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平
當前,國學已成為教育的一個熱詞,成為學校文化建設和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不少學校都開設了國學課程和社團,如書法、經典誦讀、太極、武術、古代禮儀等。校外國學培訓機構或者以國學為標牌的民辦學校也應運而生,受到了不少家長的追捧,他們不惜花大價錢送孩子去學習,以期望孩子在文化底蘊和行為習慣等方面能夠有所長進。
弘揚國學,傳承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讓學生自幼了解中國文化,從根本上感受中華文化的內蘊與精神,是教育的重要使命。當校內資源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時,校外學習的有益補充也是促進學生成長之必須。當然,這里的前提是,校外國學培訓必須是正規的、科學的,能夠真正讓孩子受益其中。單從教學方面來說,校外國學培訓機構應當如何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呢?
首先,要明確“教什么”,即國學的內涵是什么
黃玉石先生曾經說過“國學”是正統學術和主流文化的總稱,或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絕非是打打太極、練練書法就能表達的,其宗旨是“學做人”。而做人重在精神的樹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向上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以及“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精神等,都是一個健全中國人的內在修養。倘若不能從這個層面開展國學教育,學生就只能成為穿穿漢服、打打太極、秀秀女紅的國學“表演者”。
自然,如書法等課程中沉淀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在基因,詩詞歌賦表達了優秀文化的精神魂魄,乃至古禮等,都浸透著中國人與人相處的模式。外顯必由內蘊決定,自外而入也是一種學習的渠道,但怕只怕為了強化外顯而失去了內蘊。注重學生精神的塑造和內在品質的歷練,這應當成為校外國學培訓的重要追求,而絕不能只是教孩子表演一些“花拳繡腿”。
其次,要明確“誰來教”,即要把好教師素養關
身為教師,如果對國學的內涵不甚明了,且自身尚不具備國學精神,就很難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暗茏硬槐夭蝗鐜煛保m然師生之間的相處模式應該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作為教師,自身擁有的精神境界和由此煥發出的人格魅力必然會給學生以極大影響。
真正能擔當得起“國學”教師的人是需要必要的專業知識的。很難想象一個國學老師只會教孩子背誦而不能引領學生體悟其中的要義。假如一個太極老師只能做到動作要領的標準而缺乏起碼的太極知識,那么孩子學太極和學習其他的體育項目又有什么區別呢?而要獲得相應的國學素養,是必要深懷對國學的敬畏心并在國學學習中下過苦功的,沒有深厚的國學素養和底蘊作積淀,就難擔國學教師之大任,所謂的國學培訓也就變成了東施效顰。
再者,要明確“怎樣教”,即課程設置要適應時代要求,教學方式要注重啟發引導
如前所言,如果只以學生“國學表演”為目的,那就嚴重偏離了國學教育的初衷。比如讓孩子給家長洗腳以展示“孝道”,讓學生穿漢服表演古禮,以單純的吟誦、背誦為目的的經典學習等,都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學教育,并不能體現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有的女德老師在課堂上發表如“女生換男朋友會爛手爛腳,最后只能被鋸掉”“女生穿著暴露,等于被別人強奸”等言論,更是背離了國學精神。
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特征,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課程的設置要體現出時代特色,教育要“育”的是有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現代人,而并非是長著一張現代面孔的“古代人”。所以國學課程設計要重人格培養而非才藝雕琢,要重精神化育而非行為模仿。合稱“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是局限于當時的社會狀況而設的,比如“射”,那是古人生存的一種必備技能,今天作為教學科目,讓孩子們只了解、體驗即可,除非要培養專門人才,否則沒有必要非讓孩子學會、學精,不然只能是貽笑大方。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學的方式”。中國傳統教學方法倡導“君子之教”。所謂君子之教,筆者的理解,一是指向育人目標,二是指向育人方法。
育人目標是“君子”,其標志為“仁、義”,仁以愛人,義以尊賢,仁義是做人的基本標準,這體現的是孔子教書先育人的原則。君子之行在“禮”,“不知禮,無以立”。“仁、義、禮”就是孔門“君子之教”的核心。如何成為“君子”?《學記》提出:“君子之教,喻也?!彼^“喻”,這里的含義是啟發、誘導。如戴溪說:“教者有善誘之功,學者有欲罷不能之意。”教者如何善誘?如何讓學者做到“欲罷不能”?唯有“道而勿牽,強而勿抑,開而勿達”。即,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嚴格要求但是不施加壓力,開個端緒,但不要和盤而出。這就是啟發式教學的宗旨。啟發必要“啟問”,學而有疑,有疑必思,所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成為中國人做學問的路徑。啟發式教學,明確指出了教者與學者之間的關系,凸顯出教學以“學”為本的本質。由此看出,中國幾千年的教學傳統不是大一統、灌輸式,我們的教育方略是著眼于完整的人的發展基礎上的“問學”教學,中國學問需要中國式的學習方式。
這也是一個好的國學培訓機構要研究和實踐的重要方面。
2019年4月,教育部發布《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明確強調:不得有違反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訓內容,不得以“國學”為名,傳授“三從四德”、占卜、風水、算命等封建糟粕,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這對以“國學”為主題的培訓機構來說,真的是到了必須要好好思量培訓方向和方式的時候了。
中國人民大學吳光教授認為:“很多地方設有國學院、孔廟、書院、寺院等,這為開展群眾性的國學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須注意防止這類場所淪為傳播迷信的工具。我認為教授者、學習者都要警惕,善于正確地引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傳播國學中的精髓?!?/p>
這也正是校外國學培訓的要義。
責任編輯:蘇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