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玲

【摘要】? 由一次開放的教研活動,教師通過理論學習、觀摩學習及實踐反思完成了“如何幫助幼兒深度學習”的探討。通過該活動,總結出有價值的幼兒園教研活動應當具備以下幾個關鍵要素:教研共同體的形成,教研制度的保證,以及生態取向的教研活動。
【關鍵詞】? 深度學習 學習故事 園本教研
【中圖分類號】? G61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20-191-020
一、教研緣起
在2018年深圳市龍華區大班組區域活動開放觀摩活動中,龍華區教科院學前教研員來園觀摩指導,發現我園大班幼兒在科學區測量操作過程中存在誤區,而教師未能及時給予指導及支持策略,通過分析討論后因而產生了由“測量”引發的教研活動。在教研組的商討下,確定了此次教研活動目標,一是解決幼兒在測量中遇到的問題;二是反思材料投放的適宜性、教師指導的有效性;三是提高教師及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認知。
二、教研過程
(一)第一階段:理論學習——了解測量的概念、測量的方法及長度測量關鍵經驗
幼兒在測量長度的時候,他們通常不理解:單位長度之間要緊密連接,并且不能重疊;必須從被測長度的起始點延伸至終點;并且在測量過程中測量工具不能有曲線和凸起。基于幼兒以上學習現狀,教師提出了:“測量活動中幼兒出現問題時,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疑惑。
教研組成員搜集并閱讀相關的資料和參考文獻,組織教師積極參與研討,交流學習心得,并結合實際情況反思幼兒的學習現狀,并對測量活動的關鍵經驗進行提煉與梳理。詳見表1。
表1 測量活動的關鍵概念及經驗
(二)第二階段:觀摩研討——自然測量與標準測量
1.自然測量
案例:大三班的兩位小朋友正在照顧植物角的植物,其中一位小朋友在觀察蒜苗,用手摸了摸蒜苗的葉子并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你快看呀!這兩棵蒜苗怎么長的不一樣高呢?”“是啊,這棵比較高!高出了一大截。”“這一截是多少呢?我們去找老師幫忙吧......”。
基于幼兒生活經驗,教研組為幼兒提供了室內自然測量與戶外自然測量的探索機會。在室內活動區域,幼兒用手指、手掌、玩具等非正式工具探索測量。在戶外,幼兒則自由選擇腳掌、跨步等測量操場、沙池等區域。
2.標準測量
在自然測量中,教研組發現幼兒都基本掌握了測量要點,怎么進行深入的學習呢?教研組經過研討,確定為幼兒提供測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并引導其認識與正確使用測量工具。隨后,幼兒自己練習測量門的寬度,欄桿的長度,桌子的長度等等,并嘗試獨立制作統計表。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記錄下來幼兒由測量引發的學習故事。
(二)第三階段:實踐反思——將知識應用于生活,掌握精準測量的相關知識
為了給予幼兒更多的學習資源,教研組結合大班“我要上小學”主題的契機走進小學,在參觀的過程中邀請小學的數學學科帶頭教師進一步指導幼兒的測量活動,同時提給幼兒和講解關于精準測量的相關知識。
三、反思與經驗
園本教研追求的是教師專業成長,這次教研進一步啟發了教師思考、討論、自我斗爭、思想碰撞,沖破自身原有的經驗,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結合幼兒園實踐教研探索與經驗,筆者認為有價值的幼兒園教研活動應當具備以下幾個關鍵要素:
(一)教研隊伍建設:教研共同體
教研組的建立是開展教研活動的基礎。一個蘊含著正能量,愛學習、渴望學習的團隊是最有凝聚力的,無形之中形成了特別好的相互激勵啟發、相互學習幫助的氛圍。幼兒園教研組里的每一位成員清晰定位、責任明確,在教研活動開展中:園長、教學園長、教研組長、教師擔任著不同的角色:園長即監督者、保障者、掌舵人;教學園長即引領者、指導者、評價者;組長即主持人、組織者、引領者;教師即主人、發言人、合作者,大家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了四位一體的合作學習共同體,提升了教研的實效。
(二)教研制度建設:教研保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制度是保證一切工作有序高效進行的保障。園本教研雖然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教研機制,但它的完善和發展離不開幼兒園自上而下的管理。為進一步提高教研的效益,營造教研的氛圍,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研活動,筆者所在幼兒園制定了以下制度:
