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更為關注心理健康。究其原因是因為身體健康是可被檢測到的,而心理健康具有不確定性。通過國內外相關專家的調查發現體育鍛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解人的不良情緒,并增強人們的體質。它是調節人心理平衡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討體育鍛煉對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關鍵詞:體育鍛煉;中小學生;心理影響
通過相關的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到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中小學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點,中小學生的感情豐富,他們的情感較為敏感,存在兩極化的情緒明顯。這體現他們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緒的特點。第二點,學生的情緒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感染。因為學生正處在思想由不成熟期,向成熟期的過渡階段。他們會面臨很多的新問題,因而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加之,學生的心理較為敏感,不會輕易和他人訴說自己的情緒問題。一旦情緒問題由量變發展為質變,從而造成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讓他們擁有更為健康的人格,適應未來的發展,已成為現階段教育工作者重要研究的課題。本文從體育鍛煉作為切入口進行解析,旨在為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份參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中,他們的心理處于穩定的狀態,并具備健康的身體。換而言之,學生的應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比如,對自己正確的認知,具有較強的適應外界環境,與他人和諧共處的能力,還包括克服外界挫折的能力。除了具備優良的意志品質外,學生應具備健康的心理狀態。學生應具有開朗活潑、積極向上的性格。
二、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意義
于內而言,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身體各項機能的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精神品格和意志;于外而言,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學生抵御心理疾病、低抗挫折的能力,也能為學生帶來更為和諧的人際關系。體育教師主要從以下六大方面,研究體育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保持穩定的情緒
穩定健康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外在形式之一。體育鍛煉可以讓人換一種環境,并在鍛煉的過程中,逐步消除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并恢復精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例如,學生步行5分鐘左右,就可以緩解緊張情緒,并從中得到回復。
(2)保持高質量的睡眠
睡眠質量不僅和非快速眼運動有關,更與慢波睡眠產生密切的聯系。中小學生通過長期且科學的鍛煉能夠對上述的兩個因素進行調整,提升學生的睡眠質量。
(3)促進自我認知和優良品格的雙重發展
自我認知是指學生能夠全面的看待自己,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自我總的評價。自我認知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優良品格,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性。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以下兩項重要結論:第一項,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具備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第二項,與不愛運動的人相比,有規律運動的人具備較強且合理的自尊心,他們能夠合理調節情緒,適應外界的變化,具備優良的品格。
(4)形成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化形式之一是學生可以營造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學生通過體育鍛煉能夠增強與外界溝通的頻率,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更為高效得解決個人的心理問題。例如,通過集體性的體育鍛煉,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意識會得到增強。體育鍛煉能夠讓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和與同伴之間的信任感,并增強自我認知和肯定的能力,更好地與他人相處,提升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營造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5)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抑郁已成為現階段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體育鍛煉不僅可以預防抑郁疾病的發生,而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有抑郁疾病人的痛苦。通過調查發現,有無氧運動可以對抑郁起到積極的正向運用。因而學生可以通過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步行、騎自行車等,還可以通過無氧運動,例如,100米短跑、快速仰臥起坐等,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6)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體育活動既是對學生的挑戰,也是增強學生與人合作和對抗的重要展現形式之一。在學生進行自主的鍛煉過程中,他們為了完成自身的鍛煉任務,不僅要努力克服心中的懈怠,而且還要克服身體的極限,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進行集體活動時,學生會積極地和本組成員進行合作,與對方進行較量。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與人協作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心理素質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通過問卷對學生的體育鍛煉以及心理發展的分析
本論文開展問卷調查的對象是白沙鎮初級中學。教師發放160份問卷調查,收回160份,收回率為100%。本篇論文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體育鍛煉心理,群體心理,意志鍛煉,品德修養,性格特征,情緒調節,家庭社會環境。
要達到良好心理塑造效果,主要取決于鍛煉的具體項目,體育鍛煉的時間及強度,還包括體育鍛煉的場地。本文以調查學生鍛煉的以上三種項目為載體,分析學生的群體心理,意志鍛煉,品德修養,性格特征,情緒調節和鍛煉環境,得出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因素的影響。
(1)體育鍛煉項目
根據不同的判別標準,劃分不同的體育項目類型。例如,以性質劃分,則為娛樂性運動和競賽性運動;以人數劃分,則為個人運動和集體運動。此外,還有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通過調查我們發現80%的學生喜歡集體活動,尤其是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競爭性強的活動,例如,籃球等,這類學生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可以很好地適應陌生環境,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
(2)體育鍛煉時間及強度
體育鍛煉的時間至少要每周半個小時左右,但要注意不能一次性進行較長時間鍛煉。較長時間的鍛煉會對心理塑造產生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應注重培養鍛煉習慣,獲得良好的鍛煉效果。通過調查發現,30%的學生鍛煉的時間集中在體育課上。由于課業壓力以及其他因素,學生的鍛煉時間較短。這些鍛煉時間較短的學生,他們的成績較好,但是與人交流的能力較差。在鍛煉內容方面,他們喜歡跑步或是騎自行車。
(3)體育鍛煉場地
在本校調查中,90%的學生體育鍛煉場地為操場。因為農村地區相應的基礎設施較少。學生會在課間活動或是課下只能在學校進行鍛煉。在調查問卷的過程中,75%的學生會出現情緒低落的狀況,而且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四、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協調發展的未來展望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熱愛體育,但是由于多重因素的制約,導致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時間、方法和場地。教師和相關部門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開展學生的體育鍛煉學習,最終讓體育發揮促進學生心理良性成長的目的。
第一,加強體育鍛煉教學的針對性。初中體育教師應根據不同項目,學生參與的不同項目的心理,靈活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教學策略,讓不同性格的學生獲得體育鍛煉的快樂,促進他們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健康發展。第二,完善學生所在區域的健身場所。教師可以聯合學校向當地部門申請,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鍛煉環境,促進他們品格的完善。第三,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初中體育教師應深入研究學生的鍛煉心理和體育教學教材,并將得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體育教學過程中,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創設具有挑戰性和協作性的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彼此競爭和相互合作中,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
五、總結
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調節的作用,并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體育教師希望在學生心理問題得到社會關注的同時,更要深究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從社會、家庭、學校、教師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解析,并以造成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原因為基點,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策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