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的首部長篇小說。該小說語言凝練、情感細膩、充滿懸念、主題豐富,因而廣受好評。將《無聲告白》應用于“英語文學與寫作”課程,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深化授課目標,進而優化授課質量。
【關鍵詞】華裔文學;《無聲告白》;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杜勝男,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一、前言
“英語文學與寫作”屬于高校英語專業文學專業課程的一種,主要授課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一些基礎英語文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鑒賞英語文學作品并最終形成書面報告的能力,深層授課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興趣,形成自身的個性化閱讀路線,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批判思維能力。但“英語文學與寫作”在教學中尚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其一,用于理論分析的實踐部分教學內容不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弱化了他們的學習動機。雖然選讀內容多為英語短篇故事中的名篇,如《獻給艾米麗的玫瑰》、《阿拉比》等,但因其生詞較多、句子結構復雜、語言晦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形成良好的感性認識,進而影響他們利用所學理論分析具體作品的能力,最終挫傷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其二,學生對閱讀英語長篇小說仍心存畏懼。由于選讀內容多為英語短篇故事或長篇小說的節選,學生在心理上已經習慣閱讀短篇幅的作品,對于長篇小說“洋洋灑灑”的強烈攻勢常表現出閱讀焦慮、閱讀不自信甚至抗拒閱讀心理。
其三,多數學生的書面讀書報告呈現的分析結果大同小異,對所讀作品尚不能形成較有深度和新意的想法。“英語文學與寫作”為高年級課程,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這個階段的學生所寫的讀書報告或課程論文應具備一定的思想深度。出現這種現象,有三個原因:第一,選取的理論分析閱讀材料都是相對應理論的典型體現,學生能在網上快速找到完備的參考答案;第二,學生缺乏相關學術論文的學習和研讀;最后,所用選讀材料未能較好地引發學生個體共鳴,從而教師不能很好地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人成長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無聲告白》以上世紀70年代一個美國華裔混血家庭的悲劇為開端,在現實與過往的時空交錯中層層揭露每個家庭成員不為人知的秘密,用敏銳、細膩的語言呈現出家庭悲劇后的社會根源。該小說一經出版便贏得美國主流媒體的一致好評,現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包括中國、荷蘭、意大利在內的多個國家發行。文學評論界已從中國書寫、族裔文化、性別沖突、敘述技巧、心理學等角度分析并鑒賞該作品。不同于湯亭亭、譚恩美等早期華裔美國作家,伍綺詩的《無聲告白》不再局限于利用故土文化元素吸引西方讀者的注意,作品主題也不囿于的少數族裔的身份認同,因而有研究者認為她的《無聲告白》助力華裔文學擺脫小眾標簽進而走向美國主流文學乃至世界文學(李蕊,2017(293):52 )。
二、具體應用
將華裔文學界新秀伍綺詩的《無聲告白》應用于“英語文學與寫作”教學,不僅能借助這部作品的創作風格和創作背景有效解決以上羅列的“英語文學與寫作”授課中存在的問題,還能鼓勵學生與時俱進地學習和研究,有利于教師踐行“十三五”時期“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1.循章而進,樹立閱讀自信。以章節作為學生理論分析的閱讀單位,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漸進引導學生樹立閱讀英語長篇小說的自信心。伍綺詩的《無聲告白》采用非線性敘述,由十二個章節組成,每個章節都設置了懸念,高級詞匯和疑難句子結構較少,情感表達真摯、細膩,因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產生較強的代入感。在課前,教師要求學生每周完成一個章節的閱讀量。在各種懸念的刺激下,學生很容易產生閱讀愉悅感,最后能在閱讀焦慮感較小的狀態下完成整部小說的閱讀。由于閱讀過程心理負擔小,學生就能積累較多的感性認知,在此基礎上,他們就能更積極主動地利用所學文學理論對閱讀材料再次進行理性剖析。按照每周一個章節的閱讀速度,在學期結束前學生就能閱讀完整部小說,這無疑能幫助他們建立閱讀長篇英文小說的自信心。