1.每學期期初,教研組長根據園長統一部署和本組實際情況,定好本學期教研計劃,落實本組每個教師的研究專題和必須學習的教學理論書籍,排出每個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具體時間。
2.教師應準時參加教研活動,不無辜缺席,因故不能參加活動,要向組長請假。在活動時,教師應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努力形成爭鳴、探究、團結的教研氣氛。
3.教研活動應遵循“確定專題、學習理論、獨立實踐、集體講評、總結提高”的原則,教研組長要有計劃地分步實施,注意環環緊扣教研活動的原則,不斷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
4.教研組長要有計劃地在本組內開展相互觀摩研討的活動,通過觀摩研討,不斷提高組員組織活動及游戲的能力。
5.要有目的的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做到有計劃、有專題、有經驗、有總結、有記錄。記錄要規范化,有時間,有地點,有議程。
6.學期結束時,教研組要把本學期在活動中產生的各種資料交園長室,教研組還應提倡和支持教師及時總結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點滴經驗。
7.每學期末進行一次專題經驗交流總結。
8.多積極參與教研活動的教師在學年評優評先時予以優先。
(三)教研活動開展:生態取向
1.以學習與反思的形式開展教研活動
教研內容來自與教師自下而上的反思。教研組每學期有重點地制定教研計劃,認真總結教研活動開展的情況,每學期還開展“五個一”活動:讀一本好書、開展一次“優質觀摩活動”、寫一篇經驗文章、制作一個教具、寫一篇教育心得。再者,以“幼兒園生態課程”的開發研究為契機,組建教科研小組、重視骨干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引導、示范;通過經驗老師的“傳”“幫”“帶”,互相觀摩教研,幫助年輕教師迅速成長。一系列學習培訓與研討活動,逐漸轉變教育觀念,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2.以做好教研訓一體化建設開展教研活動
采取培訓和教研兩手抓的管理策略,每月定期2次專題培訓,4次教研,幫助教師提升專業水平。教師教研訓一體化建設,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展開,追求全方位“對話”過程:
一是扎實教學基本功,促進專業成長。深入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綱要》、《幼兒園工作規程》、《廣東省幼兒園一日活動指引》及《深圳市優質特色示范園創建》等文件;領會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目標、內容及策略;掌握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基本目標、內容及策略;幼兒園室內外環境創設的基本原則與實踐等,有計劃地幫助老師梳理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水平。
二是理解并實踐“幼兒園生態課程”。幼兒園帶動教師掌握生態課程基本概念及相關理論基礎;學習生態課程框架下主題活動的實施路徑與策略;掌握生態型幼兒園環境創設(包括自主游戲區域和戶外非體育活動區域)、材料投放及活動技巧等。經過系統的教研訓,讓教師對3-6歲兒童學習的基本特點以及幼兒園的生態課程方向了解得更透徹,思路更清晰。
三是確實保障研究時間與內容。教研活動定于每周周三,同時會針對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困惑進行即時性探究和研討,在教研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各個擊破。針對全園性的、老師們普遍疑惑的問題,通過集體培訓集中解決。每學期一次的半日觀摩活動,開展“全園大教研”,針對年級組內的、具有年齡特點的小問題以及主題頭腦風暴開展“年級組內小教研”。
一個蘊含著正能量,愛學習、渴望學習的團隊是最有凝聚力的,無形之中形成了特別好的相互激勵啟發、相互學習幫助的氛圍。在教研中,我們收獲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學習態度,一種合作精神,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學習共同體為我們專業成長所的帶來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