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良 趙佳
摘要:2018年國內糧食市場化進程進一步推進,糧食各品種間去庫存力度不一,糧食市場優質優價凸顯。預計2019年國內糧食市場糧食品種間及品質間因市場供需不一將導致市場行情走勢分化,市場化氛圍進一步提升,糧食經營機遇與風險并存。
關鍵詞:糧食市場 回顧 展望
一、2018年國內糧食市場回顧
2018年國內糧食產量在種植結構調整優化基礎上繼續保持高位水平,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6億畝,比2017年減少1428萬畝,下降0.8%;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375公斤/畝,比2017年增加0.9公斤/畝,增長0.2%;全國糧食總產量65789萬噸,比2017年減少371萬噸,下降0.6%。2018年國內糧食產量雖有所下降,但減幅不大,仍處于高位水平,屬于豐收年景。2018年國內糧食市場化進程進一步推進,政策加大糧食“去庫存”“降成本”力度,小麥與稻谷托市收購價繼續下調,國家臨儲玉米庫存數量下降明顯。三大品種中,玉米市場行情漲幅明顯,稻谷市場行情跌幅較大,結構矛盾推進糧價優質優價,價格走勢進一步反映流通市場供需格局。
(一)小麥市場
2018年小麥產質量下降,結構矛盾推進優質優價。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小麥播種面積3.64億畝,比上年減少360萬畝,下降1.0%;2018年小麥單產為361公斤/畝,比上年減少4.4公斤/畝,下降1.2%;小麥產量1.314億噸,比上年減少2.2%。始于5月中旬且一直持續至5月下旬的大范圍降雨,導致主產區2018年小麥產質量不同程度下降。2018年產小麥產質量下降導致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國內麥市優質優價凸顯。國內麥價整體走勢以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底價為風向標,品質間呈現多軌道寬幅度運行態勢,麥價重心整體呈現下移態勢。2018年以來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底價1月16日、4月18日兩次累計下調110元/噸。據統計,2018年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市場累計投放糧源數量7999.7554萬噸,實際成交量865.9197萬噸,平均成交率10.82%,周度成交均價2391元-2510元/噸;相比之下,2017年國家臨儲小麥拍賣市場累計投放糧源數量12236.6982萬噸,實際成交量911.6939萬噸,平均成交率7.45%,周度成交均價2281元-2522元/噸。
(二)玉米市場
2018年國家臨儲玉米成交量同比大增,需求增速迅猛推動價格明顯上漲。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6.32億畝,比上年減少404萬畝,下降0.6%;玉米單產407公斤/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國玉米產量2.573億噸,較上年減少0.67%。2018年國內玉米市場熱點題材頻現(高粱雙反、東北春旱、臨儲拍賣、東北擴種大豆、調整大豆玉米補貼、增加進口關稅、高溫冰雹、非洲豬瘟、深加工現貨瘋漲等),市場價格波動幅度較為明顯,中美貿易摩擦走向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也直接影響國內非主糧的進口。由于國內玉米需求增速迅猛,年度內供不應求推動玉米市場價格上漲明顯。據統計,自2018年4月12日國家臨儲玉米拍賣以來,累計投放臨儲玉米21991萬噸,實際成交量10014萬噸,平均成交率45.54%;相比之下,上年自5月5日臨儲玉米投放市場,累計投放量為10005萬噸,實際成交量5740萬噸,平均成交率57.37%。截至2018年12月底,錦州港玉米平艙價1878元-1898元/噸,較年初的1800-1820元/噸,上漲78元/噸;廣東蛇口港玉米成交價1970元-1990元/噸,較年初的1910-1930元/噸,上漲60元/噸。
(三)稻谷市場
2018年國內政策支撐力度明顯弱化,稻谷市場價格重心大幅下移,優質優價凸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稻谷播種面積4.53億畝,比上年減少837萬畝,下降1.8%;稻谷單產增加,達468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提高7.3公斤,增長1.6%;全國稻谷產量2.121億噸,較上年減少0.23%。自2018年3月下旬以來,國家政策性稻谷投放量總體增加,且包含不同年份生產的稻谷,供應數量及結構基本能滿足不同加工企業用糧需求,拍賣底價明顯低于市場價格;其中2015年產國標三等粳稻拍賣底價2600元/噸,較上年下調550元/噸;2016年產國標三等粳稻拍賣底價2700元/噸,較上年下調490元/噸;2017年產國標三等粳稻拍賣底價2800元/噸,較托市收購價下調200元/噸。政策大幅下調主產區稻谷最低收購價以及國家臨儲稻谷拍賣底價使得國內稻谷市場行情整體下行壓力較大,優質稻谷受政策影響相對較小;稻谷市場優質優價凸顯,質優糧源備受市場主體青睞。據統計,2018年通過國家糧油交易中心競價銷售累計成交政策性稻谷856.2萬噸(不含定向銷售及劃轉),同比下降16.9%,政策性稻谷成交量低于去年水平;分品種看,早秈稻成交71.8萬噸,占比8.4%;中晚秈稻成交251.1萬噸,占比29.3%,粳稻成交533.3萬噸,占比62.3%。
二、2019年國內糧食市場分析
(一)供給側改革優化糧食種植結構,重大病蟲害仍將偏重發生
預計2019年國內稻谷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品質較好和單產較高的中稻和一季晚稻種植面積繼續增加;玉米面積面臨較大變數,補貼或直接導致大豆收益高于玉米,使得農戶在2018/2019年度傾向于改種大豆;小麥播種面積基本穩定,適當調減地下水超采區、條銹病菌源區、赤霉病重發區小麥面積。預計2019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發生將重于常年,累計發生面積約48億畝次;其中,小麥赤霉病,水稻“兩遷”害蟲重發風險高;二化螟、水稻紋枯病、小麥蚜蟲、玉米螟發生范圍廣、為害程度重。
(二)糧食品種間需求增量不一,國內玉米去庫存進程大幅加快
2018年國家臨儲小麥與臨儲稻谷拍賣底價雖較大幅度下調,但因糧食品種間需求增量不一,玉米去庫存進度明顯快于小麥和稻谷。截至2018年年底,國家臨儲小麥庫存數量7300萬噸,國家臨儲玉米庫存數量7500萬噸左右,國家臨儲稻谷庫存數量超過1億噸。2019年國家臨儲小麥與國家臨儲稻谷面臨的去庫存壓力依舊較大,預計國家臨儲小麥與國家臨儲稻谷拍賣底價仍將面臨下調;國家臨儲玉米庫存數量仍將大幅下降。
