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登華
摘要:文本是神奇的,它可以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世界,而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還沒有找到閱讀之路,他們需要成年人的指導,教師和家長必須為學生搭建一座橋梁,讓他們從課內閱讀走向獨立自主的課外閱讀。
關鍵詞:語文 教學 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
引言
2019年4月,接合肥市經開區教研室通知要求錄制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和大人一起讀之春節童謠》視頻課,經過精心備課以后,我在兩個不同的平行班執教了這一課。
《和大人一起讀》是部編版一年級語文園地里的一個全新專欄,每個語文園地都有一篇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有童謠,有兒歌,充滿童趣,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是促使學生愛上閱讀的“佳肴”。“大人”可以是老師、家長、親戚等,他們在孩子特別是低年級孩子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中設此專欄,就是提倡低年級孩子借助親子閱讀方式激發課外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教師在此過程中如何借助教材中的文本將課堂閱讀引向獨立自主的課外閱讀?對此,我進行了如下教學嘗試:
一、課堂回放
1.第一次課
我的設計思路是:《春節童謠》非常有節奏和音韻美,因此,孩子借助拼音讀完一兩遍之后,基本上能夠毫不費力地讀準確、讀熟練。在學生熟讀童謠的基礎上,詳細講解老北京人從臘八到正月初一、初二的春節習俗。這首童謠除了具有節奏美的特點,還富有趣味性,如“二十七宰公雞”,孩子們一讀到這兒,就會哈哈大笑起來,覺得非常有意思,那怎樣保留這份有意思呢?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我說你猜”這樣有意思的游戲環節來讀這首童謠,教師說日期,孩子說習俗,用這樣一問一答的形式收到熟讀成誦的效果,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品嘗到閱讀的快樂,也收獲了閱讀的成功和喜悅。最后出示親子共讀卡,要求學生回家將童謠讀給家長聽,和家長共同完成親子閱讀卡,以此創造親子閱讀的機會。
整堂課下來拖堂五分鐘,將過多的時間放在了講解春節習俗上面,過多地關注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從而忽略了教材編者設計《和大人一起讀》編創意圖在于通過教材安排的童謠、兒歌,激發、喚醒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期望,而不是重點放在文本的解讀上,所以改動之后我又換了一個平行班上課。
2.第二次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基于此,在第二次執教過程中,我刪去第一次課教學環節中詳細講解習俗的環節,增加“演一演”環節。“演一演”環節中,我和學生一起邊讀邊做動作演示老北京人的習俗,孩子在真實的情境中,朗讀春節童謠,了解春節的習俗。角色的代入感,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這才有了他們對課堂的難舍難分,這才能助他們品嘗到閱讀的成功和喜悅。
孩子們并不是與生俱來就對閱讀充滿了興趣和渴望。一年級孩子處于閱讀入門階段,書中的閱讀材料只是媒體。圖書和孩子之間必須借助那些能引領學生走進圖書世界的“大人”,通過與他們一起閱讀從而進入書籍世界。因此,學習閱讀進而喜歡上閱讀的過程,以及與“大人”一起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即“學生不會讀”到“逐步參與閱讀”再到“自我閱讀”,這個過程持續很長時間,如何讓孩子的閱讀由“大人陪伴讀”到“自主讀”?如何為孩子搭建由“課內讀”走向“課外讀”的橋梁?基于本堂課的教學和教材編創者的意圖,結合平時課外閱讀工作的實施,我有如下思考:
二、三點思考
1.創設“讀”的環境
一年級學生的意識和學習能力處于發展階段,他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多種渠道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
(1)學校層面
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取方法的主要陣地。創造輕松的課外閱讀環境是讓學生熱愛閱讀、享受閱讀的第一步。對此,學校應確保學生閱讀基本的物質條件,充分利用校園的每個角落,在可用空間設置文化標志,如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在教學樓的每個空位設置閱讀吧,使學生的閱讀觸手可及。讓孩子們被書中的香氣所包圍,在潛移默化中“泡”在書中,讓校園書吧、閱覽室成為學生閱讀的最佳場所。
(2)家庭層面
興趣閱讀是“隨時閱讀”,而“和大人一起讀”是追求閱讀興趣的自然發展。一個充滿書香的家庭,母親喜歡閱讀,父親喜歡閱讀,孩子們自然會愛上閱讀。當兒童和家長經常一起學習時,孩子的閱讀興趣自然會在友好和無壓力的閱讀環境中得到發展。父母的陪伴和豐富的藏書是家庭閱讀環境形成的保障,也是兒童課外閱讀質量的保障。
(3)教師層面
班級是學生所待時間最長的地方,為了讓學生成為喜歡閱讀和享受閱讀的人,教室不應該僅是知識的灌輸場所,還應該是閱讀世界的主陣地。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室的各個角落,并以各種形式收集書籍。當學生走進教室時,他們會被面前的書籍所吸引。當學生一走進教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書的世界,讓書籍觸手可及,讓孩子被書籍吸引,營造一種書香環境,迫使學生去閱讀,徜徉于書海之中。
2.做好“讀”的指導
如何讓識字不多的一年級孩子愛上干巴巴的文字,而且能將這種愛持續到課外呢?“和大人一起讀”是銜接課內外最好的“閱讀模板”,所選文章大多文質兼美,朗朗上口,有的充滿童趣,有的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和大人”一起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如親子共讀、師生共讀等。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孩子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方法,但是在親子閱讀氛圍尚未形成,家庭閱讀習慣尚未養成之前,教師應在教室內先開展教師指導下的“和大人一起讀”,示范引領家庭閱讀。比如,在教學《春節童謠》這首節奏鮮明的童謠時,我就用讓學生使用拼音拼一拼、讀一讀、加上動作讀等方式來引導學生讀童謠,讀的形式和方法多樣。課堂中會發現有的孩子手舞足蹈讀,有的搖頭晃腦讀,有的孩子拍著小手讀,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跟隨教師的引導進行閱讀,再將這些方法用視頻課的形式推送給家長,幫助家長掌握“一起讀”的方法,實現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讓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從而達到“課雖上、氣還在、味還濃”的效果。
3.搭建“讀”的展示平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為了評價班級孩子課外閱讀的進展和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激勵作用,可以給課外閱讀搭建展示的平臺,在學期開始建立一個“我們一起讀”班級微信群,定期在群里進行“和大人一起讀”反饋,將優秀作品及時在群里展示、表揚。在學期末舉行“與大人一起閱讀”的成果分享會等,孩子和家長在多種形式的展示中體驗參與的快樂,收獲成功的喜悅,激發閱讀的興趣,形成“家校聯手”的閱讀氛圍。
約翰·錢伯斯說:“無論別人的書單有多好,孩子都不會因為這個書單而成為忠實的讀者。”成年人的陪伴是閱讀的最大魅力,與成年人一起閱讀,孩子并不孤單,大手拉小手,將閱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孩子們在課外學會閱讀、愛上閱讀、享受閱讀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這些也是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參考文獻:
朱永宏.讓語文課件用得更精當些吧[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