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杰
摘? 要:很長時間以來,高中語文詩歌教學都不得其法,致使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古代文學修養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培養。有鑒于此,本文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探究,內容主要包括: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善用朗讀,領會詩歌傳達的感情;嘗試寫作,拓展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信息技術;朗讀
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結晶,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當前的詩歌教學來說,教師對于詩歌的解讀大都流于表面,未能有效地帶領學生探究其中情感、思想以及寫作技巧。筆者任高中語文教師多年,對于詩歌教學還算有一些研究,現歸納如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中語文詩歌教學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創新詩歌教學的方式,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李白的《蜀道難》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作者對于“蜀道”的描述,筆者給學生播放了一個紀錄片——《大蜀道》,這個記錄片中著重展現了蜀道的險峻,通過短短幾分鐘的視頻,讓學生對于蜀道有了清楚的認識,從而在閱讀課文時,更能領會作者詩句中的意思。
再比如,在教學《馬嵬》時,筆者給學生制作了一個微課,向學生簡要介紹了“馬嵬之變”這一歷史事件,以及有關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故事和傳說,并且給學生播放了影視作品中對這一事件的演繹,充分激發了學生對于這首詩的興趣。
二、善用朗讀,領會詩歌傳達的感情
詩歌雖然篇幅不長,但就在這短短的幾句中,往往蘊含了深刻的、真切的情感。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前提下,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能夠最大程度地彰顯詩歌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體會,比教師直接的講解要更有效。
比如,在教學曹操的《短歌行》時,筆者先是帶領學生對詩歌的內容進行了講解,讓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作者求賢若渴以及恢復統一的志向。當他要討伐各路軍隊時,他躊躇滿志,無畏年老,無畏未知的結局,仍舊愿意一往無前。接著在課堂上,讓學生反復朗讀這首詩,通過朗讀,讓他們明白“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詩的真正含義:作為上位者,應該學會賞識部下,給部下機會去嘗試、去歷練,廣招賢才,使得天底下的英雄都為自己所用。
再比如,學習《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一首詩歌的時候,教師應指導學生用蒼涼悲愴的情感進行朗讀。這首詩中有描寫景物的詞語,像是“舞榭歌臺”“斜陽草樹”,也有描述作者情感的詞語,像“可堪”。通讀整首詩,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悲涼情緒,即作者要與孫權和劉裕一樣,在絕境中創造不可能,要為祖國立下汗馬功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更使得他們感受作者深重的憂慮與一腔悲憤,這對他們領會詩歌要領很有幫助。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便是朗讀的奇效。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重視朗讀的地位,不應只是單純講解詩歌的意思,還應該讓學生通過朗讀,自己體會詩歌傳達的情感。
三、嘗試寫作,拓展學習能力
讓生活在21世紀的學生進行古代詩歌的寫作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古代文學修養已經有了一些積淀,讓學生嘗試性地進行寫作,可以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興趣。當學生對詩歌的書寫規律有了基本的了解并能夠依據這些規律進行仿寫或者改寫之后,他們對于詩歌的一些基本知識以及其要表達的內涵可能就會有一些淺顯的理解?;诖耍诮虒W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教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加深他們對詩歌的理解。
首先,教師可以教給學生詩歌的特點。絕句、律詩的區別在哪里?每一篇的差別在哪里?這些都是學生應該理解的內容。如,絕句與律詩最大的不同便是字數,律詩格律嚴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聲(平仄相對),聯有定對(中間兩聯對仗),但是絕句就沒有這樣嚴格的規定,那么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就應嚴格遵守這些規定,以避免出現常識性錯誤。比如,學習完《錦瑟》字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此首詩歌,這首詩屬于七律,全詩中字詞的音調都有規律可循。那么學生進行仿寫的時候,應注意這種規律,以進行更好的模仿。這樣對學生了解詩歌的構成進而更好地學習詩歌大有裨益。
其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依據某首詩歌進行擴寫,依據詩歌的意境及其要表達的意思,進行適當的擴寫,將詩中未竟之意表達透徹,如此,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認知。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還有諸多的問題需要改進,希望大家能夠不斷探索詩歌教學的方式,不斷進行教學上的反思,以改進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激發學生對于古代詩歌的興趣,促進學生古代文化修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蔡芝清.于差異中顯個性,在錯位中促發展——以詩歌教學為例探究學生差異性發展[J].語文知識.2015(09).
[2]王東潁.走出詩歌教學的怪圈——2014年高考安徽卷詩歌鑒賞題引發的思考[J].學語文.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