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
摘 要: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審美需求而進行的一種精神生產活動被稱之為藝術創作,這是一種人類獨有的、獨立的審美創造活動。藝術創作的過程是非常個復雜的,一般情況下包括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這三個過程。本文通過對張冬峰的油畫創作的深入研究,以此為例,討論藝術創作的一般過程。
關鍵詞:張冬峰;藝術創作
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他的生活經驗、情感思想、藝術素養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任何一名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從自己特定的審美感受、生活體驗出發,按照審美原則對生活素材進行藝術加工,然后使用物質材料將之表現出來,最終創造出來藝術品。本文將以張冬峰的油畫創作為例,淺議藝術創作中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這三個階段。
一、生活積累
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前首先需要感受生活,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勤于思考,隨時隨地的把生活中的感受、體會放入自己的意識中。這一階段,也可以說是藝術家將自己零碎的思想進行整合加工的過程。藝術家創作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思考的獨立性,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確立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
一個人性格、品質的形成受很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文環境的影響,每個人獨特成長經歷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藝術家們,張冬峰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世紀 90年代后,張冬峰開始著手創造一個全新的創作題材。他在自己熟悉并且熱愛的故鄉中不斷探索著藝術素材,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故鄉的自然景致和人們的生活狀況。
我認為,一名優秀的風景畫家不能是普通的旅人,他需要與所要表現的內容有著感情羈絆,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靈魂的作品。觀之張冬峰的作品,他用一種南方人特有的溫潤、柔和、感性的觀察力和藝術形式,捕捉到了南方風景的特征,以充滿詩意的方式把自己對故鄉熱土的眷戀表現出來。
二、創作構思
藝術家圍繞著自己在積累藝術素材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主題思想來進行藝術構思,在這個階段中藝術家要在自己的頭腦中產生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通過對藝術素材的提煉加工,完成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轉變。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緣于藝術家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用眼睛或者心靈感受到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個故事、一個人物等。
在張冬峰的繪畫藝術中,不難發現一種對故鄉的深厚眷戀之情,這種情結自他年幼時就存在了,只是苦于不能將之表現出來。時光荏苒,轉眼二十年過去了,他在南寧市郊的一個小村莊里偶然發現了一處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田園風光,村舍、池塘與丘陵吸引了他的全部目光。這幅畫面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中,使他產生了一種家的感覺,也使他產生了一種創作的欲望,在經過藝術加工后創作出來了《家園》這幅作品,并且在第九屆全國美展中獲得了銀獎。可以說這一次的經歷不僅讓他找到了描繪家鄉的最好的表達方式,而且還找到了適合自己情感表現的繪畫語言。
三、藝術表達
藝術表達是藝術創作的最后一個階段,它是在完成了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來實現構思成熟的形象體系,將其從內心世界投射到現實世界,轉換成可供人欣賞的物態化的存在,是一種藝術能力的表現。
油畫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以前,但是真正存在于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只有近百年,在這近百年里,許多畫家都期望形成中西結合的藝術形式。用吳冠中評價林風眠作品所言:“是企圖用中國畫的氣韻生動來消化西洋畫的形式。”[2]這句話可以從張冬峰的油畫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印證。他的油畫作品更多的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者說是以油畫顏料書寫一種忘我的山水情懷,追求莊子逍遙游的道家境界。
張冬峰的油畫作品表現了南方常見的景物,如山林、村落等,他立足南部風景,觀他的作品,有春風沐人,清新撲面之感。他的作品有別于傳統寫實油畫,既保留了西方油畫的特征,又蘊含了中國傳統寫意畫的精神。他的大部分的作品都使用了較薄的畫法,畫面上的草木、人物與房屋的輪廊都以重線勾勒,包括樹干、籬笆等也同樣以重線勾勒,然后渲染色調,運用中國畫的技法,塑造出輕松、朦朧、清新的藝術境界。
四、總結
藝術創作過程是人類的高級精神生產,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一般說來,藝術創作的三個階段常常相互交織,融為一體。生活積累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在中國古代,許多藝術家特別強調這一點,如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都表明了生活積累的重要性。創作構思是一項復雜的精神活動,藝術家運用一定的藝術技巧,將構思成熟的藝術形象轉化為藝術作品。鄭板橋曾經敘述他畫竹的三個階段即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這個畫竹的過程,也正是從生活積累、藝術構思到藝術傳達的完整過程,這也是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過程。也就是說,藝術創作的過程是渾然一體的,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三者是互相滲透影響的。
參考文獻
[1]張冬峰.中國現代藝術品評叢書[M].廣西美術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