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季揚娜-巴斯塔楊娜 宋浩彬
本文研究的是教育管理者專業文化構成的主要概念。
在國家教育體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專業文化素養水平,從而讓他們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話題。
要研究教育管理者的專業文化素質,需要首先確定其概念。
在文化學中,文化(拉丁文原意為“栽培,教養,教育,發展)的含義是:人為創造的、作為大自然的補充的制度和事物的總和,包括人類后天形成的行為方式、所有活動,以及知識;在哲學百科辭典中,文化被定義為: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由人類創造的、表現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達到水平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的總和;在教育社會學辭典中,文化的定義為:人類組織和發展生存活動的特定方式,表現為人類在社會準則、精神財富、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等方面的所有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成果;在烏克蘭的教育學辭典中,文化是社會精神生活的一個領域,其中首先包括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和精神世界的形成。在教育心理學的百科全書中,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中在學校、道德標準、價值觀的體系中的組織方式,它以人類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的成果為代表,決定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
1982年,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代表大會就文化政策問題的討論結果,文化被定義為:人類社會中物質的、精神的、知識的和情感的體系的總和,包括藝術、生活方式、價值觀,習俗,宗教信仰等。
眾所周知,文化的發展基于于人類需求的增長,尤其是滿足這些需求的社會實踐活動難度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不斷的社會分工、行業分化,并按客觀的生產效率規律對有益的勞動成果進行分配。根據這個規律,文化不僅僅需要質量,在客觀上也要求具有一定的數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會出現不同的文化現象,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一些亞文化,反映出與人們活動特點相關的某些方面的特性。亞文化根據職業、民族、社會、科學等特點進行分類,導致了特定文化種類的出現:職業文化、生態文化、政治文化、法律文化等等。根據這些文化的主題,大型的亞文化也會被細分。如此一來,比較專業的文化出現了,比如律師、教育工作者、經理等等的專業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的環境下,任何職業專業的活動都必須在規劃在社會文化的大概念下。如此,根據烏克蘭學者奧希波娃(G.V.Osibova)的觀點,職業文化素養就是勞動主體的產生社會效益的能力和專業技能的質量。職業文化素養表現著勞動者對科學技術的掌握水平和對社會發展進程的理解。
烏克蘭學者科諾年科(B.I.Kononenko)認為,職業文化素養是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它反映著在勞動過程中達到的的技術水平、對藝術創作勞動的態度以及同時從具體的技術和社會文化兩個方面決策和評價的能力。
“職業文化”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概念經常被用于某一具體職業.如教師、醫務人員的職業文化.等等。廣義的“職業文化”指在多種現代性職業中形成的具有普適意義的文化.這種涵蓋大部分現代性職業的文化的形成至少基于這樣三點:(1)現代性的職業有共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基礎:(2)現代職業有別于傳統行業的高度一致性:(3)全球化使現代制度跨越政治與國度邊界具有普適意義的職業文化最基本的內容應是職業社會與職業單位的制度、習俗與道德,具體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紀律和職業禮儀等。職業文化有以下特征:(1)穩定性與動態性的統一:(2)個異性與群體性的統一;(3)有形性與無形性的統一:(4)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統一:(5)自覺性與強制性的統一。
職業文化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穩定性和動態性的統一職業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旦形成將不會容易改變。這種穩定性是因為職業的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員工的認知和行為不會同時發生變化,往往帶有滯后性。職業文化改變時,通常最容易改變的外在的符號層要素——制度文化,然后是行為文化,最后才是內在的理念要素——精神文化。穩定性表明職業文化的深層次的文化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數年時間甚至更長時間。職業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就表明它具有時間性,也就是說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地域,職業文化具有變化性,即動態性。
(二)個異性和群體性的統一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同樣,任何兩個不同的職業不會有完全相同的職業文化。職業文化的這種個異性,是由不同職業的使命和社會責任不完全相同、出現和發展的過程不完全相同等因素決定的。職業文化的個異性是職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這種個異性要求職業文化建設要從職業自身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在遵循職業文化發展普遍性規律的基礎上,要注重特殊性。職業文化是群體文化,表現為不同的職業群體意識,表現為維護職業群體利益及規范的文化制度,具有很強的集團性,因此,一個員工不能胡作非為,不能隨心所欲地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受群體文化存在方式的約束。
(三)有形性和無形性的統一職業文化特別是理念層次的文化對員工的行為產生無形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正常的情況下,有時員工很難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往往只有環境發生變化,才能比較明顯感受到和體會到原來職業文化的環境。對制度文化來說,對員工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制度作出改變,員工的工作和生活就會受到影響。
(四)封閉性和開放性的統一狹義的職業文化是集團文化或稱團體文化,少與外界發生物態交流、互通有無,處于相對封閉的自然狀態,不同團體之間職業文化具有相對的對立性,但是職業文化是產生于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并受制于一定的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是變動的,職業文化一定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相對狹義的職業文化只有與時代發展保持平衡時,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五)自覺性和強制性的統一職業文化中的職業紀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它是介于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規范。它既要求人們能自覺遵守,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后者而言,又帶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就是說,~方面遵守紀律是一種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紀律又帶有強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工人必須執行操作規程和安全規定;軍人要有嚴明的紀律,等等。因此,職業文化有時又以制度、章程、條例的形式表達,讓從業人員認識到職業文化又具有紀律的規范性。
所以,職業文化素養被視為知識、能力、技術、行為準則的綜合性概念,掌握這些概念對積極的專業活動正變得越來越必要,在當今社會,這些是鼓勵勞動者進行專業活動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