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珺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對于習作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寫出具有高文化品位和思想內涵的文章,因此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一——人文底蘊的培養。習作教學應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本,創新習作教學模式,挖掘地方文化,以興激趣,以新求活,以自信為動力,以生活為源泉,努力構建自由寫作的空間,增強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其習作能力。
滲透傳統文化,結合國學經典,加強人文積淀
學生寫作思維能力的高低與其自身的知識儲備息息相關,小學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在教學中滲透相應的傳統文化,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寫作思維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
在寫作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分析不同類型的古詩文在習作中的具體應用,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繪的是美好的春天,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如何應用經典指引正確的方向;在講解《靜夜思》一詩后,可在教室黑板報上設計一些李白的思鄉詩和描寫月亮的詩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提升自身應用傳統文化的寫作思維能力,積累寫作素材,從而提升寫作質量。
深入觀察生活,了解民俗風情,抒發人文情懷
我們只有熟悉自己的生活,了解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一些知識,寫起文章來才會有那種醇厚的鄉土味道。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周邊能夠與我國傳統文化相聯系的事物或場景等,進而在類似場景的寫作中對傳統文化進行還原。還可以在生活中了解各個節日的習俗,進而在節日類相關寫作中加以引用等。
我們把民間文化引入課堂,用我國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從而使學生喜歡習作,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端午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包粽子,介紹粽子的來歷,摘選屈原詩歌誦讀,舉行屈原紀念活動等,以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激勵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奮發學習。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習作,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其寫作水平,而且還有利于他們道德品質的提升。通過描寫民俗風情,可以讓學生深切體會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情感,使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根植于學生靈魂深處,讓學生通過習作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
開展各項活動,豐富教育內涵,提高審美情趣
在習作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朗讀、分析和理解傳統文化經典來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能使其對自身寫作思維的強化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許多孩子在學前教育階段就已經廣泛接觸過《三字經》中的教育故事,而在小學階段又初步接觸了相應的詩詞和《論語》中較為淺顯的篇目。因此為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我校開展了“親近古詩文,經典伴我行”活動,旨在通過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通過各項活動的積累,學生在進行習作練習時,就會不自覺地應用傳統文化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不僅能夠加強習作的深度,豐富作文內涵,還能對學生習作思維能力的培養產生相應的促進作用。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和文化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習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積極吸收傳統文化精髓,以傳統文化之形美化習作,以傳統文化之思深化習作,進而強化習作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未來在文學方面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硚口區漢西小學)
責任編輯:楊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