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勛傳
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借用紅色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行教育,讓紅色文化為學生開啟良好德行的燈塔呢?小學語文的人文性、思想性,使它肩負起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之重任。教育方式不拘一格,但巧借紅色文化,卻不失為一個好途徑。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心得,與大家共享。
一、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契機滲透
語文教學應是課內外有機結合的,只有當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并行時,才能展示其真正的魅力,教學也才變得富有生機,入心入腦。
1.就地取材,利用家鄉紅色人文
咱們荔波一小是中共一代代表鄧恩銘烈士的母校,這是個紅色教育的最佳契機。為了紀念鄧恩銘烈士,我校在校內里設立了荔泉書院,羅列著鄧恩銘烈士的生平簡介、被捕時的畫面及被捕時在獄中還在堅貞不屈地工作家書等資料,以及眾多中共一大代表的相片,這些都是個極好的紅色教材。當我帶領學生進入荔泉書院向同學們介紹鄧恩銘的成長歷程和為國犧牲的經過后,當我們一起朗誦鄧恩銘的最后一封家書中的詩句:“ 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時,學生早已被鄧恩銘那頂天立地、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所折服。
2.借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的內容廣泛,如我們身邊的節日,語文課本上的實踐活動等,都為我們的活動和德行教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成為我們教育的第二課堂。一年之中的許多節日中,蘊藏著諸多愛國故事,如“端午節、國慶節、學習雷鋒日、建軍節”等。當我們利用端午節讓學生展開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來歷,了解屈原。知道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革職流放,好不凄苦。可當他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卻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學生為此受到心靈之震憾,受國人排擠迫害,卻仍一如既往地愛國,這是言語無法表達和浸染的。因此,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來說都是最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教育,它是學生喜愛的開放式教育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互相分享自己的收獲和感悟,悄然中學會尊重、謙讓、團結協作、關心他人,激起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隨機滲透
1.了解寫作背景,走近文中人物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前提,它拉近了學生與作品的時代距離,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內心世界表達思想的難度。因此,在了解紅色作品寫作背景,走近文中人物時,學生更能深受愛國主義精神的浸染。
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讓學生走近周恩來,了解了周恩來是新中國成立時的總理,一生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廉潔愛民,深受人民愛戴,正因為這樣,所以當他逝世后,才會有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憾人場面。究竟是什么力量讓周總理如此奮發、如此愛國呢?當學生帶著這一疑問走進課文,這一情感力量促使學生學習主動性高,且情感已不覺中上升到愛國的高度。當得知周恩來因為少年時代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他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時,學生對周恩來的崇敬之情,自己的愛國之意油然而生,此時已勿需老師多言。
2.聲情并茂地大聲朗讀
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心理活動和思想。朗讀中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能使學生沉浸于角色環境之中,盡情與文本對話,從而充分表現出書面上無法用文字來表現的思想感情。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婦女、洋人、中國巡警、大伯、魏校長和周恩來,學生通過角色置換進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去感受、經歷、觀察、感悟。這樣,語言文字不再是枯燥的符號,而是具體豐富的形象,他們在聲情并茂的朗讀聲中,中國人的屈辱、軟弱無能和洋人的專橫霸道,以及周恩典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已在他們的心中展露無疑。
三、在語文寫作教學中真情滲透
文如其人,一個品質優良的人,他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作文是學生與自己心靈的對話,用作文教學塑造人格魅力,滲透德行教育,對德行教育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1.做真事,說真話
好的作文,必定是要真。只有自己做了真事,說了真話,這樣的作文才是情感真摯,令人感動。看那些流傳后世的文章,都是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寫出來的,如:魯迅、毛澤東、葉圣陶、陶行知等先輩。他們的作品不僅是擁有好的語言素養和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中有令人心懷激蕩的高貴品質。當我們引導學生明確這一點,并在寫作前有意識地讓學生去做一些積極上進的事,再寫,做到做真事,說真話,做寫結合,他們的優秀品質便會在做與寫中得到升華和提高。
2.直接提供一些相關人格魅力的題材寫作文,或在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紅色實踐活動之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寫觀后感,紅色教育中將活動與寫作牢牢結合,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感染,寫作中受到教育,生活中落實到行動。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行教育,讓紅色文化成為學生德行教育的燈塔!這是我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相信只要有心,我們還能尋找出更多德行教育的好途徑,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