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振洲 艾樂

“互聯網+”時代悄然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它給人們帶來的不只是“網購、出行、閱讀”等行為方式的改變,更有思維方式的變化,深遠地影響著人們學習。就英語學習而言,現今各種學習資源、學習平臺、手機app等層出不窮,人們不但可以通過網絡接觸到更多真實的語言環境,獲取更多的學習資源,而且可以通過各種“翻譯軟件”“翻譯平臺”便捷地實現漢語與英語的轉換和交流。
怪現象引發的思考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種英文寫作的“怪現象”:如果英文寫作是以課堂作業形式布置,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即時上交,會發現各個寫作層次的學生差距很明顯,水平參差不齊,并且寫作水平完全可以反映學生日常英文學習狀況;但如果英文寫作是以家庭作業形式布置,就會出現學生寫作能力明顯提高,且寫作水平與日常學習狀況不相符,英文學習不佳的學生也能寫出很好的習作,尤其是在詞匯運用和語法上有明顯超出學業水平的現象。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我所在的學校是農村學校,能對學生進行英文輔導的家長為數不多,并且能夠進行英文輔導的家庭學生英文學習狀況始終良好,不存在課堂寫作和家庭寫作的波動現象,所以上述“英文寫作的怪現象”基本可以排除家庭的影響。
隨后通過對多名學生的訪談和側面詢問,終于真相大白,原來是一類軟件惹的禍——翻譯軟件。現在的翻譯軟件功能非常強大,只要漢語語句完整,翻譯很少出錯,并且方便快捷。小學生使用這種軟件進行英文寫作,就如同作弊,不用復習,不用思考,不用記憶,最終導致學習無效果。“互聯網+”這把利劍狠狠地刺中了我,更重傷了我們這些“聰明”的孩子。
將被動轉化為主動
針對以上問題,我與學校信息技術老師共同進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共識: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學生使用翻譯軟件僅憑禁止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效果;學生在使用翻譯軟件過程中,缺少思考,對于出現的錯誤語法和詞匯并無察覺,如果不及時糾正,容易使學生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學生之所以使用翻譯軟件主要是因為英文學業水平有待提高,學生詞匯和語法掌握不扎實,英文應用和實踐環境不足。
隨后,我們共同設計了一種“主題式英文表演”的學習方式,將學生被動使用翻譯軟件應付英文寫作狀態,轉化成學生通過翻譯軟件主動拓展、延伸開展英文學習狀態。
首先,根據教材章節內容設定“英文表演”主題,例如:學習完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一單元內容以后,學生對于音樂、寵物、業余愛好的話題掌握了基本句式和教材詞匯,這時立刻組織學生進行主題為“My hobby”的“英文表演”,教師給出表演的評價標準,指明必須用到的“句式”和“詞匯”;表演必須“脫稿”完成;表演時進行組間互評“語音、語調、語法、詞匯”等錯誤作為扣分項。
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表演小組,小組內部進行創作分工,每名學生完成一個“分主題”的內容創作。例如:在“My? hobby”主題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真實的“興趣愛好”分“Carving paper”(剪紙)、“Pop music”(流行音樂)、“Sports”(運動)等多個話題進行英文寫作。
接下來,給學生講解翻譯軟件的正確使用方法,介紹軟件的利與弊,端正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觀念。通過“寫作——審稿糾錯——再寫作”的過程,讓學生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漢語,利用翻譯軟件“所想及所得”的特點,轉變成“英文草稿”,再通過反復修改、糾正的過程正確表達成“自己的英文作文”,從而進一步達到“語法、詞匯”擴展的學習目的。這一學習過程十分重要,它有兩個好處:一是學生的英文作文是自己真實想法的體現,修改完善成為自身意愿;二是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中、英文在表達上的差異,并通過糾錯的方式增強記憶。這一過程對于英文學業水平不高,缺乏學習自信心的學生來說,效果最為明顯。這樣的學習效果,使大部分學生在英文學習的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寫作能力、拓展了語法、積累了詞匯,而且大大提高了英文學習的興趣和效能感,他們不再懼怕英文學習了。
隨后,教師根據學生寫作的“審稿糾錯”狀況,安排“英文表演”展示時間,各學習小組自主進行課下排練,每個組員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英文背誦下來,加上“PPT”“動作”“才藝”等形式向所有同學進行展示,小組間進行互評,最終評定出“集體優秀”和語音語調、語法、PPT等各個“單項優秀”。
最后,組織學生對于本次“主題式英文表演”進行總結反思,重點放在:學生自主學習到的“語法、詞匯”有哪些?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有哪些?再進行類似活動,需要如何改進?表揚學生的進步,增強學生學習英文的興趣和效能感。
收獲與提升
正確應對“互聯網+”的發展成為教師一項新的基本功。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尤其是各種手機app學習軟件的出現,大量網絡資源進入了家長和學生的視野,這就要求教師在原有教學的基礎之上,盡可能多地了解相關知識和網絡app,合理甄別、學習、借鑒、引導家長和學生使用網絡資源,考慮到技術的“正反兩面”效果,防微杜漸,確保“互聯網+”正確地服務于教育教學,服務于學生成長。
借助“互聯網+”將學習導向“實踐”層面。技術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和使用,學習軟件也不例外。本案例中將翻譯軟件進行“轉化使用”的方法,主旨是將“互聯網+”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看待,然后通過“主題表演”這一情景教學活動,調動學習者的參與程度,構建動態、自主的學習過程,增強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最終搭建英文實踐環境,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即借助“互聯網+”提供的學習資源與支持,在教學活動中傳授學習方法、搭建應用平臺、創設實踐環境。
通過“互聯網+”打破學習的屏障增強學習效能感。本案例中學生使用翻譯軟件最明顯的效果是讓學習者在邁出學習英語寫作第一步時不再有畏難情緒,不再毫無頭緒。學習者可以通過翻譯軟件毫無障礙地將自己的想法轉變成英文表達,輕易掃除了學習者心中英文高不可攀的屏障,然后再通過“反復修改”達到學習的目的,從而克服心理上的“不自信”,增強學習英文的效能感。同樣的學習方式,還可以延伸到“打破漢語拼音的屏障”“打破口算的屏障”“打破閱讀的屏障”等領域。
“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學習途徑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要不斷從技術變革中汲取養分,傳授給學生使用新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才能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插上起飛的翅膀。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楊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