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
摘要:強化糧食購銷市場監管,推進依法管糧、依法治糧,加快法治糧食建設,筆者認為要重點厘清責任主體及性質方式。其中,責任主體包括監管責任主體、購銷責任主體兩大方面;性質方式要厘清三種分類,一是按商品屬性和業務性質可分政策性糧食購銷和市場化糧食購銷;二是按產地來源可分就地購銷和異地購銷;三是從購銷方式可分為設點收購、上門收購、流動收購和分購聯銷、聯購分銷等形式,還有從傳統“兩代一換”發展為現代“五代”服務等。還要主動適應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新形勢,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確保取得實效。
關鍵詞:糧食 ?市場監管 ? 厘清 ?責任主體 ?性質方式
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隨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確立和發展,隨著全面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職能作風轉變和“放管服”改革、“互聯網+電子政務”建設,糧食部門和行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管糧、依法治糧與法治糧食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整合機構職能,成立了執法督查局,牽頭起草修訂了《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加快了《糧食安全保障法》等法律法規措施立法修規步伐,切實加強糧食流通管理和法治糧食建設。筆者認為,這很及時正確,也很重要緊迫。糧食購銷作為糧食流通管理和法治糧食建設的基礎,貫徹落實上級部署,扎實做好購銷市場監督管理,各級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單位,更應高度重視,主動作為,厘清責任主體,分清性質方式,找準任務目標,壓實辦法措施,扎實穩妥推進,確保取得實效。
一、厘清責任主體
按照上級部署要求,結合購銷工作實際,厘清責任主體,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一)監管責任主體
各級政府及其所屬糧食、工商、物價等部門是糧食購銷的監管部門。國務院《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意見》及考核辦法等文件明確指出,各級政府在開展糧食收購和維護市場秩序等方面要發揮監管主體作用,具體講,一般包括政府及所屬涉糧監管部門的層級監管、部門間的聯合監管、地域間的毗鄰監管和區域內的綜合行政執法等。因此,厘清監管責任主體,重點要抓好四個方面:一是政府及所屬部門間的監管責任。糧食收購既是一項重點業務,也是一項政府工作,更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單打獨斗”能完成的,需要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單位通力協作、整體推進。各涉糧監管部門、單位作為主管機構或責任主體,必須履職盡責,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推進有序開展。二是涉糧監管部門內部的指導協調。各級政府及涉糧監管部門、單位自成體系,上下級之間有指導、協調、監督等職能,必須正確對待,加強溝通協調,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上下合力,促進糧食購銷有序開展。三是毗鄰地區的聯系協調。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糧食產區與銷區、國際與國內市場高度融合,產銷供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貫徹落實糧食購銷政策措施還受毗鄰地區糧食市場、價格及管理等影響,也需加強毗鄰地區的溝通協調,全力促進收購開展,維護糧食市場穩定與安全。四是區域內的綜合行政執法。目前各級各地正在整合行政執法機構力量。各地要積極匯報爭取,力爭保留單獨的糧食行政執法隊伍,或者在綜合行政執法機構中保留糧食行政執法力量,制定單獨的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和行政執法計劃,確保能夠對糧食購銷市場進行及時有效監管和綜合執法。
(二)購銷責任主體
各級各類涉糧企業和糧食購銷經營者是糧食購銷責任主體。近幾年來,隨著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產權制度改革不斷加快,作為購銷責任主體和被監管對象,按所有制性質、資本構成、業務分類、地域層級、規模大小等劃分,一般又可分為中央、地方儲備糧管理、軍糧供應等政策性企業;中央、地方等國有獨資或控股商業性企業;大型龍頭、區域骨干、產業化、一體化企業或小微企業;還包括外商獨資、合資合作、私營民營、混合所有制企業和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民、個體工商戶、糧食經紀人等新型經濟組織,形成了以國有為主、多元并存、相互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業態。他們既是參與糧食收購、搞活經營、推進糧食商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也是各級政府及所屬涉糧監管部門、單位做好監督管理、加強指導協調、落實政策措施、保障糧食安全必須依靠的載體。監管、購銷責任主體,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彼此對立統一,又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因此,厘清責任主體,作為監管責任主體,就應積極轉變思想觀念,由過去單純指導、管理、監督國有糧食企業向全面指導、協調和監管社會糧食經營者轉變,努力做到無縫隙、無盲區、全覆蓋。作為購銷責任主體,就應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自覺做到遵章守紀,服從監管,接受監督,守法經營,誠信經營,文明經營。
二、分清性質方式
糧食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和重要戰略物資,按其商品屬性、業務性質、產地來源、購銷方式等劃分,也有不同特點和監管要求。一般來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按商品屬性和業務性質,可分政策性糧食購銷和市場化糧食購銷
