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堅
【摘要】 ?學習高度復雜化的語言體系,需要具備記憶、思考、組織聯想、概括類化等,認知發展遲緩的智障學生,大部分呈現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尤其中重度兒童受限于生理機能的缺陷、認知發展落后、經驗不足、類化能力缺乏、環境剝奪等問題,以至于無法發展出有效及清晰的口語表達能力,多數的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呈現語言能力不佳、甚至沒有口語的現象,如何讓中重度智障學生表達他們內心的需求,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科技輔具、信息化教育技術給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最大化支持?本研究探討了如何對一名少口語學生利用輔具進行有效的溝通訓練,旨在提升中重度無口語智障學生溝通表達能力。
【關鍵詞】 ?溝通輔助系統(輔具) 嚴重溝通障礙 高科技溝通軟件 溝通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60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9-133-02
一、研究提出的背景和價值
輔具是利用符號、手勢、圖字卡、語音溝通板或多媒體輔助等方式教導、訓練溝通能力有限的學生,使其產生溝通和互動的能力。國內外許多實證研究顯示,通過輔具能夠改善或提升溝通障礙學生的溝通能力,輔具介入能有效提升嚴重溝通障礙者的溝通表現,增進主動溝通表達。有的研究發現,輔具能減少障礙學生的問題行為,提升學生的溝通意愿。國內多數研究顯示,大部分的障礙者在使用輔具之后,能提升個體口語發展和語句表達能力,并且輔助溝通系統的應用范圍在逐漸擴大。運用輔具解決身心障礙學生溝通困難的成果頗佳,多元應用也擴大了輔具訓練的實用性。
對多數兒童來說,正常語言能力的習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他們能輕易地完成每一成長階段中應發展的語言。學習高度復雜化的語言體系,需要具備記憶、思考、組織聯想、概括類化等相當程度的認知智力。但智力發展遲緩的智障學生,大部分呈現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他們受限于生理機能的缺陷、認知發展落后、經驗不足、類化能力缺乏、環境剝奪等問題,以至于無法發展出有效及清晰的口語表達能力,多數的重度只能障礙學生呈現語言能力不佳、甚至沒有口語的現象。
二、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溝通輔助系統是一個研究、臨床和教育實踐的領域,輔具涵蓋研究嘗試和在必要時補償因臨時性或永久性的損傷,導致言語或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嚴重溝通障礙者在活動和參與的限制,它包括口語和書寫的溝通模式。
溝通泛指任何分享或交換信息咨詢的過程,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質,人類除了用口語溝通外,也利用各種傳達工具(不限于口語)和各種媒介如符號、姿勢、表情、動作、手勢、文字、圖畫、音樂、動畫等信號來溝通。有效的溝通能達成與人互動的目的,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若在溝通上發生困難,對個人人際關系的建立,甚至學習、工作等方面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三、研究的內容和時間
(一)研究時間:2018.4~2018.5
1.準備階段:做好課題準備工作。(2018.4)
(1)成立課題組研究小組,明確課題研究目標及分工。
(2)篩選、確定訓練對象。(三年級中重度智障無口語學生冼**)
(3)收集資料,篩選檢測表,對訓練對象各方面能力進行評估。
(4)落實每周課程時間安排:每周一節語訓課、一節輔具訓練課、兩節康復訓練課及平均每天一節生活語文課。
2.研究時間:2018.6~2018.11
(1)制定輔具訓練三部曲方案
(2)對無口語智障學生在生活課、功能性詞匯的訓練制定介入方案。
(3)功能性詞匯教學
根據學校一日課程中的點名活動、課間餐、課間活動、送報紙等不同環節所需要的功能性詞匯進行梳理,整理出常用的功能性詞匯;并進行功能性詞匯認知教學,通過配對、溝通板及高科技溝通軟件等不同媒體的介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技術轉換不同的策略進行有效教學。
(4)句構訓練
在功能性詞匯積累的基礎上,加上“我要……”“我想……”“我喜歡……”“我不喜歡……”等簡單句子的訓練,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表達自我需求的句構。并充分利用每天例行活動等不同時機,協助學生在實際場景中引導學生利用圖片、溝通板等不同信息化教育技術手段和老師、同伴進行溝通。
(5)類化至自然情景
