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圖”是造型藝術的術語,屬于一個外來詞。在我國繪畫中構圖也稱之為章法、布局。具記載東晉時期的顧愷之最先提出“置陳布勢”這一構圖概念。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了六法論的繪畫理論,其中經營位置就位于六法之中。著名畫家韓瑋老師說:“我國繪畫的形式規范和審美,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現。中國畫創作的這種‘布置意向為第一’的獨特性,不僅需要畫家基于傳統文化人格素養,而且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探究。”可見構圖在繪畫藝術中地位之重要。宋代的繪畫藝術在我國繪畫藝術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宋畫以其嚴謹、注重寫實、尊崇自然、取法自然的藝術精神形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獨特的藝術風貌。
關鍵詞:宋代;山水畫;花鳥畫;構圖;意境
一、宋代山水畫的構圖藝術
宋代,是我國山水畫藝術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時期。其中一個突出的藝術風格就是構圖方式的變化與追求畫面意境的表現。
(一)“全景式”的構圖
北宋時期的山水畫主要以全景式構圖為主,范寬作為北宋四家之一,其山水畫以其用筆雄勁而雄厚為特點,成為了北方時期山水畫派的主要代表畫家。其作品《溪山行旅圖》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式構圖作品。畫面中有一個巨大的山峰頂天而立,山頭上的樹木非常茂密,瀑布飛流直下,畫面遠處巨大的山峰占據了畫面大約三分之二,山腳下的巨石縱橫排列,與垂直的巨峰相互呼應,由此形成了畫面相互交錯之感。中景則描繪了枝繁葉茂的樹木、以及掩映在樹木之后的建筑,近景中有蜿蜒的小路、行旅的人、馱著重物的毛驢等。作者將行旅的人刻畫的非常細致,同時再加上嚴謹的構圖程式,使得位于畫面中間的整體景象,平衡而靈活,增加了畫面的深遠意境感。其中南宋四大家中的李唐,其山水畫作品《萬壑松風圖》,也屬于全景式的構圖,畫面中描繪了巍峨聳立的山峰,層巒疊嶂,遠處云霧繚繞于山間,近處有山間瀑布分流而下,畫面中遍布于山間的松樹、與流動的瀑布相互襯托、相互呼應,不僅體現了畫面的層次感,還增強了畫面的生機與活力。
(二)“邊角式”的構圖
邊角構圖是將畫面所表現的主體物以簡潔的形象呈現,并將其放置于畫面中的邊角位置,從而擴大了畫面中的空白面積,使得畫面的虛實對比更為鮮明,通過簡潔的空間布局,來營造一種畫面意境更為悠遠的空靈之美的氛圍感。宋代的山水畫中以邊角構圖聞名,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有“馬一角、夏半邊”稱謂的馬遠、夏圭二人。他們二人打破了北宋時期的全景式的構圖風格樣式,從而轉變為邊角構圖,形成了特有的形式美感。
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繪畫風格極為簡約,畫面中一葉孤舟浮于水面,一個老翁坐在船頭的一端垂釣。船的四周是空曠的江面,除此再無它物,浩渺的江水、一葉扁舟,更突出了江面的寧靜以及寒冷蕭蕭的氣氛。看到這幅畫面我們會不禁想起來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絕句《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夏圭的《松溪泛月圖》中,近處畫的是幾株松樹、打魚的老翁們泛舟江上,船上四位老翁以點景人物的表現形式出現,簡筆刻畫出人物的輪廓形象,生動而自然。畫面上方一輪明月高高掛在空中,煙波浩蕩,遠處望去一片水光相連之自然景觀。作者通過邊角式的構圖、簡潔的用筆來渲染出畫面悠遠、空靈的意境。
二、宋代花鳥畫的構圖藝術
宋代,是我國花鳥畫發展最為成熟和繁榮的歷史時期。宋代的花鳥畫藝術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意境美,而意境的呈現則離不開構圖藝術。宋代花鳥畫折枝的構圖方式以折枝式表現最為典范。
折枝構圖發展于唐代,在宋代發展至成熟。宋代花鳥畫的折枝構圖往往只選取花卉的某部分,并在旁邊以蝴蝶、禽鳥等相搭配,畫面中留有部分的空白與畫面主體相呼應。林椿的《果熟來禽圖》中,左側的畫面中伸出了一枝帶有果實的枝葉,上面站有一只小鳥。以一波三折式的橫向上調繼下垂而后上行的走向,帶動畫面均衡之勢。畫面簡約含蓄、通過精煉的繪畫形式對近景的表現,來彰顯生命之生機與活力。佚名的《蔬荷沙鳥圖》中,畫面的右下角有一片枯荷葉。枯荷葉的上方則是一個站有沙鳥的蓮蓬,蓮蓬以右下角向左上角出勢生長,整體呈對角線式的動勢。蓮蓬向左上方生長的走勢是帶有弧度的,作者通過對其弧度的刻畫來表現蓮蓬走勢的張力感,從而使得畫面達到一種平衡的視覺感。
總的來說,宋代的繪畫在我國繪畫發展史上至今熠熠生輝,其作品中的自然與藝術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平衡。我們通過對其構圖藝術特點的分析與研究,對當下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性意義。
參考文獻
[1]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2]徐書城.宋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馬焯文(1994.2.6-),女,漢族,籍貫:河北唐山人,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中國畫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