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平 冉美玲
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其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幫助孩子樹立樂于探究、勇于實踐的精神,是學校的育人目標,也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重要措施,應當成為教師努力的方向。經過多年的探究和實踐,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教育活動中,利用本土資源開展特色活動,在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意識和技能的培訓,具體做法如下。
立足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因此要隨時隨地地進行培養滲透。為此,我們經常會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方法的教育。例如,科學課程以實踐活動為主,每當教材中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時候,在學習了課本上的方法后,我都會讓學生多想一想,這樣的做法優點是什么,不足是什么,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你打算怎么做等等。有了這一系列的思考之后,學生再動手去做,遇到問題就知道該怎么解決了。
依托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合作能力
合作是人們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合作意識的培養需要從小抓起,大部分的社會實踐活動都是需要小組合作完成的。在共同的任務和目標下,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長進行分工,認領相應的任務,共同努力,這樣的模式正是將來他們步入社會后的工作模式,也是人們解決問題、提高社會生活質量需要的模式。
我們利用本土資源,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讓學生分工合作,以達到活動效果的最優化。例如:南口地區的水質調查(包括飲用水和山泉水)、南口地區環境情況與人們身體健康的調查、紙張使用情況調查、健康飲食調查、廚余垃圾的利用調查……這些關系到人們切身利益的調查,除了用數據說話,還需要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從小養成關注周邊環境的意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開展社團競賽活動,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意識
利用科技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創新中推動可持續發展,社團無疑是最好的舞臺。結合本地資源情況,我校成立了“天佑3D圖形創意”社團,利用3D技術帶領學生搞創新。3D技術是增材制造技術,本身就是節約資源的活動,我們選用了安全清潔的植物秸稈制成的新型打印材料,在教學中為學生滲透環保、節約能源的意識。3D打印是一門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夢想的技術,通過平面設計、立體建模,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很多市場上沒有的材料,學生可以自己制造出來,完成創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
如今各種各樣的比賽活動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仔細分析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講求作品的實效性,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用得到,能夠解決人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的比賽導向正是將科學技術引入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品質,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我們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選取身邊易得的材料,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創意比賽,通過競賽環節,鼓勵學生不斷對自己的作品進行測試、修改,從而更好地突出作品的特色,培養學生的節能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精神。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有利于全人類的發展目標。利用本地資源開展教育活動,能夠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本地資源是基礎,教育活動是手段,可持續發展是目標,三者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未來的教育征程上,我們將在此領域不斷研究、前行。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鐵道北小學)
責任編輯:楊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