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崇梅
摘 要:高等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建立,諸多經濟困難、家境貧寒的學生通過這一制度走入大學,有了更好的未來。但如今助學貸款制度也存在許多問題,學生的誠信意識也急待加強。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工作中現有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相對具有建設性的改善措施,以期為日后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助學貸款;誠信;學生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對教育方面也越發重視,建立起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各類獎學金、補助為輔的面向寒門學子的資助體系。其中助學貸款特別是生源地助學貸款是資助工作開展中的主要措施。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還貸的誠信問題已然成為助學貸款制度面臨的最嚴峻也是最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一、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學生誠信問題的分析
(一)國家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
現如今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仍處于一個正在起步的階段,相關評價體系仍未建立,還處于一個數據收集的階段,銀行的相關還貸體系沒有完全建立,針對失信行為的懲罰機制也沒有形成,導致銀行對學生的信用不能進行一個有效的、全面的、徹底的評估。與此同時,學校對學生的不誠信行為也沒有相應的處罰,即便有也難以落到實處,而這一切即失信行為難以制止、不斷出現的根源。由于我國缺少針對失信行為的法律支撐,諸多早年申請助學貸款但未履行還款義務的學生,甚至是惡意欠款、拒不還款的學生,法律也難以約束其行為,導致許多欠款難以結清,無法追回。
(二)學校缺少相關的學生誠信教育
我國的高等院校存在一個普通問題,即過分重視成績,忽略了道德方面的教育,甚至放大來說,從義務教育階段起,學校的德育工作便存在不到位的問題。即便如今高等院校對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但所謂的教育方式還是過于直接。只是一味的開設相關課堂設置考試,通過考試分數評判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而這樣的行為最多治標,難以治本。不僅如此,部分院校以所謂的政治教育替代學生的道德教育,在課堂中側重于強調政治站位、政治忠誠等,卻忽略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學生以誠信為本。
(三)學生誠信意識較為淡薄
當前這一代大學生多為九零后,仍處在社會經歷較為單薄、人生閱歷也較為短淺的階段,正確的是非觀還未形成,自律能力更是難以和已經工作的人相比,對于是否應該堅持誠信更是沒有成熟的認知。處于信息時代的九零一代可以說和互聯網一同成長起來的,而網絡上的信息紛繁復雜,甚至參差不齊,容易導致學生形成不正確的誠信觀念,對社會現象沒有正確的理解。不僅如此,許多學生雖然有一定的道德認知,對誠實守信這一品格也較為清楚,但是更多人在觸及到自己的切實利益時便會放棄對道德品格的堅守,不再高標準要求自己[1]。
二、針對生源地助學貸款還貸的改善措施
(一)明確溝通機制
溝通是最簡單也最直接的交流方式,若建立充分有效的溝通機制,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學生惡意欠款、拒不還款的現象。對此,銀行應建立還貸前的溝通機制,及時更新學生信息庫,對學生畢業后的情況進行跟蹤了解,針對各種情況對借貸合同進行完善,抑或是重新簽訂,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健全社會信用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制度,將大學生助學貸款變為一種質量很高的優良資產。比如在各大商業銀行之間能建有一種共享的個人信用記錄,一旦貸款學生出現還貸不良記錄后,各大商業銀行都將終止其以后的房屋、汽車等相關貸款,促進大學生就業后自覺按時返還貸款。
社會信用制度的建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建立這一制度對社會來說卻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各家商業銀行可以對個人的信用記錄進行共享,統一維護完善這一信息庫。只要學生出現還貸的不良記錄,銀行可以聯合起來,將其拉入信用黑名單,日后再也不為其提供其他種類的貸款,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倒逼學生形成自覺按時還貸的觀念。
(三)加強學生誠信教育
學校對學生可以適當開設道德品德相關課程,舉辦系列講座,告知學生信用記錄存在污點的危害,舉一些相關實例,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按時還貸的重要性。感受到不良信用對日后就業的極大影響力,也讓學生意識到誠信是為人處世尤為重要的品格,從根源上解決學生拒不還貸的問題。
(四)培養學生科學理財
理財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還貸意識,許多學子不能還貸,很大程度上是月光族。所以,在校期間學校對大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應該開設專門的理財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的理財理念。僅強調誠信,忽視理財觀念的培養,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大學生還貸難的問題[2]。
(五)銀行建立人性化的學生還貸制度
雖然當前存在一些學生不能按時還貸,甚至惡意違約的現象,但不能否認的是大部分學生還是有誠實守信的意識,明白按時還貸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助學貸款本來所面對的對象就是家庭經濟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因此我們也要理解部分學生未能按時返還貸款的原因未必是不想還款,可能存在一些真切的困難,諸如就業不順、家庭因素等。基于此,銀行可以考慮建立一種較為彈性化的還貸制度,要求學生出示相關證明,依據于此對學生的還款合約進行適當的調整,而不是固化死板。要求學生畢業即要還清所有貸款,這是不人性化的,也對現實情況考慮不夠全面,而這種制度也可以適當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增強學生自身積極性,主動還貸。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這一系列的相關改善措施,現今所出現的學生誠信問題必然得到一定的好轉。一件事的改變除了內力的影響,必然還有外力的推動作用,兩者相加到一起形成合力才是最好的結果。銀行在學生還貸這一方面也無需過為謹慎,大學生接受過許多年的教育,對于此類事件必然有著正確的判斷力,通過外界一定的推動力,最終定然形成更加良好的誠信還貸意識。
參考文獻:
[1]王音音.防范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高職學生誠信問題的對策建議[J].人力資源管理,2018(1):309-310.
[2]夏金玲.大數據時代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學生的誠信教育[J].南方論刊,2017(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