(三)稻麥最低收購價持續下調,國內糧食市場化進程加快
2018年2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2018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別下調10元、10元和20元。2018年 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2019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每50公斤112元,比2018年下調3元。與此同時,《2018年小麥與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在主產區小麥與稻谷托市收購啟動時間、啟動條件及托市收購質量要求等方面較往年做出明顯調整。預計2019年主產區最低收購價政策將更有彈性,最低價收購政策的功能機制將逐步由原來的保增收、保供給轉向托底,解決農戶“賣糧難”,糧食市場化氛圍將進一步提升。
(四)品種間農戶種植收益不一,規模化種植進一步推進
據河南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對全省40個縣(市、區)120個鄉鎮600個農戶小麥生產成本收益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小麥種植收益遭遇成本增加、產量減少、品質下降、價格下跌等多重因素擠壓,收益不如上年。根據測算,河南省農民種植每畝小麥的產值為939.4元,比去年減少44.4元,降幅為4.5%;扣除畝均568.4元的生產成本后,畝均收益371.0元,比上年減少68.1元,降幅為15.5%。2018年早秈稻種植畝產增、成本增、價格降、收益全面虧損;江西2018年調查戶畝均凈利潤-78.13元,同比減255.9%。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進展順利,31個省(區、市)全都開展了承包地確權,已完成確權面積13.49億畝,接近二輪家庭承包地面積;國內家庭農場數量已達48.5萬戶,戶均經營耕地面積175畝;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達207.6萬家,入社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近一半;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達4.97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比例為36.5%。代耕代種、代收代儲、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等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不斷涌現,提供全程化社會化服務,幫助新型生產主體降本增效。
(五)中美貿易仍存較大變數,稻麥進口量下降非主糧或增加
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國內谷物及谷物粉進口總量1937.5萬噸,同比下降18.2%;其中小麥進口量286萬噸,同比下降32.1%;稻米進口量280萬噸,同比下降22.1%;玉米進口量311萬噸,同比增長30.9%;大麥進口量667萬噸,同比下降19.4%;高粱進口量364.65萬噸,同比下降25.57%;DDGS進口量13.21萬噸,同比下降65.68%。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在年度展望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糧食價格環境仍相對穩定,但極端氣候、中美貿易戰和家畜傳染病等3大威脅將導致糧食價格波動,讓2019年糧食市場處于高度不明朗氛圍。在國內糧食“去庫存”“降成本”主基調下,預計2019年國內小麥與稻谷進口量將處于近年來低位;非主糧進口量有望較上年增加;糧食各品種在適度進口的前提下,將更加注重進口來源的多元化。
(六)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加工企業經營格局分化
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中國GDP增速預測值分別為:2018年6.6%、2019年6.3%、2020年6.0%。預計2019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這將對加工行業帶來一定的沖擊。預計2019年國內食品安全要求嚴格、環保壓力、資金壓力、糧源采購成本壓力以及下游市場產品同質化等因素將進一步加快國內加工業整合力度,加工企業將進一步規模化及調結構;加工企業因產品結構以及規模不一,經營分化態勢仍將持續。
三、2019年國內糧食市場經營建議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著力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重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注重解決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隨著國內糧食產業鏈上下游產業主體進一步規模化加之糧食市場價格透明度提高,傳統的糧食貿易方式難以持續。隨著國內糧食市場化進程加快,傳統糧食市場貿易依靠“低買高賣”模式的經營風險明顯加大。隨著國內傳統糧食貿易逐步向服務糧食貿易轉型,糧食經營企業應提高認知能力,整合產業鏈資源,擺脫以往單打獨斗以及靠吃政策飯觀念。以托市收購以及儲備為主的糧食企業應加快轉型步伐,在銷售渠道不足以及市場化貿易經驗匱乏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有影響力的交易平臺,借助其渠道寬、有保障等方面優勢,開展市場化購銷。國內糧食市場化進程推進使得政策對糧價的支撐作用明顯弱化,糧價波動的敏感度增強,波動幅度或加大,糧食經營企業應提高市場反應敏捷度,把握國內糧食政策導向,充分利用金融工具,通過基差交易或者套期保值,降低市場價格風險;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把握市場需求,拓展購銷渠道,推進產銷銜接。
(作者單位:南方小麥交易市場、江蘇省揚子江現代糧食物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