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晶
隨著時間的推移,21世紀,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重新定義了健康的含義,不再是僅僅追求健康質量和延長壽命,而更加重視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個方面的和諧統一。隨著社會發展,“治未病”理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治未病”理念源于古代,是通過多年來很多醫學世家不斷經過時間進行總結歸納,最終形成了“治未病”思想。這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是古代就開始進行健康預防的思想,是我國醫學很重要的一部分。春秋戰國《內徑》、東漢時期《傷寒雜病論》、清朝時期《溫熱論》都對“治未病”進行闡述,詳細講解了“治未病”思想并且進行補充和完善,這才使得“治未病”能夠流傳下來,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1]。
1.“治未病”健康教育理念
黃帝內經中曾經這樣描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2]”這里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論,表示治未病的重要地位[2]。治未病包含兩個方面:(1)預防未病;(2)治療已病。未病是指兩種機體狀態:(1)機體還沒有得病的狀態;(2)未來機體可能得病的狀態。這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狀態。古代“治未病”思想和現代思想提出的預防思想實際上是一致的,都是進行健康教育,進行疾病預防。并且治未病需要做到:有規律的飲食,有規律的作息,勞逸結合,勞逸適度,不要違背常規地勞動,注重道德養生[3]。
健康教育就是通過傳播健康意識,教育健康行為模式,干預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幫助患者樹立健康意識,為了保持健康而做出一系列努力。樹立健康意識,通過演講,看宣傳片,講解健康的目標,降低患者疾病風險,預防疾病,增強身體素質,保持身體健康。這與古代“治未病”思想一致,都是預防疾病,保持健康,防止已病加重,防止疾病復發。提高健康意識,用科學的方法保持身體健康。
2.“治未病”理論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2.1在醫院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在醫院的健康教育中,“治未病”思想起到了指導作用,得到廣泛應用[4]。通過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樹立“治未病”意識,提高患者健康管理能力,保持身體健康,減短患者在醫院的住院天數,增加患者幸福感,使得患者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進行治療,做到“未病先防”,提高患者以及家屬在醫院的體驗指數,增加滿意度。
胡月玲[5]利用“治未病”思想應用到糖尿病護理中。在醫院護理中,主要分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未病先防是照顧病人每天泡腳,按摩,穿合適的鞋襪,防止心肺感染,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還要向病人進行健康教育,講解糖尿病注意事項。既病防變就是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少吃含糖量較高的食物;進行運動干預,多做有氧運動,鍛煉身體,陶冶情操;進行情志護理,吩咐家屬多照顧患者情緒,對不良情緒進行疏導,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對于“治未病”治療的患者,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控制患者病情發展,保持患者身體更加健康。
雷軍寧等人[6]以中醫“治未病”思想對冠心病患者進行預防治療。通過五行辯證思想對患者進行分類,主要分為五類:木,火,土,金,水。對五類患者分別進行指導,患者早起早睡,保持健康的作息,多參與外出活動,進行體育鍛煉,加強身體健康,飲食上多吃潤肺養肝的食物,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所有冠心病患者通過護理治療之后,有利于促進疾病康復,普遍提高患者的健康質量,使得患者心理壓力大大減小,能夠采取更加積極地方法預防冠心病。
2.2在社區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目前,較多研究者都在探索將“治未病”理念與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相結合,在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運用這些中醫疾病預防的方法,如開展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治未病”的保健理念同樣適合很多人群,對老年人、婦女、兒童的保健都非常有益。
姜雯等[7]在社區開展治未病理念,通過改變社區人們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作息規律,養成良好習慣,做到有效預防。將“治未病”和社區健康教育結合,通過養生方法對其進行疾病預防。預防疾病的發生,做到已病的防變,疾病的復發等。治未病理念對于社區人民調理亞健康狀態有很大優勢,能夠得到社區居民的廣泛認可,貼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接受。治未病理念有助于居民提高健康意識,規范生活,約束自身行為。
沈葉麗等人[8]通過了解社區人民對“治未病”的了解,提出一系列的管理對策。研究包含了300名社區居民,調查患者是否知道治未病理念,是否進行過治未病服務,什么原因選擇此項服務。目前了解到社區人民對治未病理念認知狀況較高,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并不太清楚,這需要政府和社區人民共同行動起來,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治未病”理念的影響力,提高“治未病”服務技術,滿足社區居民對健康生活的要求。
3展望
“治未病”思想源遠流長,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中老年人更加注重養生之道,做好自我防護,預防重大疾病的發生,提高中老年生活質量。在“治未病”思想指導下,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方式,不要抽煙酗酒,不要晚睡,不要情緒激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為自己的健康長壽做最好的投資。政府和社區居民多宣傳“治未病”思想,提高老辨認的醫療保健意識,并且多提供“治未病”的服務,使社會上的老人能夠老有所養,獲得晚年幸福。
參考文獻:
[1]卓晟珺,付偉.中醫“治未病”理論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進展[J].護理學報,2014,21(08):22-24.
[2]吳莉.中醫“治未病”理論及其對衰老進程干預的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3]吳東南,劉玲,楊希茜,王平.基于治未病思想淺析輕度認知障礙從痰防治策略[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02):665-667.
[4]蘇國磊,韓小飛,李珮琳.基于“治未病”理論的中醫艾灸療法對中風患者高危狀態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9,28(02):99-101
[5]胡月玲.中醫治未病理論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06):89-90.
[6]雷軍寧,田紅,荊玉潔,王海螺.基于體質辨識及治未病思想的辨證施護對冠心病患者的防治作用[J].四川中醫,2019,37(03):202-204.
[7]姜雯,孫源源,張海波,申俊龍.基于行為設計理論的社區中醫藥健康文化制度創新[J].中醫雜志,2019,60(06):461-465.
[8]沈葉麗,牟曉春,楊玉英.社區居民對中醫“治未病”的認知現狀與管理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7(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