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麗 王輝 楊秋蓮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農業導向由增產轉向提質。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健康養殖,加強農業綠色生態、提質增效技術的研發應用”。而“中醫農業”是運用中醫中的辨證施治原理將農業生產與現代高新技術的集成創新,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高效特色生態農業,發展“中醫農業”必將有利于促進農業供給側生態轉型。
河南是農業大省,而焦作市是糧食高產區,還是自古以來四大懷藥的道地產區,并成為當地出口創匯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過度追求高產而造成的農業環境的污染,使農產品質量堪憂,如果將中醫原理和方法應用于農業領域,達到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突破常規農業的瓶頸,才能有效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從而推進農產品商標注冊和品牌保護,帶動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
一、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
(一)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業生態種植活動開展困難
由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資成本大幅上升,造成農業生產成本逐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低的問題日益嚴重。加上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面臨巨大競爭力,使得農業生態種植活動的開展舉步維艱。
(二)農田生態環境堪憂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與空氣和水同等重要。在人類活動過程中,工業“三廢”、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垃圾焚燒、城市污水等,使土壤不斷受到污染,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改善土壤環境,修復被污染的土壤,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
來自中國土壤學會的信息顯示,我國目前1/10的農田受到污染,全國每年受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高達1200萬t,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環保部的一項檢測試點結果也表明,農村地表水輕度污染,土壤樣品超標率達到21.5%,垃圾場周邊、農田、菜地和企業周邊土壤的污染更為嚴重。
(三)灌溉水的污染
目前,許多地下水和地表水在不少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使用受到污染的水灌溉蔬菜和糧食作物,會使農產品受到污染,作物產量和品質都會降低,人畜使用后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四)化肥農藥對中草藥的污染
化學農藥在防蟲的同時也消滅了有益昆蟲,導致害蟲對多種農藥產生抗藥性,在加大用藥量的同時就造成了惡性循環。焦作市是四大懷藥的種植基地,已有3000年的栽培歷史,被醫藥界公認為“道地藥材”。但在實際種植過程中,也存在市場監管不嚴,田間管理不規范,使用化肥、農藥過量等問題,降低了產品的藥性。還原道地本味,與多倍體科技的結合,增加中草藥藥性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大面積單一作物種植是造成農田病蟲害和土壤養分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發展中醫農業的建議和舉措
(一)加強社會輿論導向宣傳
要加強社會輿論導向宣傳,提高“中醫農業”的社會認知,營造“中醫農業”的良好發展氛圍。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布了《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第0133號(農業水利類031號)提案》,各部委將對中醫藥農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讓人備受鼓舞,信心倍增,體現了國家對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信心。
(二)在政策上加以扶持
特別是在財政、稅收、金融、保險、社會福利(住房、教育等方面)、農村電商補貼等方面制定更加簡易、更接地氣的政策措施或者階段性補貼。
(三)成立中醫農業種植基地
通過實地考察焦作市已經建設的23家新型職業農民經營主體聯合體,選拔出優質基地,整合正在經營的中醫農業經營主體的資源,使其共享技術、經營品種調控、銷售渠道、客戶資源等,抱團發展,節約資源投入,擴大產業影響和提升經營效益。焦作市農科所國之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開始采用中醫種植黃瓜。6座棚面積達3.33 hm2,整個生產過程、田間管理由技術人員把控,杜絕化肥農藥的使用,一切都采用綠色種植,生態防控,甚至人工捉蟲。雖然費事費工,生產出的黃瓜賣相不好,商品性差,但價格高于普通黃瓜,口感正中,耐儲存,無任何農藥殘留,可放心使用。目前,“中醫黃瓜”正逐漸被市民和商場接受。在此基礎上,基地負責人又開始研究種植娃娃菜、水果蘿卜、花菜等。
(四)加強獸藥的研發和管理
為避免獸藥殘留和抗生素的治理,拒絕違禁使用獸藥及食品添加劑,應加強植物性農藥的研發,擺脫化學農藥的農業困境,提高綠色防控水平,促進植物健康生長,全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加強產品的研發、對接
針對“中醫農業”全產業鏈和市場需求,要開發出一系列實際效果顯著的產品,成立知名品牌,拉長“中醫農業”產業鏈,并在普遍關注的四大懷藥生產基地領域形成產業集群;注重科普、科教與科研進程的協調,形成一體化協同發展;引導中藥材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在培育新主體、發展新業態、拓展新服務、應用新技術等方面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高中藥材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標準化水平。
由此可見,加快步伐發展“中醫農業”,逐步擺脫化學農業的困境,可大幅度提高病蟲害綠色防控水平,有效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可實現焦作農業向生態綠色邁進,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