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蘭
摘要:《共產黨宣言》已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走過了170多年的歷程,然而資本主義卻依然存活并似乎還散發著“理想”之光。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將從《共產黨宣言》中關于資本主義的論述中出發,辯證地分析資本主義在歷史當中的地位,并從辯證的角度,對資本主義的進步性與局限性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與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命運的正確結論;并在認識這些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當代意義。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資本主義;精神;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2-0049-02
《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做了大量的論述,辯證地分析了資本主義在歷史當中的地位,分析了資本主義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宣言》中的很多思想在當今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對正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意義就更大了。
一、《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辯證分析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凝結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心血,對人類社會變革具有指導意義。盡管《宣言》問世了170多年,但它的思想對現今社會還是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其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對資本主義進步性的分析
1.用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和道德觀念代替封建的社會關系和道德觀念
“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沒有了以往的封建羈絆,人們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啟蒙運動產生了很多思想的火花。比如“天賦人權”理論,是英國17世紀思想家洛克提出的,他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而又自由的;又如“主權在民”的新思想(由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的);還有“社會契約論”與“分權制衡”和“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資本家們無情地推翻了封建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國家。在這基礎上,資產階級掃清了道路上障礙,資本主義得以順利的發展,同時,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的轉變為社會創造出了許多的財富,為社會提供大量的物質基礎,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
2.促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資本主義新的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之后仍然在不斷地發展,為新的生產力開辟了路徑,促進了新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發展對上層建筑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革命實現后,大工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大發展促使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形成。這是與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不同的地方,社會動蕩不安定,固定的東西很快就會被迫改變,人們不得不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社會。
3.在建立世界市場方面起了開拓作用
資本主義的出現把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他們發展新的工業,生產出新產品,在滿足自己國家消費需求的同時將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各國之間貿易來往的“開放性”逐步取代了曾經各國之間的“封閉性”。資產階級必須到世界各個地方“落地生根”并與其他各國的階級建立密切的聯系。同時,大工業的發展改進了生產工具與生產技術,使得交通變得更加便利,從最初的馬車發展為火車、汽車,從靠風力帶動的帆船發展為蒸汽輪船;世界各地經濟上建立起聯系的同時,文明也隨之傳播開來,民族文化與地方文化開始走向其他國家,這也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的前身吧。
4.在推進城市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下所提高的社會生產力是無法比擬的,城市也隨著資本主義一起飛速發展,城市一般都是文明的中心地區,帶來的結果是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很多農村人口遷徙到城市生活。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
5.建立了資產階級統一的民族國家
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中,生產資料和財富也越來越集中。而財富的集中則不可避免會造成政治的集中。“各自獨立的、幾乎只有同盟關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關稅的各個地區,現在已經結合為一個擁有統一的政府、統一的法律、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一的關稅的統一的民族。”
6.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在封建社會,生產僅僅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資料,其主要形式以傳統的手工業勞動為主。而資本主義產生后,則變為以社會大生產為主,這無疑就加大了剝削和壓迫勞動者力度,暫時滿足資本家的變相需求。社會化大生產又迫切需要科學技術的嵌入,這就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人類社會經歷了多次科學技術的變革,毫無疑問,而每一次科學技術的變革都在推動社會化的大生產,也在促進生產力進一步解放與發展。
(二)對資本主義局限性的分析
資本主義的進步的一面并不能掩蓋其落后的一面,其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利益至上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唯有利益才能將人們聯系在一起,人們從前擁有的尊嚴、情感、良心、宗教信仰等都簡單粗暴地用利益取代了。而且資產階級發家的歷史充滿著罪惡。資產階級不僅在國外進行瘋狂的掠奪,在國內也加緊了對人民的剝削,積累了巨額的資本。資產階級在國外的掠奪與在國內的剝削為資本的原始積累創造了基礎,也大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財富占有兩極分化,使社會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
在過去的各個時代,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的人們對應的社會地位也是不同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盡管勞動者獲得了基本的人身自由,但是他們實質上還是資產階級的雇傭奴隸。無產者和奴隸的區別只是在于奴隸是某一個人的財產,而無產者是整個資產階級的財產,無產者必須隨著時間的推演一天天、一小時一小時地出賣自己。在這種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都掌握在少數有權勢的人手中,廣大勞動人民只占有少部分的社會財富,社會出現了兩極化的趨勢。這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者與勞動者之間存在著對立,壓在勞動者身上沉重的擔子也依然存在。
3.加速了資產階級的殖民擴張
資產階級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利益,本質上是邪惡的。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瘋狂地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和掠奪,特別是給一些落后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比如在非洲奴隸貿易中,把人當作商品來進行買賣,完全喪失了基本的人性。荷蘭在17世紀時成了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當時的荷蘭擁有大量的船只,因此有“海上馬車夫”之稱。在荷蘭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大商人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等壟斷公司。荷蘭也因此開啟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在非洲,它把好望角殖民地從葡萄牙手中搶了過來;在亞洲,它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點,奪到了馬六甲和錫蘭;侵入了印度尼西亞,并且入侵了中國臺灣;在美洲,荷蘭占領了新阿姆斯特丹并建立了殖民地。19世紀60年代末,歐洲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啟了它們瓜分世界市場的狂潮。在亞洲,英國侵占了印度,把觸角伸向了馬來西亞半島和亞洲東西部,占領了重要港口亞丁。在非洲也有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歐洲這些資本主義國家中占領的殖民地是最多的。在不斷地侵占下,當時的地球上有24個時區有英國的領土,在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也曾一度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二、《共產黨宣言》對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辯證分析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宣言》中宣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他們對這一結論給出了相應的理由。
