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繼宏
摘要:在新世紀的城鄉關系中,鄉村出現了越來越邊緣化的現象,鄉村也越來越被大家忽視和遺忘。首先,新世紀鄉土文學中開始大量出現了破敗的生存景象,農村開始變成了“空心村”。也從而引出另一個問題是鄉村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的失落。其次,三留守的問題間接的導致了鄉村荒蕪化的進一步惡化。最后,鄉村逐漸失去了建設的主力,在城市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鄉村卻因為人口、資源等的流失,面臨著嚴峻的建設危機。
關鍵詞: ?城鄉關系 ?留守 ?鄉村荒蕪
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以“三個有利于”為代表的新的“思想大解放”的共識,成為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和標準,全社會充溢自由創新的氣象,同時開啟了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股熱潮,從而也引發了大量農村人進城的熱潮。新世紀以來,文學作品在城鄉關系的交織中著重寫鄉村和鄉下人的命運。通過城鄉之間的差異把鄉村的文明和經濟發展放置在變動的城鄉關系中,尋找著城鄉關系發展中鄉村文明的衰落、經濟發展緩慢的跡象。在城鄉關系敘述中,許多文學作品都體現出作者濃重的現實焦慮。其中,新世紀城鄉關系的變化值得重視其主題表現形態主要是對以利益為主導的物化和精神化的生活形態的批判及對城市化發展趨向的現代性反思。
一、鄉村破敗的生存景象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現代化的迅速發展,新世紀鄉土文學的家園書寫日益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景象。從《窮鄉》《窮縣》(何申)、《天下荒年》(談歌)、《尋找土地》(閻連科)這樣的作品名稱,就能夠強烈的感受到作家對鄉村凋敝的憂心,對于鄉村的生存景象在新世紀鄉土文學作家的筆下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描寫。
在孫慧芬的《上塘書》中寫道:“山道是分外寂寞的,加上山道上光禿禿的,即使旁邊種著莊稼,那莊稼也不像蒿草那樣,總能在你身邊興風作浪,再加上那車轱轆單調的聲音,再加上趕車人在空曠的天地間孤單的罵著牲口,山道真是要多寂寞有多寂寞。”②可見作品中的鄉村的現況是寂寞不堪的。賈平凹的《秦腔》里面,夏天義干了一輩子農活,老了也要堅持耕種,老人家想不通“后輩人都不愛土地了,都離開清風街,而他們又不是國家干部,農不農,工不工,鄉不鄉,城不城,一生就沒有根沒有底的像池塘里的浮萍嗎?”③雖然農村人在家蓋了新房子,買了新家具,可是常年四季在外打拼,很多大門都是常年帶鎖的。在閻海軍的《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中,外出打工者的對于這種現象的態度也是無所謂的。“村民和村干部,誰也不愿意對村莊未來做出承諾,村莊也沒有穩定的未來預期。”④鄉村蕭條破敗的景象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著重的描寫。
二、傳統文化和道德倫理的日益失落
1.獨守空房之留守婦女
在遲子建《花牤子的春天》中就談到留守村莊的一個村長的故事,其中大量篇幅涉及到留守婦女的問題,青崗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于是男人們進城打工,婦女們便都交給花牤子照看,他是個“殘疾”,也就是“廢人”,男人們放心的進城去了,后來進成打工的男人們禁不住城市所存在的自身欲望的沖擊和城市中負面性的侵蝕,便在回村后把疾病臟病都帶給了自己的妻子。后來,工程隊來了,給婦女們帶來了希望,于是上演了一次全村集體“沉淪”現象,其中后來導致有人懷孕了,男人們回來后把花牤子毒打了一頓,也以為花牤子的春天結束了,他的守護根本擋不住城市現代化的沖擊,長時間分居的夫妻總歸要面臨堅守傳統道德倫理的危機與考驗。
2.花朵凋謝之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一直是我們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留守兒童普遍缺少父母關愛,踏入社會過早,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監管缺失而導致的心理上和行為上的各種問題也不容忽視。王大進的《花自飄零水自流》里的大秀、二秀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物質的缺乏,還有成人世界的殘酷,這是一個“一袋餅干引發的兩條命案”,因為貧窮,所以她們姐妹兩無法洗清來自成人世界的誣蔑,好學生卻無法洗清自己的冤屈,也沒有大人出來站出來幫助她們,于是兩個人留下遺書跳湖自盡。家長們不在身邊,讓她們身后空無一人。于是,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成人世界對她們的不公。
3.孤獨終老之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從古至今一直是一個在社會中特殊照顧的特殊群體,如今隨著經濟越來越發達,老齡化的發展趨向處于持續上升階段,這也使得鄉村中的留守老人這個話題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問題。留守老人生活自理不太方便,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身體情況也不太樂觀,甚至家里沒有子女和孫子變成真正的“空巢老人”。《狗村長》這部作品中,“人都互相不串門了,誰家里有了什么事也沒有人去問一聲,人都活成獨個了。那個時候多好呀!雖然窮些,吃不飽穿不暖的,但心齊,誰家的母雞下了個雙黃蛋,一村的女人都知道;誰家砌個門樓,上個房泥,一村子的男人都去幫工。這才幾天,咋都過成這個樣子了。”⑤小說中作者著重去寫一只狗的生活經歷,然后以此來襯托出人性的冷淡和世態炎涼,在寫出留守老人所面臨的問題的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城市現代化發展中鄉村何去何從的個性思考。
三、哀嘆之聲——鄉村的衰敗
現代城市文明的觸手已經正在伸入封閉的鄉村,為封閉的鄉村帶來一個前所未有且全新的生活方式與全新的思想觀念,從而催生了鄉村對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打開了從鄉進城的現象。然而就在借城市的現代文明到達鄉村的同時,城鄉之間的文明沖突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就中國鄉村而言,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作過精辟的論述,它是幾乎不流動的、安土重遷的社會,“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是個一村一里皆熟人、生于斯死于斯、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家族社會。中國鄉村遵循的幾千年農業社會積淀下來的傳統道德秩序,長尊有序、男女有別,個體湮沒于群體之中,沿襲的也是小農經濟狀態帶來的保守思想和封閉意識⑥。鄉村的衰敗現狀,不管是什么狀態,它們內在的驅動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城市認同的心理指歸。⑦
從新世紀以來,鄉村受到了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影響,和城市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新世紀鄉土小說中,作家憑借自己豐富的鄉村經驗和對鄉村的濃厚感情,習慣性地記錄了鄉村的貧窮落后,并滿含悲憫與無奈之情。面對鄉村的社會現狀,作家僅有批判是不夠的,應該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去思考和書寫,應該敏銳的發現鄉村在絕望前的希望,和在絕望中的掙扎。新世紀鄉村社會問題的艱難讓我們期待更多的鄉土作家去描述中國鄉村在未來歷史發展中的變化,尋找出鄉村更好的出路,帶動更多的人去關心中國的農村,中國的鄉村的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鴻.《中國在梁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29.
(2)孫慧芬.《上塘書》[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49.
(3)賈平凹. 《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324.
(4)閻海軍.《巖邊報告:鄉土中國的裂變記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36.
(5)李進祥.《狗村長》[M].《回族文學》[M].2007年第一期,第7頁。
(6)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J],北京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7頁。
(7)范耀華.《論新時期以來“由鄉進城”的文學敘述》[D].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