中,從而得到共鳴。地域性設計需要通過呈現過去的存在和感知的轉移體,基于現代功能與美學基礎上將人們帶去一個模糊的神圣時空,根據游覽者的感受和思維邏輯,使得過去最基本的素材展現出地區的文化特性。人的情感作為語言與地域性中介,我們無法忽視情感在轉譯過程的驅動力——人性基礎,即抽象的具象物對人的溝通交流與感性、理性刺激。象征意義是將抽象的東西進行具象化,通過具象展示出來并讓觀察者能夠領悟和理解。具象的東西具有不屬于具象物本身的獨特意義。而自然地貌與人文風光在地域性文化中是最為顯性、最具特征與時代變遷的文化語言,我們應該將深層次語言內涵與社會普遍存在認知(區域社會所塑造的認知)的地域象征式語言并重,進行地域性轉譯設計與研究。
三、廣州松花江路歷史建筑改造更新的地域性轉譯分析
嶺南古典園林有很多耳熟能詳的地域性特點,包括材料運用的水磨青磚,其清水磚墻與江南白墻形成顯著區別,其面灰色、有吸光感,光影效果若與植物融合感更加列強。還有其花紋繁復磚雕,與自然式水池對立的方池,有阻光作用的彩色玻璃。庭院與建筑獨特的氣候布局,如天井、遮陽連廊、開窗方式等等。
典型嶺南風格古典園林有很多,包括古時的:澄海西塘、佛山梁園、順德清暉園、東莞可園、梨花夢處、道生園、番禹余蔭山房、潮陽西園、廣州小畫舫齋等等。而在21世紀建成的松花江路歷史建筑更新被為是新時期嶺南園林的佳作,是地域性文化設計轉移分析很好的實踐素材。文章從空間模式、氣候適應性設計、材料選擇與應用三項進行初步分論。
(1)空間模式
園內總用地面積為5100平米,總建面積為2600平米。建筑群由原有南北兩排別墅,和圍合出的長條形中部空間構成,設計時對功能布局進行了推敲,將私人住宅變為公共性場所,并按現代使用功能劃分空間模塊。其南北部分以連廊相連結,路徑組織,一是沿著首層、二層連廊形成的串聯通道,二是外部空間串聯起來的三個庭院形成的路徑。將分散的獨立建筑整合為一體,形成具有古典傳承的建筑繞庭布局。建筑群圍合形成核心共享空間,具體的空間功能形態雖然以現代使用功能與習慣為主,但地域性依然嶺南庭院精神暗含其中。建筑群庭園的組合以小高差對庭院進行空間分隔,形成了三段平列貫穿、遮擋滲透的平庭。這些運用了空間分隔、空間約束和空間滲透的手法進行庭院組合構建,雖然功能、空間不一樣了,但是暗含了設計場所與地域的原有精神。
(2)氣候適應性
嶺南地區氣候炎熱,在夏至前后還會出現西北曬的問題。建筑布局(天井、高差引風)、窗口與連廊遮陽是古人處理這些氣候問題的切入點,蘊含了那時的生活方式、文化內涵。松花江路歷史建筑群原有舊址基本是正南正北朝向,設計師采用連房廣廈的總體布局,以連廊這一嶺南用以遮陽避雨的地域性特征作為現代形式與需求功能的再現(圖3、圖4)。
大面積的玻璃幕墻與遮陽格柵是松花江路歷史建筑改造后的主要外形特征(圖2),不僅是窗戶遮陽技術的創新,也是地域氣候屬性與造園精神內涵的表征形式。其園內建筑主要朝南北開窗,避免正西曬,而朝庭院一側運用落地玻璃幕墻,使得建筑向園內開敞,也是嶺南傳統園林園林所追求特征的進一步發展,達到內外庭的空間視線交融(圖1)。其次窗芯與過去嶺南的蠔殼與彩色玻璃窗有了進一步發展,運用新型中空百葉玻璃可實現全透光、半透光、遮光效果,并且中空玻璃可以降低能耗。而垂直遮陽格柵則是運用物理遮陽的辦法減少太陽直射。屋頂隔熱從從前效果并不理想的瓦頂隔熱,到以種植佛甲草的綠色屋頂緩解熱效應(圖5)。通風則運用天井等傳統手法,通過熱壓通風、風壓通風與輔以機械通風,將風引入建筑群落之中。設計師拋棄過去傳統因為材料承重問題限制而采用的形式,轉而運用現代形式適應地域氣候屬性,達到創新與繼承地域性文化與特征的目的。
(3)材料與顏色的應用
松花江路歷史建筑更新后其材料主要包括鋼筋混凝土、輕鋼、玻璃、各色粉刷涂料等,色彩以淺灰、淺黃為主。新加建部分輕鋼結構,輕鋼表面刷為淺灰色保護涂料,而窗戶幕墻體系為無色透明的玻璃為主,輕鋼作為框架,為鋼與落地玻璃結合的現代風格表現,具有現代極簡主義的特點。園內建筑床外框由木材轉變為鋁合金,窗洞面積不再受到結構體系的限制,大面的落地透明玻璃增加了建筑通透感,削弱體量感,使得其更加輕盈通透,是嶺南庭院建筑效果的進一步發展。
四、總結
地域性表達不僅僅是鄉土景觀的復制,也不是僅僅是對過去園林形式的提煉,同時也應該關注地域性特征的本質,這個概念建立在這些區域的特殊因素上,如地理、氣候、生態資源、生活方式、社會結構、風俗人情、象征意義等。這是一種傳承與舍棄結合、創造并再適應的行為。要反對片面的文化保護主義,比如古時受到結構限制的而產生的功能或形式應該轉變而不是保留,應運用現代的技術更好地服務使用者,傳承高層次、歷史沉淀的藝術的精神,而拋棄其應為結構而造成的功能限制。以現代手段與審美以滿足現代人需要,并且秉承當地自然肌理、人文特質,以實現地方文化特色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云琦,吳劭鵬.當代藝術策展的敘事性表達在民宿設計中的轉譯[J].裝飾,2018(10):106-109.
[2]鄒鳴簫.論地域文化在展示語言中的轉譯[D].中央美術學院,2017.
[3]楊鑫.地域性景觀設計理論研究[D km].北京林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