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霍貴娟
都市農業是指在城市周邊地區,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現代化設備進行生產,并緊密服務城市的現代化農業;是城市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農村與城市、農業與非農產業等進一步融合的一種發達的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都市農業不僅具有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經濟功能和示范功能,而且具有傳承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改善生活環境的生態功能。在都市農業發展過程中,帶有明顯的城鄉融合性、功能多樣性、生產集約性和高度開放性,是區域性中心城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安陽市發展都市農業的歷程和現狀
(一)農業結構調整歷程
安陽市農業結構調整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第1階段是以大力發展棉花生產為主,提高糧棉油產量為主要目標的發展階段,即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階段。第2階段是以發展蔬菜生產、林果生產、畜牧生產和食用菌為主的城郊型農業發展階段,即大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階段。第3階段是由城郊農業向都市農業轉變階段,即拓展功能轉方式的農業結構調整階段。
(二)都市農業發展現狀
1.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暨都市生態農業成效顯著。近年來,安陽市按照“政府推動,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產業支撐”的總體思路,通過強化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要求,細化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落實,全市以現代農業綜合區、主導產業示范區、特色農業精品園(休閑觀光園)為主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
根據河南省政府的部署,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規格建設的要求,2015年安陽市聘請華中農業大學城鄉規劃設計院為安陽市都市生態農業進行了總體規劃編制。依據全市自然資源優勢和社會經濟條件,確立了發展以“兩圈、兩嶺、三區、三帶”為重點的都市生態農業基本思路,努力構造“2233”的都市生態農業發展新格局。“兩圈”即30 min都市生態農業核心圈和60 min都市生態農業輻射圈。“兩嶺”即北嶺生態農業旅游區和南嶺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區。“三區”即殷商農耕文化傳承展示區、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和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區。“三帶”即南水北調中線干渠生態走廊帶、紅旗渠休閑農業旅游帶和黃河故道立體生態農業觀光帶。
2.主要做法。一是統一思想認識。為加強對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統籌指導,安陽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意見》《關于印發安陽市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成立了高規格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統一了思想,提高了認識,園區建設得到順利推進。二是科學規劃布局。為做好現代農業園區的規劃編制工作,切實做到園區規劃布局合理、定位準確,按照“政府推動,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產業支撐”的總體思路和“適度超前、整體規劃、分步推進、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建設要求,確定了四個功能層次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的布局。三是創新體制機制。一方面,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和農業科研院所等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另一方面,支持鼓勵大學生、科技人員以及在外企業家和務工能人回鄉創建現代農業園區。四是強化宣傳帶動。五是強化考核管理。
(三)主要模式
1.生態景觀型農業。以構筑生態循環系統,維護生態平衡,防止環境污染,優化、美化、凈化城市環境為主要功能,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2.高科技設施型農業。應用工程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以及農產品的保鮮、儲藏、加工等現代科技,建設資本、技術、設施高度密集的現代化、智能化、精準化高科技設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可控化和工業化,展示現代高科技農業風采。
3.體驗參與型農業。融合現代農業、鄉土風情、娛樂休閑、文化教育和農事體驗于一體,讓市民和游客在接觸自然、體驗農藝中調節身心健康,享受田園之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4.特色精品型農業。按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標準,從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到銷售實行全程質量控制,組織生產富有地域特色的安全、優質、鮮活農產品,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食品消費需求。
二、加快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健全政策支持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是創新農業用地政策,二是完善財政扶持機制,三是創新投融資體制。
(二)完善土地流轉機制,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
一是創新土地流轉方式,二是加快培育土地流轉市場,三是積極培育農業經營新主體。
(三)扶持壯大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一是完善扶持政策,二是積極發展訂單農業,三是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物流體系。
(四)用先進科技改造農業,實現生產方式集約化
發展都市農業,科技是關鍵。要努力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盡快把農業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的科學發展軌道上來。一是提升農業科研能力,二是完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三是打造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四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五)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一是加快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二是創新農業組織運行機制,三是加快發展農業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