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梅
摘要:通用技術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通過教師引導、組織讓學生掌握技術知識,進而更好地開展創新活動。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師關注并探討的主要問題。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探討通用技術課堂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通用技術 課堂教學 技術素養 有效策略
引言
基于傳統的通用技術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整合課程內容、改變教學環境、巧設技術實踐活動”等課堂教學新思路,改變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對提高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當前通用技術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
通用技術課程存在課時緊湊、課堂容量大任務多的問題。教師主要以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度不高。雖然在一些技能課比賽、優質課比賽中可以看到創新的花樣,但在具體的日常教學中還是存在以PPT播放為主、運用大量的靜態案例和圖片支撐整個課堂的現象,教學模式單一。另外通用技術實踐活動不多,有些老師以實踐室條件不足或者沒有實踐室為由,把通用技術課改成純理論教學。因此,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學科技術素養很難培養起來。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
發現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經過幾年的教學感悟和同行之間的探討交流,總結出存在這種現象的具體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課時少任務多。
由于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通用技術教師在具體教學實施中,既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又要幫助他們順利通過學業水平考試。而實踐活動一般周期比較長,總的課時量又少(一周一節,一學年完成),在教學后期又要把學業考試作為教學重心,教師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的問題,從而導致很多具有創新意識的技能實踐課不能很好地開展。
2.場地設備問題。
很多學校通用技術實踐室設備簡單甚至沒有實踐室,或者每個班級人數過多,大家集中在一起進行實踐技能課,就會因場地不夠,教師監督不到位等原因進而影響實踐效果。因此很多教師設計技術實踐活動會有“出力不討好”的感受,導致通用技術實踐活動不了了之。
3.教學效果側重學業水平考試。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一種長期而潛在的技術素養的提升,因看不到直觀的效果,學校很少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依據。他們更多的會關注學生學業水平考試的通過率、學生是否能考A等這些與高考有直接關系的問題。這在無形中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知識點的講授,輕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隨著2018年高考改革制度的實施,通用技術課程也有了一些調整,學生只要通過合格性考試就行。由此可見學生能否通過學業考試將不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該作為本課程的教學重難點。如果教師繼續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終究不能滿足學生對這門課程系統的學習,也不能很好的灌輸新技術、新思想、新理念,更不利于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那么教師如何調整教學思路,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中如何施展教學能力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學科優勢和特色?探索通用技術課堂教學新思路成為學科發展的必然。
三、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新思路
1.有效整合課程內容,架構完整的學科體系。
(1)整合必修課程。
把通用技術必修一、必修二兩本書作為一個整體,以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為基礎,劃分模塊教學。比如把必修一“第三章 設計的一般過程”到“第八章 產品說明書的使用和維護”作為一個模塊,設計通用技術作品設計、制作活動,學生完成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正好把這幾章內容合理地串聯起來,教師避免了單純的知識點講解,而把備課重心放在為學生設計實踐技能操作方案上,像這種由教師引導學生把理論知識巧妙的融入作品制作當中去,能夠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實現一舉多得的效果。
依次類推,比如智慧課堂教學部分,撰寫論文部分教學、微視頻輔助教學部分、導學案部分等。根據學科的特點和每章節的教學目標,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教師重新整合并分模塊備課,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架構更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有個整體的提升,這種多元化教學模式更有助于學生技術素養的培養。
(2)合理開發選修課的內容。
我校每周三下午開設了非限定課程,兩節連堂,學生根據需求和愛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通用技術教師根據本課程選修模塊所開設的非限課程很受學生的歡迎。比如木工設計與制作課程,學生利用計算機環境,根據教師的理論授課和輔導,原創木質產品的設計草圖或者三視圖,準備材料和所需木工工具即可進行實踐操作活動。實踐環節教師主要啟發引導學生創新作品,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能夠體會成功的喜悅,總結失敗的經驗,無論從創作技能還是技術思想的上都收獲滿滿。作品完成后放到學校非限課展示平臺供大家欣賞。有些使用功能強的作品如臺燈、書架、鞋柜等可以拿回家使用或者送人,有的作品還可以在學校舉辦的拍賣節上進行拍賣,讓它們發揮更多的作用或者實現更多的價值。
除了木工課程的開設,還有服裝設計與制作,汽車模擬駕駛技術、創意小制作等選修課的開展。這些課程對場地要求不高,所需要的設備也比較容易實現,關鍵學生感興趣,一學期下來,學生的理論學習、實踐技能、創新思維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這一活動不僅激發學生學習必修課的興趣,讓學生參與的同時獲得成就感,甚至會對他們大學選擇專業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2.增加教學輔助工具。
在通用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學環境的改變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項新措施。教師如何利用網絡環境和智慧課堂給通用技術這門課程帶來新的思路和更有效的課堂效果呢?
(1)網絡環境教學。
本學科有些單元,如果借助于網絡進行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必修一“第三章 設計中的人機關系”,首先教師認真備課,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導學案,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學生自行查找資料,完成導學案的任務,并撰寫有關“人關系設計不合理的案例及改進措施”小論文,以電子稿的形式發送教師。這樣不僅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幫助學生拓展知識的深度,還能實現不同層次的知識點掌握,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2)微視頻的運用。
微視頻能夠在通用技術學科中有效的推廣使用,無論從教師還是學生的角度都受益頗多。首先微視頻的使用能夠實現課堂上部分內容轉入課外備課當中來進行,雖然教師的備課量增大,但是這樣可以避免教師課堂教學中的機械重復,節省課堂時間,而讓教師把重心放在引導學生拓展知識點、打開學生思維上。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微視頻的導入可以實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目的,學生根據自身接受知識的效率選擇多次觀看視頻完成學習任務,那些接受能力強的學生還可以選擇更高層次的或者更多的內容學習。從而達到一舉多得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3.尋找機會開展實踐活動。
(1)課程實踐。
在通用技術教學過程中,針對必修實踐模塊內容,設置相應的技術實踐活動,以學校現有條件為基礎,教師指導學生選擇可行性的設計方案。比如材料和工具易獲取的、在教室或實踐室進行的、六到八節課就能完成的作品設計方案。作品完成后進行全班展評,優秀作品選送參加全校技術節展評。這種有始有終、有展有評的技術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應實現的三維目標,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2)舉辦技術節活動。
我校通用技術教師已經有效的舉辦多次技術節活動,時間以半天為宜,高一、高二學生全員參與,其中高一學生主要負責作品展示和投票,高二學生主要參與現場制作活動,比如橋梁模型制作,風箏制作、燈籠制作、房屋模型設計制作等,作品完成后進行現場演示,并由相關同學和老師評價打分。總之技術節活動的目的是讓所有學生都參與技術實踐活動,感受創造的樂趣,營造濃濃的技術氛圍,并通過及時的鼓勵肯定學生的技術成果,引導學生熱愛技術、熱愛創作。
四、總結
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已有近10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參照的依據不多,最初關于通用技術學科的專著和名師很少,教師的每一次探索、嘗試和創新都只能借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是同行之間的交流討論,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長,在思考中長智慧。實踐證明,只有教師不斷的努力,積極尋求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生技術素養的提升,才能給教師日漸趨于重復的教學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獲取新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顧建軍.技術與設計1[M].江蘇教育出版社.
[2]王永基.談探究性學習在通用技術教學中的運用.《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
[3]吳愛林.運用多元教學法 打造高中通用技術有效課堂[J].文理導航(中旬),2014,(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