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斌
摘 要:所謂主體參與,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實現主體建構與發展的過程。它作為培植學生主體意識、發展主動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策略,已越來越被教師所重視。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如何,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發展。本文試圖從剖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現狀入手,以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來思考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問題,并結合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提出實現有效主體參與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主體參與有效性;數學
一、什么是主體參與
所謂主體參與,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實現主體建構與發展的過程。有效的主體參與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與發現者,成為自己主體建構與發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參與過程中實現其自主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可以說,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就不可能實現有效的數學教學。
學優生往往由于具備了數學學習的某些條件和能力,成為課堂上最活躍的一分子,他們的潛能得到了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一些學困生因為基礎薄弱,參與的信心和主動性相對欠缺,思維的敏捷性與深刻性稍遜,往往表現出等、聽、看的觀望態度,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及表現的機會。我們認為,這種以部分學生的發展代替全體學生發展的教學,是完全忽視整體效益的。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已充分意識到并正在改變“教師擺,學生看”、“教師講清楚,學生聽明白”的灌輸式的教學,努力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但由于教師對主體參與的理解及具體操作上存在著偏差,導致主體參與的有效性產生明顯的差異。從教師組織教學的角度進行反思,我們認為造成以上現象原因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問題情境的設置缺乏挑戰性,使得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動力不足;第二,學生探究的空間過于狹窄,使得學生失去了主體參與的機會;第三,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關注不夠,使得不少學生只能充當“陪客”的角色。
二、如何提高主體參與的有效性
要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具體會涉及到:是否形成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和主體參與的能力如何等諸多因素,但我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策略。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下幾點具體的操作方法:
1.創設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研究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是實現學生有效參與的重要前提。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故事化情境、活動化情境、生活化情境和問題化情境等,我們認為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最重要的是對于學生來講必須“富有挑戰性”,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當然,我們所說的“富有挑戰性”并不意味著要難倒學生,而是要刺激和激勵學生積極探索,并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需要經過努力不斷克服困難才能獲得成功。
2.適當拓寬探究的時空,引導學生深層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教學中我們較多采用“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分享”的策略,從實踐效果來看,能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由于每個學生對學習方式、方法的選擇會因各自的知識基礎、能力、個性的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因而有效的主體參與實質上是一種有層次的差異參與,即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在目標、方法、評價方面體現出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從而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3.適當拓寬探究的時空,引導學生深層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參與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是實現有效主體參與的關鍵。我們認為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1)拓寬提問的空間,改“小步走”為適當的“大步走”。
目前,大量的課堂提問往往設計過細、過窄,缺乏思考價值,這種一問一答式的教學不妨稱之為“小步走”。上述[案例二]就屬這類。把問題提得“大”些,即“大步走”,是讓學生更投入地去參與探索、發現的有效方法。當然,“大步走”還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圍繞教學目標,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做。
(2)適時開展小組合作,并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
合作交流的常見形式是小組討論,它最有助于使學生處于“放松的警覺狀態”,對學生自主、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客觀上創造了條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因為合作交流的目的是把小組中不同的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所以討論前先獨立思考對發揮每個個體的積極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著決定性作用。沒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等于無源之水。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合作之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在學生對問題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見解之前就急于開展討論,由于學生的思維沒有完全打開,容易被他人同化,從而造成合作時“人云亦云”。這樣的合作其實已失去了真正的意義。相反,只有經過獨立思考,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才會有自己的見解,他們看到的才不僅僅是問題的表面現象。這樣他們就有話可說,并且有助于把問題討論深刻。教學中我們較多采用“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分享”的策略,從實踐效果來看,能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4.分層施教,促進學生全面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由于每個學生對學習方式、方法的選擇會因各自的知識基礎、能力、個性的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因而有效的主體參與實質上是一種有層次的差異參與,即在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在目標、方法、評價方面體現出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從而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1)學習材料的組織注意開放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探求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探究材料的組織、呈現時,盡可能地考慮到不同學生的需要,并且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思維,從而有效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2)課堂練習的設計注意層次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參與中獲得發展、體驗成功。
要求在學習能力、接受水平都存在差異的學生,做同樣的練習,顯然是不利于學生有效參與的。我們認為,課堂練習的設計既要確保達成基本教學目標,又要體現一定的開放性和層次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要求。
綜上所述,提高主體參與的有效性,讓學生高質量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充分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并為學生實現思維的深層參與創造條件,讓我們的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提高與發展,讓我們的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斯苗兒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透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斯苗兒主編,《小學數學典型課例評介》,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4][美]杰里·布羅非著,馬蘭譯,《有效教學的基本原理》(《教學月刊》2004年第7、8期).
[5]李召存,《主體參與有效性分析》(《中國教育學刊》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