(一)由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決定
一戰后,美國發展得非常快,一下就成為很多國家的債權國,社會一派繁榮。但是,在這些表面繁華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始終存在。社會財富的攫取者依舊占領著社會的大筆財富,而普通的勞動者則生存困難。國民的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的金錢集中在少數人手里。1929年,美國突然爆發了大范圍的經濟危機。很多銀行倒閉了,企業垮了,市場的繁榮不再,失業人數也增多了,很多人都失業或者破產。由美國開始爆發的經濟危機,逐步擴展到了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演變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馬克思與恩格斯認為在這種周而復始的運動中,危及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是商業危機,他們后來用經濟危機代替了商業危機的說法。
(二)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無產階級
資本主義的這種快速發展,也產生與推動了它的對立者——無產階級的發展。資本主義者本來是社會的先進分子,他們促進了社會的解放,但是由于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他們產生了自己的對立者。在經濟上,無產階級處于被資產階級剝削的狀態,這使他們賦有反抗斗爭精神;在政治上,無產階級處于資本主義政黨的統治與壓迫下,無產階級在自己政黨的領導下,必將推翻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統治。
(三)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雖然說資本主義最后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但并不意味著它馬上就會被取代,這個過程不可能是短暫的,相反,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原因如下:第一,這么多的社會形態,從產生到發展再到逐步滅亡,都有一個很長的過程。第二,資本主義的發展并不穩定,從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時不時爆發就能看出來。這種不穩定,也決定了它的發展過程與最終消亡的結果也是不穩定的。第三,分析比較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發現了一個規律,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還能繼續存在,生產力所需要的空間還有很大。而且當前很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軍事力量都很強大,跨國公司與壟斷集團也在不斷擴大。而很多社會主義國家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的階段,這意味著由社會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還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地腳踏實地地走過去。
三、《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當代意義
《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花費了很多時間寫出來的書,這本書的內容包含有科學社會主義和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一些個人思想,它在世界很多國家的成功出版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人了中國,《宣言》也進入中國。
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與恩格斯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雖然在原則上今天還是正確的,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因為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通過這些話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馬克思與恩格斯能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態度對待自己寫的文獻,并不斷以實踐為標準做修改,豐富其內容。
從新航路的開辟開始,世界各地區的聯系不斷增加。工業革命后,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發展;二戰以來,交通技術也越來越便利;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也發展得很快,加速了各種資源的流動;很多國家也實行了市場經濟體制,世界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
《宣言》中描述了資產階級開拓世界市場的過程,資本主義國家大力發展的時候,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卻面臨著困境,落后國家在過去漫長的幾百年的歷史中一直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在《宣言》中,馬克思與恩格斯沒有對資產階級進行貶低,而是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對資本主義做了系統而又深刻的分析。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很好的機會,但是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對中國來說,要好好抓住機會,機會錯過了就不再來了。經濟全球化雖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才提出來的詞語,但它作為一個社會向前運動的過程,很早以前就開始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這些國家開始侵略其他國家,給當時落后的國家帶來的是屈辱和浩劫。但是,過去的這些挫折,使得我們不得不正視自己國家過去的落后。只有努力向其他發展快的國家學習,努力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才能在世界上生存下去。中國包括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利用好世界資源。《宣言》中蘊含的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要重新撿起來并要將這一思想運用到實際情況中。
實踐表明,各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宣言》中提到的偉大的目標,進行了百折不撓的斗爭。這些斗爭中的一部分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動了自己國家甚至全人類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但也有一些斗爭出現了不少失誤,有些失誤造成的損失非常大,挽回的代價也大。但這些失敗的經驗對后來的革命者來說卻是寶貴的財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任何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像水滴石穿一樣慢慢更替的,量變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最終引發了質變。封建社會取代奴隸制社會用了上百年的時間,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同樣歷經幾百年。從這些歷史發展軌跡和規律能發現,實現共產主義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一偉大的事業不是輕而易舉能完成的。資本主義最終消亡并被共產主義所取代需要很長的時間。也可以說,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必要性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無疑需要曲折而漫長的時間。
《宣言》中的很多思想在當今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對正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意義就更大了。雖然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實現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但這個目標不是遙遙無期而是切實可行的。我們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要堅信共產主義社會一定能實現,把這一事業作為我們的理想與要為之努力奮斗的目標,為這一奮斗目標做出應有的犧牲。
(責任編輯:許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