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要:目的 探討區段切除術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療中的效果及臨床價值。方法 選擇2017.1-2018.6在我院接收治療的乳腺炎患者總共64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按照隨機的方法分為兩組,且研究組與對照組分別有32例;其中對照組的患者通過口服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研究組則使用區段切除術進行治療;觀察比較兩組的療效并進行分析。結果 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是96.88%與71.87%,前組明顯高于后組(X2=7.59,P=0.006)。結論 在治療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過程當中,相比服用藥物,區段切除術的療效更加顯著,可以達到更高的有效率,臨床治療中可以廣泛的使用。
關鍵詞:區段切除術;乳腺炎;非哺乳期
與哺乳期發生的急性乳腺炎不同,非哺乳期乳腺炎屬于一種慢性的疾病。這種疾病比較多見的病種一般為肉芽腫性乳腺炎以及漿細胞性乳腺炎,大多數會表現為竇道出現遷延和不愈、存在膿腫或者多次發作等,實際處理會比較麻煩[1]。本文為了討論區段切除術在此病治療過程中的療效,選取了相關的患者進行研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果。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1-2018.6在我院進行治療的乳腺炎患者總共64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納入的患者需要經過檢查并且確診為非哺乳期乳腺炎;排除存在內臟(包括心、腎、肝等)功能不全或者損傷的患者,若患者同時合并一些其他類型的乳腺病變,也應該排除。所納入的研究對象全部為女性,其中對照組最大年齡是68歲,最小年齡是19歲,均(35.4±0.8)歲;研究組最大年齡是70歲,最小年齡是21歲,均(34.9±1.0)歲。所納入的患者全部同意本研究,資料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并且醫院倫理委員已經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通過服用利福平、藥異煙肼以及乙胺丁醇進行治療,三種藥物的服用次數全部是1次/d,其中利福平(國藥準字為H43020915),單次用量為450mg;藥異煙肼(國藥準字為H65020160),單次用量為300mg;乙胺丁醇(國藥準字為H22022779),單次用量為750mg。
研究組通過區段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步驟為選擇側臥和平臥兩種體位之一,將頭向肩部偏,完成消毒操作之后,麻醉腫塊周圍,麻醉藥物選擇為腎上腺素3g/ml上下以及利多卡因(含量0.5%)。一段時間后切開表皮將皮下腫塊暴露在外并切除。在整個操作中,務必避免乳腺導管受損,經常使用的方法為在到達腫塊部位前潛行游離,以游離的方式將腫塊切掉。止血并同時以生理鹽水進行沖洗,隨后使用縫線將所有切口縫合。手術完成后1周內以繃帶包扎,并注意防止感染[2]。
1.3觀察指標
治愈:所有的病灶與創面均消失。有效:病灶大體上都消失,未出現腫痛感。好轉:病灶大體上都消失,存在少量的紅腫。無效:部分病灶依然存在,病情無改善甚至增加。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結果
2.1研究組及對照組療效情況對比
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是96.88%與71.87%,前組明顯高于后組(X2=7.59,P=0.006),具體見表1。
3討論
根據有關統計顯示,青年女性這一群體中出現乳腺良性腫塊的可能性比較高,但是已有的研究和經驗并不能完全闡述其發病原因。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研究,大致認為與環境、遺傳以及生活習慣這些因素有一定關系。臨床治療往往采取區段切除術,本文亦使用此方法。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是96.88%與71.87%,前組明顯高于后組(X2=7.59,P=0.006)。相關研究者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使用本文研究組所采用的手術方法,具有較高的有效率,并且出現復發的情況比較少,與本文的研究結果有較高的一致性[3]。不僅如此,通過這種方法,正常皮膚的留存程度比較高,患者無需過分擔心術后乳腺的形態。
綜上所述,在治療乳腺炎疾病的過程當中,通過使用區段切除術,進行治療的患者療效十分理想,在提高有效率方面頗有助益,臨床治療中可以廣泛的使用。
參考文獻:
[1]童怡蘭,朱占永,余墨聲,et al. 小切口手術聯合可調節負壓引流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應用[J]. 臨床外科雜志,2016,24(3):186-188.
[2]金晨,夏依但·買買提江.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給予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 心理醫生,2016,22(3):116-117.
[3]張智,邵淑芹,黃志偉. 3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外科治療[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7,20(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