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對于高中生來說,技能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這時候教師更應該重視的是學生思維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思維來使學生自覺投身到課堂學習中來,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由此,本文對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方法展開了探索。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學生;英語思維
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地與世界對話,豐富自己的頭腦認知。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英語學習的捷徑,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和理解。
一、結合生活場景——培養學生英語表達思維
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離不開為學生創設生活場景。對于高中生來說,英語與漢語一樣,都是一門語言,都是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為了改善生活而應用的。學生學習英語,是為了更好地與其他人交流。高中英語教師為學生創設生活場景,可以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英語,看到英語應用的廣泛性,促使學生掌握生活中的英語,形成積極表達的英語思維。
例如,在學習“Communication:no problem?”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意識到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身體語言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培養學生的包容性,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不同的生活場景,讓學生代表不同國家的人來進行交流,使學生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含義。學生在表達之前,先對不同國家的肢體語言進行了學習,了解了他們對同樣的事物存在的不同表達,學會了用身體語言來問候。接著,學生圍繞不同的生活場景進行了不同的交流,感受到了肢體語言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了解了不同的文化之間的沖突與包容,形成了尊重不同文化差異的意識,掌握了相關的英語表達。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場景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生活背景下,完善了英語表達思維的建立。
二、結合情境場景——培養學生英語想象思維
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離不開為學生創設情境場景。情境,是教師在教學中應用較為頻繁的一種教學手段,是為了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現狀而采取的措施。學生在情境的帶動下,可以理解英語知識應用的前因后果。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發散思維,養成英語聯想的習慣,增加學生的學習砝碼。
例如,在學習“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能夠通過故事來懂得一定的人生道理,學習小說創作的要素,感受小說的魅力,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百萬英鎊之一故事的電影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及高潮部分,使學生從中感受小說創作的幽默情感及諷刺意義,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觀看視頻后,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故事中所提到的游戲規則,感受到了小說的諷刺意味,掌握了文中出現的新單詞和新短語,圍繞故事展開了豐富的聯想,獲得了英語學習的樂趣。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文章進行學習,使學生形成了英語想象的思維。
三、結合合作場景——培養學生英語操作思維
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離不開為學生創設合作場景。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融合的作用,開始尋求更多的合作機遇。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同樣也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道路。學生通過合作能夠拉近與其他小伙伴之間的聯系,形成參與英語知識操作的英語思維。
例如,在學習“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文章講述的主要故事,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樹立保護動物的信念,理解婦女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合作,讓學生對目前動物的處境進行調查和了解,分析動物的現狀,提出保護動物的具體措施,同時,提高學生對婦女的社會角色的認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拿到學習任務后,與小伙伴一起對動物的處境進行了資料研究和分析,意識到了人類活動給動物帶來的影響,樹立了保護動物的意識。接著,學生又結合自己的生活與經驗,提出了保護動物的具體建議,想要喚起人們對動物的重視與理解,做好動物保護的工作。這樣,筆者通過在教學中結合合作場景對學生進行教學培育,使學生擁有了合作的機會,促使學生形成了英語操作參與的思維。
總之,本文通過結合生活場景、結合情境場景、結合合作場景,對學生的表達思維、想象思維和合作思維進行了培養,讓學生獲得了英語學習的有效方式,打開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增添了力量。
參考文獻:
[1]吳智英. 高中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A]. 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二期座談會資料匯編(上)[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
[2]殷治世.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