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平
摘 要:隨著新課改,我國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在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語言是教學課堂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提高學生課堂效率,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有力工具。但是長期以來,在全國各地的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的教學語言都不夠標準,教學語言的運用以及教師能力還有待提升。據此,筆者針對這一現象,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及教學實際,對中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能力的有效強化進行了淺顯的分析。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能力;提升方法
引言
語文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理解與使用中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語言的運用顯得格外重要。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學語言,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加強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本文對語文教學語言的優化策略進行研究。
1教學語言的含義及特點。
什么是教學語言,很多教師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在筆者看來,教學語言是一種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職業性語言,這種語言符合教師為人師表的人設,而且也符合教學的實際規律,更能反映出教學的真實目的。尤其是在語文的教學中,因為語文學科的特點與其他學科不同,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使用這種規范性的教學語言。語言學科本身就具有一種美感,如果教師用日常用語來進行語文知識的講解,那么學生在語文表達方面的造詣也不會很深,教師若使用專業的教學語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受到了良好的語言教育,這樣更能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而且還能構建一個專業化、生動形象的教學課堂,這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所以說,教學語言的使用應該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并且教師應該從多個方面入手,提升教學過程中所用的職業語言,養成用教學語言教學的良好習慣。
2語文課堂中教師教學語言提升的有效方法。
2.1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改善課堂學習氛圍
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的教學內容,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使得課堂學習氛圍得到改善。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很少注重教學語言的使用,僅僅是按照自己的教學習慣進行講解,語言通俗直白,更有甚者課堂上不使用普通話。這樣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在學習時不僅無法體會到作品及人物的精髓所在,而且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進而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下降。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對生動形象的語言的運用,將抽象變具體,將無趣變有趣,進一步改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例如,教學《春》時,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連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么殷切。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除此之外,教師在講解詞語時還可以合理地運用比喻,將教學語言變得生動活潑,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處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從而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
2.2立足教材資源,發揮載體作用
語文教材所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經典篇目,比較適合相應年齡階段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是中學生語言訓練學習的最好載體。所以,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深挖教材,通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各種方法,切實發揮教材資源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利用中學語文教材隨書配備的錄音帶或者通過網絡下載的教材錄音,讓學生認真聽,然后再開展課文朗讀,“聽”與“讀”相結合,再引導學生對文章所描述的情景進行想象,使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呈現文中所寫畫面,并以此提高他們對文字的感知能力和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課文復述。也就是在學生對課文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合上課本,根據“聽”和“讀”階段在腦海中想象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就促使“書本語言”真正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和能力,這是一個“語言重組”與“語言輸出”的轉化過程。這樣的訓練學習,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提升他們的語言基本素養,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語言表達訓練的信心和積極性。
2.3突出教師的個性特點,掌握有情感的教學語言。
語言的產生和教師的思維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說出的話往往都是其頭腦中所想、心中所感的真實語言,并且其中也能蘊涵著這位教師的性格特點。每一個教師的經歷、年紀、性格等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會有所不同。教師一定要對自己的教學語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盡量形成一種符合自身性格的有個性的語言。有的教師溫柔和藹,有的教師幽默風趣,這些性格特點都可以在教學語言中有所反映,這也是給一位老師貼上的最合適的標簽。這些標簽會讓學生們更清楚的記住這位老師,并且對他的課更加有興趣,對于那些只會照本宣科的教師,學生們不會對他的課產生學習興趣,因此語文的學習效率也會不盡如人意。
2.4引導自主發展,塑造語言風格
班集體是由一個個學生個體組成的,而每個學生個體的生活及學習環境、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學習思考方式都存在差異。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的要求與特點,積極為學生設置合適的問題情境,也可以設置話題討論讓學生“說一說”,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展現,引導他們循序漸進地訓練語言能力,形成語言特色。例如在教學《世說新語》中,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翻譯之:周乘(字子居)經常說:“我只要一段時間見不到黃憲(字叔度),粗俗貪婪的念頭就又萌生了。”然后讓學生在聽錄音之后再對全文進行朗讀,讀完之后再回頭針對課堂一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進行討論,并引導他們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鼓勵他們展示個性。通過長期的自主發展教育與引導,學生進一步步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有效地塑造了屬于自己的語言風格。
結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教學語言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知識的表現形式,長期以來教學語言一直沒有得到重視,希望廣大教師根據以上闡述,能夠對語文的教學語言的認識有所改善,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語言,為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曾小和.《中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能力的提高》學術期刊《中學教育(中)》2014年9期.
[2]張春霞.語文教學語言的優化途徑淺析[J].河南教育,2015(08).
[3] 趙晶晶 . 《中學語文教學語言規范研究》學術期刊《才智》2016 年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