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琪
摘 要:歌劇是一種融合音樂、舞蹈、器樂、戲劇的綜合藝術。上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歌劇的發展進入探索期,多種題材、多種形式的歌劇藝術逐漸活躍在觀眾的視線中。為了區別于西方歌劇與傳統戲劇,我國近代以來出現的類似戲曲的音樂類型被稱為“新歌劇”。眾所周知,電視媒介本身具有價值引導、文化傳承以及娛樂等功能,電視媒介是文化傳播不可或缺的渠道。中國近現代歌劇藝術要想得到廣泛傳播,必須借助電視媒介的優勢。
關鍵詞:歌劇;電視媒介;大眾基礎
一、我國近現代歌劇藝術的大眾基礎
在中國,自宋元以來形成的多達300多種類型的戲劇中就包含著歌劇的音樂元素,但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只有融合了中國傳統戲劇元素與西方歌劇形式、經過本土化改造而形成的歌劇類型,才能在真正意義上被稱作是中國現代歌劇。中國現代歌劇藝術自產生起就成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產生了強大的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回顧我國的歌劇發展史,曾經歷輝煌鼎盛時期,也曾有膾炙人口之作。例如1935年在山東省立劇院上演的《岳飛》,彼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在國難當頭之際,歌劇《岳飛》的上演引發強烈反響,使中國人民重拾救國的決心與信心。歌劇《岳飛》的出現開啟了中國近代“新歌劇”的良好開端,同時也充分展現了歌劇藝術特有的文化魅力,即歌劇的音樂能夠使劇中的人物更加崇高,戲劇場景更加真實、動人,從而使觀眾產生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此后,《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一系列中國新歌劇大量涌現,這批新穎獨特的新歌劇的出現,塑造了一批典型的藝術形象,再一次用事實證明了歌劇文化與大眾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二、電視媒介中我國近現代歌劇的多元化表達
1.歌劇文化的創新性表達。為促進歌劇藝術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中國出現了許多專門排演歌劇的劇院,但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已無法適應當今快節奏的社會,很少有觀眾通過此種途徑了解、學習歌劇。因此,電視節目就成為歌劇藝術傳播的主要渠道。除去娛樂節目中涉及到的歌劇內容,我國還有一些電視節目專門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對包含歌劇在內的藝術進行廣泛宣傳。這種秉承“內容為王”的節目形態是歌劇藝術的創新性表達,對推動歌劇藝術的大眾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譬如,國內首檔傳統文化展示真人秀節目《傳承者中國意象》就對歌劇藝術進行了傳播,并演繹了我國近現代歌劇中的優秀作品,使觀眾再次重溫這些經典的歌劇作品與其所塑造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也回顧了歌劇產生的歷史背景。一方面,此類節目體現了其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專業性;另一方面,其也是歌劇藝術在電視節目當中創新性表達方式的集中體現。
2.歌劇藝術的通俗化表達。歌劇作為一種“舶來品”,經本土化改良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傳承和弘揚了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但是其小眾化的特性也決定了其在本土化創作、發展過程中必將歷經重重困難。要想讓大眾真正了解歌劇藝術,就需借助電視媒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電視節目與歌劇藝術結合的例子不勝枚舉,但由于歌劇藝術傳播的特殊性和電視節目娛樂效應的強化,歌劇藝術的電視宣傳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觀眾也總是以娛樂的心態對待其所傳播的思想、內容,常常是看罷之后一笑置之。因此,電視歌劇節目的專業性有必要強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這種小眾文化得到通俗的解釋與傳播,使觀眾得以真正了解歌劇藝術。當前,也有一些電視節目以文化傳承為宗旨,將中國傳統文化以通俗化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例如《傳承者中國意象》節目中,就將許多經典的歌劇作品在忠實于原創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編排,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再次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重新激發了觀眾了解、學習中國歌劇的興趣和積極性,獲得了現場導師的一致好評。
三、電視娛樂性對歌劇藝術傳承的影響
由于中國本土化歌劇是在西方歌劇基礎上加以借鑒改造形成的,因此其發展過程呈現出由萌芽到基本完善再到多元化態勢,這也注定了其必然存在現實功利性特征。任何一門藝術,當其與現實脫節,無法與大眾審美相契合,都將被時代和人民所淘汰或遺忘。歌劇屬于高雅藝術,其具有獨特的話語體系,這是歌劇藝術的特色之一,然而其也成為歌劇藝術在大眾化發展道路上揮之不去的負累。只有通過大眾化的形式展現在觀眾視野中,歌劇藝術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重回大眾視野,電視媒介與歌劇的結合也因此成為歌劇走向大眾化發展道路的必經之徑。但在若是創立一檔單純的以歌劇文化為中心的電視節目或許會顯得過于單調、乏味。那么,電視媒介與歌劇藝術結合后,就勢必要以娛樂節目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湖南衛視大型娛樂脫口秀節目《天天向上》曾播出過一期以高雅音樂歌劇為主題的節目。這期節目邀請了中國現當代歌劇大家吳碧霞、么紅、孫秀葦等助陣,節目以問答的形式向觀眾講述了他們在歌劇藝術之路上的故事,以此引出歌劇文化在傳承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同時,在節目現場,每位歌劇演唱家都將自己的拿手作品清唱給觀眾,臺下爆發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觀眾在輕松愉快的節目欣賞過程中再次重溫歌劇的深厚文化底蘊。然而作為一檔以娛樂為主的電視節目,《天天向上》在節目進行過程中依舊會將娛樂作為主要目的,較為深厚的歌劇文化是無法通過節目內容真正傳達到觀眾內心深處的。
從我國歌劇的源頭來看,其在嚴格意義上講屬于一種“舶來品”。眾所周知,受“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我國出現了以借鑒西方歌劇形式為主,反映愛國精神、反抗侵略的歌劇文化,這一時期我國歌劇以通俗化、民族化為主要特征,以倡導科學社會主義精神為主要內容,對于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大眾而言,歌劇所代表的絕不僅僅是一場戲劇化的表演,更是一種能夠在心靈層面產生共鳴、給予慰藉的情感寄托。因此,觀眾對這種嚴肅的文化傳播形式是喜愛的、依賴的。在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今天,民族歌劇的創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這些大量借鑒、融入西方元素的歌劇作品,卻在當下中國失去了觀眾基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娛樂化潮流的沖擊。每一部優秀的歌劇,都蘊含著一個時代的文化背景、歷史潮流和時代思想。例如歌劇《岳飛》是在抗日戰爭年代,為激勵人們奮勇抗敵、保家衛國而作;《黨的女兒》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而作;《玉鳥兵戰》是為展現黨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氣風發之姿而作。與其說它們是藝術作品,不如將它們看做中國風貌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縮影,這些典型人物形象也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這些反映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的歌劇作品的傳播應當是嚴肅的。從歌劇的長遠發展來看,如何著眼于歌劇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才是電視節目應當看重的。一種文化想要得到長足的發展與傳承,必須做到與時俱進、與大眾審美同步發展。與電視媒介結合,能夠促使歌劇較好實現這一目的。越來越多的歌劇在成功演出后,很多作品都被搬上電視熒屏,不論是出現在娛樂節目中,亦或是出現在紀錄片、真人秀節目中,都是歌劇藝術借助現代傳媒手段傳播的體現,能夠進一步促進歌劇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畢若琪.居其宏中國歌劇創作評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2]殷俊.魏松演唱藝術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作者單位: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