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改革傳統的不適應現代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優化教學過程,符合現代教育科學發展的總趨勢,也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迫切要求。教學過程是“投入”與“產出”的過程。教學過程的“投入”,即組織得好不好,將直接影響“產出”的效果,即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是否充分調動,教學目標是否充分實現。多媒體教學技術作為現代科技成果進入教學領域后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影象和聲音多種方式顯示教學信息,調動學生感官,為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最優化的可能。近年來,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研究優化學生的心理效應為突破口,注重運用多媒體組合的強大功能,改革課堂結構模式,努力構建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新型的課堂結構模式。 電教媒體的本質屬性賦予了它特殊的功能,優化多媒體組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從而優化教學的過程。
一、運用多媒體電化教學圖文并茂,有利于理解課文
電教媒體具有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直觀的優越性。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所使用的課件一般都是圖文并茂,有利于理解課文。比如,在進行《詹天佑》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初先向學生展示詹天佑所處的時代背景,之后再通過展示八達嶺和居庸關的地勢特點等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兩端鑿進法”和“中部鑿進法”兩種方法,使學生對文章中的重點“人字形線路”能建立一個清晰的概念,這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幫助學生理解詹天佑對于中國鐵路的貢獻。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不僅便于教師進行教學,這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增強理解能力,開闊眼界,獲得全面提升[1]。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喚起學生的感知
我們知道,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就會成為“鏡中之物,水中之花”。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容。而小學生限于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感知發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實際相差甚遠,很難正確感知。現代多媒體技術集投影、錄音、錄像、攝像、電腦多種功能,以文字、圖形、圖像、動畫、音像多種方式顯示教學信息,著重刺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利于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我利用電腦光盤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正確的感知形象——桂林山水。指導學生進行由整體到局部的觀察,由于錄像的畫面在不停地變化,為方便學生細致具體地觀察山、水,可以將畫面暫停或利用幻燈打出要觀察的內容。在觀察的過程中還可以指導學生加深對“峰巒雄偉”、“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詞語的理解。觀察完畢,讓學生根據設計的提綱描述看過的畫面,學生大都能有條有理有重點地表達,真正提高了表情達意的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語文教材的圖像美
在我們的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圖像是學生感知美得主要途徑,因為它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精美的信號傳入大腦,從而達到審美愉悅的效果,所以我們在制作課件時,我們應利用計算機處理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直觀形象的畫面,以造成特殊情境,將學生的感情流向引入渠道,以引起強烈的審美共振,從而進一步,更深一層來體驗文章的美。比如,制作《荷花》的課件時,插入關于荷花“動”與“靜”的兩種圖片。讓學生感受荷花的動態美。再比如《頤和園》一課,介紹的是我國古代的皇家園林,課文對頤和園做了介紹,但文字的介紹再形象生動,都只是抽象的文字。我們可以選取一些圖片,再配以動聽的古箏音樂,讓學生邊聽音樂邊看畫面,這樣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自然風光的美好,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極大享受。充分體會我國古代藝術的高超,還能更好地體會課文是如何進行說明的。直觀形象生動的圖像美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美,又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直接的觀察對比,大大有利于思維能力的發展,為加深理解而創造有利條件。
總之, 多媒體技術能夠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學生能夠通過有聲的畫面以及生動的形象,打破時空限制,拓寬直觀視野,豐富感知內容。這樣也就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教學內容所營造的氛圍,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為想象的依托提供這樣的展示平臺。
參考文獻:
[1]李廣榮.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4):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