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要求教師不僅以傳授知識為主,而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本文筆者從四個方面對培養高中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思維能力;激發情感;探究教學;及時反思
數學作為一門具有較高抽象性的學科,在高中階段,數學知識具有復雜性,根據高中生的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進行轉變的特點,教師應抓住這一特征,提高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視程度,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從多個方面進行教學的改進,優化課堂教學效果,達到學生不僅在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下,提高各項思維能力,本文筆者以高中數學為出發點,從“激發情感、勇于質疑、探究教學、解題反思”四個方面對培養高中生數學思維能力進行分析與探究。
一、激發情感,活躍學生的思維
情感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內部驅動力,也是學生思維得以激活的重要保障,教師往往在高中階段忽視學生情感的體驗與激發,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參與學習的程度不明顯,從而降低思維的發展,因此,筆者應以學生的心理需要為出發點,實施行之有效的教學,如:創設生活化情境、小組合作等多種教學方式,符合高中生心理的需求與認知發展的規律,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活躍思維。
筆者在進行“集合”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與元素的關系,以多媒體的形式作為教學的導入,進行圖片的展示:“蘋果、香蕉、葡萄、貓、狗”,首先以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的展開,學生受到多種感官的刺激,進行圖片的觀察,自然而然在頭腦中有了一個水果與動物的分類,然后在學生充滿高昂的情感狀態下,進行概念的引入,對學生理解“元素與集合”的概念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思維得到了活躍與參與。
二、勇于質疑,開拓學生的思維
以素質教育為主的教育觀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作為不被教師主觀意志影響的客觀存在,在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學生學習引導者的作用,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給學生一定的空間,發表自己的主見,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學生在不畏懼的心理狀態下,發散思維,進行問題的質疑與探究,達到開拓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筆者在進行“等差數列”教學中,首先呈現幾個規則的數列,如:“0,2,4,6”,學生在數列中發現規律,筆者再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思考、交流總結出一個新的概念“等差數列”,在學生對等差數列通項公式進行總結時,有的學生發現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一個特征:“等差數列為一次函數”,筆者進行表揚學生產生的不同想法,于是筆者進行介紹這一特征:“數列是定義在正整數集合上的離散函數”,通過這一問題,學生不但發揮了主體地位,思維也得到了開拓。
三、探究教學,創造學生的思維
教學方式有很多種,如:講授、提問、討論、探究等,傳統的教師以講授的方法為主,進行教學的展開,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體現,學生的思維陷入空間的束縛中,創新思維的發揮也得不到體現,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主,顯然易見,創新精神與創造思維在學生學習的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應進行探究性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我探究中得到思維的創造,并在不斷糾正偏差思維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發展。
筆者在進行“函數與方程”教學中,首先把學生進行分組,明確教學目標:“理解函數零點的概念、領會零點與相對應方程的關系,掌握零點的判斷條件”,小組成員結合原有的認知與教材內容的解析,進行分析,共同討論,每個學生都發散自己的思維,并作用于目標的學習與探索中,筆者在巡視過程中進行指導,不僅達到教學效果的高效性,而且對學生思維的參與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解題反思,優化學生的思維
反思是高中數學學習階段的必然環節,教師應督促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無論是對學習中出現的思維漏洞還是解題過程中存在的思維偏差都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反思這一過程中,總會積累新的思維方式,產生知識遷移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一種生成性思維的來源。
如:在三角函數專題的練習后,每個學生對自己思維的漏洞進行補充,如:三角函數圖像平移變換問題、三角函數正余弦相互變換問題、利用三角函數求三角形等問題中,筆者督促學生進行模塊專項整理,學生對每個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不斷構建知識體系,對優化學生思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高中生思維的發展處于高峰期,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符合學生思維最優化發展的教學策略,如:創設情境,學生參與到情境中,在情境中不斷的活躍思維,而且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展開思維的碰撞過程,最后,在解題中,要引導學生進行及時反思,使學生不僅發現自我思維的偏差,完善自我,而且為思維的優化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周仁華.培養創新精神,架設高中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階梯[J].考試周刊(86):48-48.
[2]殷植源.創新教學模式,促進思維發展?——淺談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J].高考,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