政策性糧食主要包括中央、地方儲備糧輪換補庫、臨時儲備糧收購和最低價收購糧等。政策性糧食收購要嚴格按照《預案》、《通知》有關要求和“四個有利于”等原則,認真落實“四個共同”機制,合理確定轄區政策性糧食收儲企業及委托收儲庫點資格,經批準后對外公開公示,廣泛接受監督,夯實做好最低價收購基礎。要督促、指導、監督各糧食收購企業及庫點嚴格執行“五要五不準”等規定,準備充足的收購資金和費用,推廣使用“一卡通”系統,及時足額支付農民售糧款,堅決避免“打白條”,防止出現拖欠售糧款或發生上當被騙等現象。要嚴格執行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加強糧食收儲入庫和銷售出庫監管,堅決防止“轉圈糧”等違法違紀行為發生,切實規范糧食購銷經管秩序。對市場化收購糧食要多方籌集資金、組織開展收購資格核查,重點對執行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和國家糧油質量標準、兌付售糧款等情況開展監督檢查。要督促、指導、監督經營者按照“購得進、銷得出、能盈利”原則,積極開展自營收購,早收糧、多收糧、多儲糧,在經營中創效益。要積極開展訂單收購、加工收購等,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發展生產,增加適銷對路的綠色、優質、高產、高效糧食品種供給,進一步活躍市場,促進流通。要探索建立包括訂單生產、烘干清理、收儲加工、質量檢測、營銷促銷和信息服務等“五代”服務在內的糧食產后服務一體化網絡建設,切實解決糧食收獲后儲存難、保質難等實際問題,努力實現增產增收增效,助推“三農”現代化發展。
(二)按產地來源,可分地產購銷和異地購銷
地產購銷主要指轄區內的糧食購銷,一般受所處糧食產區、銷區、基本平衡區劃分、地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高低、農村城鎮化及土地流轉方式與速度、土地耕作技術條件與水平、地產糧食品種質量與種植規模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還受國家《糧食流通管理條例》《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辦法》法規修訂實施和糧食方針政策調整等影響,也受當地中央、地方儲備糧輪換補庫多少、市場消費需求大小和地產糧食數量、品種質量等影響,從而影響當地糧食購銷市場秩序及監管行為,是否需要一般監管、加強監管或重點監管,切實維護正常秩序,保持糧食市場穩定與安全。異地購銷主要是為了儲備糧輪換補庫、補缺糧源、調劑品種、搞活經營、提高效益、增強發展實力與后勁等,一般又可細分為外購外銷、外購內銷、內購內銷和內購外銷等形式,各有不同監管重點和要求,總的來說都是要依法依規,誠實守信,合法經營,搞活流通,增創效益。
(三)購銷方式多樣,設點收購、上門收購、流動收購和分購聯銷、聯購分銷等是糧食購銷的一般形式,“兩代一換”發展為“五代”服務
雖然這些糧食購銷經營具體業務行為的責任主體各有不同,監管力度、方式方法等也各不相同,但都是糧食購銷市場的有機組成,都是政府及各涉糧監管責任主體的監管職責范圍,都應主動適應形勢發展變化,也不容忽視,應區別情況特點,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完善制度和檔案資料,扎實做好監督、管理、指導和協調,促其規范有序實施、健康協調發展。
三、創新監管效能
創新是一個國家民族持續進步、和諧發展的不竭動能和強力支撐。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堅持發展眼光和底線思維,深入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推進落實糧食流通領域各項改革政策措施,繼續對小麥、稻谷等大宗農產品實行最低收購價收購,完善玉米“價補分離”收儲制度,既是一種企業經營行為,也是一項政府調控措施,對于推進糧食商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面推進政府職能作風轉變和“放管服”改革、“互聯網+電子政務”建設,建立智慧監管、信用監管模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快誠信體系建設,也給糧食購銷市場監管提出了新要求。對此,各級黨委、政府及涉糧監管責任主體和經營主體,必須高度重視,主動作為,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確保落實到位,取得顯著實效。要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逐步確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和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按照國家局“講政治、顧大局,抓重點、出亮點,爭主動、真落實,高標準、嚴要求,多添彩、不添亂”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實際,自覺與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及考核辦法相結合,加快《糧食安全保障法》等糧食安全法規措施的立法修規步伐,提高立法層次與效能,配套完善依法行政、依法管糧、依法治糧的法律法規體系,為加強糧食流通管理監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撐。二是要主動適應糧食市場化改革新形勢,建立以信用監管、智慧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糧食流通監管體系,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四不兩直”監管執法制度方式,實施專項檢查、交叉檢查、隨機抽查等相結合,抓好糧食收購、儲存、供應等環節監管,健全協同推進機制,組織開展跨部門、跨地區聯合執法,消除監管盲區,實現監管全覆蓋,做到放而不亂、管而有法、活而有序、提高監管效能。要抓住重點難點,周密制定方案,暢通舉報投訴渠道,完善12325平臺監督舉報機制,細化對策措施,增強監督檢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嚴防發生“打白條”“賣糧難”和“轉圈糧”等問題,確保臨時儲備不得發生“先收購、后劃轉”等問題,確保不發生各種違法違紀和損害國家與種糧農民、經營者、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三要加強政策宣傳和市場信息服務,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強與鎮、村等基層組織協調配合,綜合采取多種有效形式與途徑,廣泛解讀糧食購銷政策,努力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正確理解,消除認識誤區,營造濃厚氛圍,做好優質服務,引導農民適時適價售糧,防止錯失良機或上當受騙,避免遭受損失,助推改革發展,確保糧食市場穩定與安全。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糧食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