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茹 韓衛民 李江偉
一、農業生產成本的現狀
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5》顯示,我國三大主糧每667 m2主產品總成本由2009年的600.41元上升到2014年的1 068.57元,增長了77.97%,土地成本增長了77.93%,每667 m2凈利潤下降了35%。據統計資料顯示,國外同時期的小麥每667 m2生產成本為380元。在國際市場上,國內生產的小麥銷售價格比美國高出98.69%。在全球競爭的市場上,以國際價格為基準,中國的高成本、高價格嚴重影響其國際競爭力。即使中國提高相關農產品的關稅稅率,也是抵擋不了外來農產品巨大的價格差所形成的價格競爭優勢。
二、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使農業生產成本增加
一是國內的經濟大環境促使生產資料上漲。國內石油價格不斷攀升,使運輸成本增加,從而造成所有生產資料成本上升、銷售價格上漲。近幾年,因環保治理力度的加大,許多小型化工廠被關閉,化工產品緊俏,促使農資銷售價格上漲。二是當前農資流通環節中存在分散經營、貨物存量不大、競爭激烈的現象。整個農資市場缺少能夠穩定市場價格的大型農資儲備企業,決定產品價格、平滑價格波動,讓農民不再深受其擾。三是假農資屢禁不止。有些農資使用者貪圖便宜,防假意識薄弱,使用假農資造成農作物減產,或者投入多、產出少,間接形成了農產品成本的增加。
(二)農業經營主體需進一步改變
目前,農村的種植產業以家庭為主,經營規模小、生產成本高,先進適用的技術不能及時普及,精準投入不能實現,農資使用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有文化、有知識的精壯勞動力向城市遷移,投向二三產業,農村剩余勞動力幾近枯竭,農業生產的人力成本進一步加大,嚴重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三)農田基礎設施薄弱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也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和農田基礎設施,提高了抗旱排澇的能力,但是有些地方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有些地方仍缺乏水利設施,飲水工程、小型泵站沒有普及;有的地方連蓄水池、小型水庫排灌工程都不完善,不下雨造成嚴重干旱,下雨形成澇災。
三、對策及建議
(一)監管到位
農業是基礎產業,具有承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農民利益等多種功能。農產品價格上漲過快,將影響到各行各業的成本上升,甚至會造成社會不穩定;而價格下
跌、行業利潤下降,影響生產者的積極性。因此,大宗農產品價格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波動。監管部門應出臺政策,既要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又要保證不失生產者的積極性,監管部門制定的政策、規定要立足于維護市場公平和穩定上。一要在資源配置中堅持市場化導向。發展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規模經營,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不能一刀切。二要準確定位政府職能,避免過度引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政策一方面是催化劑,另一方面是穩定器。政府要避免對市場過度引導,善于利用政策和資金宏觀調控,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等公共利益為政策目標。
(二)實行適度規模經營
適度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是農民增產增收、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農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擴大農業生產,既不能改變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也不能盲目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情況、農業機械化使用水平等因素合理確定農業生產規模;要在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在農民自愿的原則下,通過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將細碎化的地塊集中到專業大戶、農業專業化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揮大農業經營管理的潛在力量。
(三)實行測土配方施肥
化肥是農作物增產的重要農業生產資料。農民以往的施肥方式不注意節約,浪費嚴重。我國化肥施用量占世界施肥總量的35%,過量施肥不但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影響農產品的質量,使土壤板結,降低土地利用率。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可在不減少農作物產量的情況下,使化肥施用量降低,因而生產成本也隨之下降。
(四)統防統治控制病蟲害
農藥可有效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但是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污染源。農藥施用過多、過少都不好,農藥施用過多,會增加農業生產成本,同時,也會對農作物和人體造成危害;施用過少,則達不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造成農作物減產。所以,植保部門應實行統防統治,在農作物生長的各個階段,及時聯合農業經營主體,以農作物受病蟲害的程度定藥、按需給藥,以達到既不浪費農藥,又能控制病蟲害的目的。
(五)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能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提高農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數,還能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基礎建設。要科學合理地開展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田間管理和農業機械規模化生產的需要;合理布置耕作,保持各項工程之間的協調配合,實現田間基礎設施配套整齊,提高土地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降低農業基礎性生產成本,提高生產競爭力。
(六)穩定農資價格,保證農資供應
農資是農業生產力的要素之一。農資貨源充足、價格穩定是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條件。一是扶持大型農資企業使其生產上規模,在農資市場上有定價權,起到穩定農資市場、保證農資供應的作用。也可利用現有渠道,如供銷合作社、益農信息社等建立淡儲旺供機制,來平滑農資價格波動,抑制農資價格不合理的上漲,幫助農民實現增收。二是擴大農資補貼范圍。對化肥、種子、農藥、農膜等生產企業列入補貼范圍,提高生產企業的利潤,降低銷售價格。三是整頓市場秩序。監督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銷售環節,對假冒偽劣、囤積貨物惡意漲價等違法行為,依法嚴厲查處,維護市場穩定,保護農民利益。
(七)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發展,農業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工成本則是剛需,成本上升的趨勢要延續一段時間。在此情況下,要保持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農業機械化使用率,節省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一是使用適當農業機械以代替不斷減少的農業勞動力,降低人工成本。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提高機械化、設施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充分發揮農機在增產增收、生態保護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體系,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拓寬補貼范圍,特別是將農用大棚、無人機、軌道運輸機械設施等納入補貼范圍。二是推進農機智能化。在美國、歐洲,農機智能化已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中國在這方面落后不少。要下大力氣將衛星導航、傳感技術,以及計算機測控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和設備應用到農業機械領域,推廣普及智能化農機,以農機智能化引領農業現代化。三是發展農業機械合作與生產服務,提高農業機械利用程度。農業機械投入大,國家補貼高,但不少農業機械利用率低,閑置浪費現象嚴重。要積極引導農業機械合作社、農機生產服務組織,使其發展壯大,為農產品生產、收割、脫粒、烘干、儲藏、運輸提供方便高效的機械化服務。
(八)注重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大農業
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為面向基層推廣農技的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機構提供精準支持。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產出率的共同提高,全面降低農業要素和資源性成本。
農業產業類型復雜,技術需求多樣,必須明確方向、突出重點、集中突破。一是大力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在農業生物基因調控與分子育種、農林動植物抗逆機理、農田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修復、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物聯網應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二是加快前沿技術研究,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搶占現代農業技術制高點。三是加大公益技術研究力度,著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加工儲運、循環農業、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的科技成果。
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能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關鍵在推廣。一是努力打造一批農民信得過、留得住、推廣能力過硬的農技推廣“正規軍”。二是明確科研單位和農業院校有責任、有義務參與農技推廣工作,引導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并幫助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解決技術性難題,使其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三是引導、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其他涉農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加快構建以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主導,互為補充的農技推廣體系,徹底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18B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