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可心
摘要:新聞傳播業是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新聞傳播業的發展不僅僅能夠促進我國文化的健康發展,而且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亦會起到一定作用。概括而言,新聞傳播業發展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體現的以下方面:一是新聞傳播業對社會經濟增長起到一定的發動作用;二是新聞傳播業對具有一定違法性的社會行為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關鍵詞:新聞傳播;社會發展;能動作用
一、新聞媒介進步與時代劃分的聯動關系
從新聞媒介技術發展和人類歷史來看:技術改變媒介,媒介促進社會發展。第一次革命文字的出現使人類離開了最初的人際傳播,進入了書面傳播階段。第二次革命是18、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印刷業、出版業的工業化和機械化,這使得廉價“便士報”的出現。進入20世紀,隨著電子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電報和電話等通訊工具實現了遠距離點對點信息的實時傳播。而收音機和電視的出現,則改變了以往通過文字來進行大眾傳播的時代。這些現代化的接受工具通過語言、聲音和圖像來進行傳播,這被稱為第三次革命。到了20世紀末,互聯網的出現被稱為人類通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這四次新聞媒介技術革命直接導致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幾次重大發展。
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理論,強調了劃分每個時代的一個標志。這個理論指的是:我們主要使用的媒介時代,真正有意義的并不是媒介所傳遞的訊息,而是這個媒介為這個時代帶來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每一次媒介形態的變更都能為我們的人類的社會性交往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為我們的社會性生產活動創造了極大的可能性。
二、新聞媒介對社會發展的作用方式
(一)政治
互聯網技術賦權將傳統媒體的民主監督、權力轉移到了普通公眾的手中,普通公眾通過網絡可以直接對政府等公共機構進行民主監督,而政務新媒體的產生也間接優化了政府對公眾的服務渠道。媒介也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民主政治水平,比如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參與政治參與、政治協商,同時也能夠通過媒介去進行。
(二)經濟
互聯網普及和新技術革命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如:知識付費、共享經濟以及體驗型經濟。就知識付費而言,個人利用認知盈余創造自身的經濟價值,為分布式生產的格局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電商領域,電商行業運用智能設備,如:VR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的消費體驗,從而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媒介的進步會使得信息的流動量以及流通速度加快,其中就包括經濟、信息的快速流動虧損的市場經濟變得十分活躍,這當然會促進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三、新聞傳播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定位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業發展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新聞傳播業是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播業的繁榮對于促進我國文化健康發展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具體而言,經濟發展為新聞傳播業的興起和發展將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這一經濟基礎是新聞傳播業的興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與之相對,新聞傳播業的發展亦為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新聞媒體是進行新聞傳播的操作者,新聞媒體工作者在社會中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進行傳播,其中就包括經濟新聞。隨著我國傳媒事業的發展,社會對傳媒的信任度不斷增加,使得新聞傳播的內容具有重要性。大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大多是通過新聞傳播,并且大眾獲取的經濟新聞在促進個人收入和企業經濟增長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此斷定,新聞傳播業與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辯證關系。
四、新聞對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
新聞對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具體體現的以下方面:
一是新聞傳播業對社會起到一定的發動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新聞傳播業逐漸走上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以往的新聞傳播業單位的性質多為以獲得國家財政支持的事業單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聞傳播業主體的事業單位性質逐漸淡化,其向企業轉型的發展趨勢愈加明顯。新聞傳播業主體逐漸成為市場經營主體,其參與市場經濟行為,自主銷售文化信息產品,自主承擔經營風險,自負盈虧。由此決定,新聞傳播業主體的發展同時,必然為市場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其創造價值的方式包括生產與消費。在生產過程中,新聞傳播業主體在生產相應的文化產品時需要雇傭相應的工作人員,需要采購相應的服務產品,需要通過相應的渠道將相應的文化產品銷售出去。可以說,在生產的各個環節均有新聞傳播業主體的資金投入,而這部分資金投入為其雇傭人員以及相應的服務提供者、銷售服務提供者等市場主體的支出補償了相應費用,為相應的市場主體的再生產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來源。在消費過程中,新聞傳播業主體作為一定的市場主體必然需要以特定消費行為支撐其正常的生產運營,進而為其他市場主體為其提供消費產品提供了資金補償的可能。由此可見,在新聞傳播業主體市場化過程中,其參與市場交易的行為可以帶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同時消費其他生產生活資料,進而拉動社會經濟增長。
五、新聞傳播促進社會發展的未來走向
隨著新聞傳播業的不斷深入發展,其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愈發明顯。在未來,新聞傳播業將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聞傳播業有利于社會責任的培養。新聞傳播業作為社會輿論導向的重要媒介。一方面,通過新聞傳播業主體發布相應的信息,使得社會上的良好形象得以樹立;另一方面,新聞傳播業主體通過新聞信息的發布可以對社會人員的行為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使得每個人更加注重良好形象的樹立。
二是新聞傳播業能夠有效傳播社會信息,提高民眾的社會意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開始轉向對社會生活的關注。通過新聞傳媒,人們可以了解到各類新聞信息。
六、結語
近年來,中國社會新聞媒介不僅在數量上呈噴發式增長,在技術上也日益成熟,這引起了極高的關注與討論。新聞媒介通過議程的設置和框架的建構影響著人們理解客觀世界的方式,從而就可以通過這個過程去凝聚社會共識,推動人們形成共同的社會觀、價值觀,最后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那么在形成這種共同認知之前,對當前這一正在發生的事實我們有必要考慮媒介是如何推動社會大眾樹立正確的認知的。
參考文獻:
[1]強男,張瑜燁.新聞傳媒與和諧社會經濟發展[J].當代傳播,2011(5).
[2]《新聞傳播業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性研究》課題組.互動互利 雙贏發展──新聞傳播業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性研究[J].聲屏世界,2007(12).
[3]周歡.發展社會學視域下中國傳媒產業的功能及其發揮[D].江西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