從在學校里學習生活的點名活動、課間餐、課間活動、送報紙等環節入手,逐步類化到一日課程中,并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加強在家里使用溝通板、點讀筆、ipad等信息化教育技術媒介進行溝通的頻率,類化至生活中的各種情景進行溝通,如就餐需求、洗漱如廁等需求表達,達到有效溝通。
四、研究的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進一步開展文獻檢索,以對有關輔具的研究資料進行元分析。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有關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并對這些資料做出恰當分析和使用,解決在課題研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更清楚地了解當前輔具應用的現狀,找準研究的著力點。
(二)調查分析法:重點調查我校無口語(少口語)學生的現狀。
(三)經驗總結法:對于研究過程中運用和實施的有效策略,及時進行總結分析,并形成相關的文本或電子資料。
本研究之溝通策略為運用輔具在日常生活學習課程中對提升中重度無口語(少口語)智障學生的功能性詞匯,讓個案在生活課程中,從配對、指認、念讀到按壓,利用圖片、啾啾溝通板、點讀筆、iPad等,從低科技到高科技的不同信息化技術突破個案的溝通表達,并類化到生活課程活動中,在iPad溝通版面進行構句表達。
五、研究的主要過程
(一)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18.4——2018.5
1.收集有關材料,撰寫研究方案。
2.學習有關理論知識,明確課題的內容和方法。
(二)第二階段(研究實施階段):2018.6——2018.12
1.做好調查分析工作。了解實驗對象在溝通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初步地開展課題實驗,學習理論知識,認真讀書寫好筆記,上網搜集資料,制定適合激發學生識字興趣的計劃和可行方案。
2.研究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切實指導教學,進行多種手段的有益探索。
(1)通過實物、圖片等加強個案認知能力訓練。
(2)利用PECS透過個案對增強物的需求來誘導其主動溝通意愿,利用不同階段的刺激,教導個案以圖片對他人進行溝通,并類化到不同情景。
(3)利用啾啾溝通板、溝通本訓練個案對他人進行溝通,表達個人需求,并類化到不同情景。
(4)利用“易讀寶”給個案量身訂做溝通需求錄音,引導個案在一日活動需求中點擊使用,并類化到不同情景。
(5)利用“聽我說”軟件訓練個案對他人進行溝通,表達個人需求,并類化到不同情景。
(6)邊研究邊實驗,及時搜集課題研究的信息。不斷完善研究過程,撰寫課例分析。
(7)做好階段性小結,寫好階段報告。
3、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8年12——2019年4月)。
(1)收集、整理和分析各類資料。
(2)撰寫研究報告。
六、研究成果
(一)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發現,從無科技到低科技再到高科技的輔具選擇,不同信息化手段的介入,創設生活情境,對學生功能性詞匯的學習有良好的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識字興趣得到了充分激發。
(二)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利用信息化教育技術、輔具輔助可有效提升個案的溝通欲望,提升個案主動及被動的溝通和類化表達能力,口語仿說次數明顯增加,自發性詞匯表達次數也明顯增加,實現有效的溝通。
(三)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有效提高個案手指按壓能力,促進小肌肉群發育和眼手協調能力的提高。
(四)通過課題的實踐研究,謹慎地取證,詳細地分析,科學地驗證本課題的有效性,可行性。
七、研究中的思考
(一)在教學實踐中,給個案設計活動對話腳本并圍繞訓練三部曲進行施教,在熟悉人群中效果較好,但在泛化階段中遇到與腳本內容不一樣的時候,個案的應變能力不足導致溝通受阻,如何不斷擴充個案的詞匯量、構句能力以及靈活應用仍是日后努力的方向。
(二)在教學實踐應用中,如何針對個案需求充分利用高科技輔具和信息化教育技術設計出適合個案能力和發展需求的活動,真正給學生創設一個豐富有用的信息化環境,如設計開發出更便利的手機APP等幫助、滿足他們在日常中的溝通需求,還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去不斷充實自我,不斷完善自己的教研能力,使這一實踐活動堅持下去,讓更多特殊孩子受惠。
[ 參 ?考 ?文 ?獻 ]
[1]David R.Beukelman、Pat Mirenda著;藍巍堔王華沛、楊熾康、鐘莉娟、陳明聰、蔡孟儒、曹真、吳雅萍、陳明德翻譯《輔助溝通系統之原理與運用》華騰文化服務有限公司出版2015.
[2]《東華特教》2015.
[3]向陽兒童發展中心《輔助溝通系統專業種子人員研習資料》2017-2018.
[4]楊熾康,鐘莉娟.《臺灣輔助溝通系統發展趨勢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