2.牢抓主題,聯系學生實際。以《無聲告白》中豐富的作品主題為抓手,在課堂中開展個人成長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激勵學生對分析討論的作品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并形成獨到見解。要想學生對所讀文學作品產生較深入的見解,提前必須是他們在閱讀過程中能與作品中描述的人物、事件或現象產生共鳴。伍綺詩的《無聲告白》主題豐富,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身份危機、家庭矛盾、愛與失去、青春期叛逆等主題。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小說中呈現的父母對兒女“令人窒息”的愛和期盼或許最能引發他們共鳴,但對于其他主題,學生在個人成長過程中也都或多或少有所經歷和體會。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個人成長經歷和感受,撰寫讀書心得,并在課堂上對每篇心得進行反饋,肯定學生作業的得到之處。當學生的思想成果得到認同,他們就會更積極地學習。對于作品中體現的更深刻的概念或主題,如男權社會、女權主義、歸屬感等,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研究,不僅能鍛煉他們的演繹與歸納能力,還有助于他們在朋輩思想碰撞的火花中遇見自己的aha-moment(頓悟時刻),進一步提升自己對所讀作品的理解。
3.東方形象,深化民族認同 。以《無聲告白》中的“中國書寫“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批判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尊嚴感。伍綺詩利用自己美國人和華裔移民二代的雙重身份在書中客觀描述了上世紀70年代華裔在美國社會中的邊緣化地位以及美國這一倡導“人人生而平等”的國家中諸多的不平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人物塑造理論對故事中的東方形象詹姆斯.李和他的父母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到coolies, chink, squinty eyes, kowtow等英文表述是美國白人對華人面孔的輕蔑用語。通過文本分析,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了更客觀的了解和認識,他們的民族榮譽感被激起,逐漸“能通過西方文化反省本土文化,也能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場思考并批判西方文化” (郭英劍,2017(5):45)。
4.防止怠讀,巧設閱讀任務。《無聲告白》為長篇小說,因此在學生的閱讀興趣未被充分激發之前不排除他們會出現怠讀心理。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量的激勵他們才能在課外自主完成規定的閱讀量。依托日益發達的教學設施,可以設計線上和線下閱讀作業或測試,督促學生完成規定閱讀量,檢測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筆者在實踐過程中,主要設計和采用了兩種作業或測試形式,即小組口頭讀書報告和網絡測評系統。
所謂小組口頭讀書報告就是將學生分成3-4人的小組,規定學生在課下完成自主閱讀后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的主要內容為情節概括、小說中令人費解之處以及小說中的精彩之處。每組成員需將討論內容形成口頭報告,在課堂中呈現。小組報告的最終分數由其他小組和教師共同決定,去掉1個最高分,去掉1個最低分,然后取剩余分數的平均分。朋輩影響在這一測評形式中得以積極體現。
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創建一個自主測評系統,測評成績由機器閱卷得出。測評題型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兩種。客觀題內容大部分來自小說中,學生通過文本細讀就可找到答案;小部分則需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小說文本,通過維基百科、百度學術等權威在線學習網站才能找到答案,這鍛煉了學生運用互聯網進行智慧學習的能力。測評的主觀題部分主要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具體文本的能力,其內容來源于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
三、結語
通過充分利用華裔小說《無聲告白》的創作特點,教師可以優化“英語文學與寫作”教學。首先,小說文風平實,語言簡潔、凝練,使其能在語言層面大大降低學生對外語長篇文學的畏懼感。其次,作者伍綺詩美國華裔二代的特殊身份也會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文化同源的親近感(王大業,2017:67)。再者,小說精彩的懸念設置、細膩的情感表達和多樣化的主題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產生共鳴,形成豐富的感性認識,為更深入地運用理論分析小說文本做好情感鋪墊。最后,小說中的“中國書寫”能促使學生更客觀地評價西方文化,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提高他們的民族歸屬感。
參考文獻:
[1]NG,Celeste.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M].New York:Penguin Press,2014.
[2]郭英劍.外國文學經典教學中,我們應該持有怎樣的立場?-以“美國文學”教學為例[J].外文研究,2017(5):42-45+107.
[3]李蕊.華裔小說《無聲告白》的文化價值和出版意義解讀[J].出版廣角,2017(293):50-52.
[4]王大業.《無聲告白》片段賞析及其課堂應用初探[J].教育理論研究,2017:67.
[5]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R].
[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