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趙艷紅 王玉鳳
摘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讓幼兒學會發現與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的事物。”鄉土資源就如一部大課程,蘊藏著豐富多彩的教育素材,作為一種富含教育意義并極具地方特色且貼近幼兒生活的資源,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對其開發與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鄉土資源;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應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幼兒通過自己的特有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是幼兒主動地探索周圍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物質世界的過程。”從幼兒息息相關的生活環境中挖掘合適的鄉土資源,并恰當的利用到實際音樂教學活動之中去,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發展幼兒的能力,還能易于幼兒的理解和接受,激發幼兒對家鄉的熱愛和關注;更有利于鄉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一、鄉土自然資源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一)打擊樂活動《竹韻》的設計與實施
1.活動設計思路:
定位自然,親近自然,拉近幼兒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宋代大詩人蘇軾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在新寧縣鄉村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曾記得筆者小時候,父親就用竹子制作了很多小樂器,在那個沒有玩具的年代,這些竹子樂器帶給了鄉村孩子無限的快樂。現如今,科技的發達,各式各樣的玩具琳瑯滿目,再沒有多少人用竹子制作小玩具了。為了不讓這些充滿生活價值的東西丟失,也為了讓幼兒更好地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筆者特挑選幼兒習以為見的竹子為題材,讓幼兒充分感受鄉土資源的藝術魅力。
2.活動目標
·欣賞竹子自制樂器,初步感受鄉土自然的藝術魅力,培養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能在老師的指揮下敲打樂器,感受節奏美,提高動手能力。
·能根據音樂敲打節奏,并自由創造,提高創造力。
3.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在正式開展打擊樂演奏活動《竹韻》之前,針對A班幼兒沒有打擊樂演奏的基礎經驗,筆者設計并實施了認識自制竹樂器活動,身體打擊樂活動,以構建幼兒的相關經驗。
·材料準備:自制竹子打擊樂器,背景音樂《金蛇狂舞》片段,簡單的打擊樂譜。
4.活動過程
以A組的活動為例。
(1)感受與欣賞+反思
①談話導入:與幼兒拉近距離
Z:小朋友們,上周我們一起認識了這些竹子樂器寶寶,你們喜歡他們嗎?
X:喜歡!
Z:(一邊敲雙響板一邊問)哪個小朋友知道這個樂器寶寶叫什么名字?
X5:雙響筒。
X7:是雙響板!
......
此話題為激起幼兒的興趣而創設,幼兒在對話中表現得很積極,對自制打擊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下一環節做好了鋪墊。
②聆聽《金蛇狂舞》音樂片段
Z:你們都很棒,都記住樂器寶寶的名字,你們想用這些樂器寶寶為音樂伴奏嗎?
X:(激動地)想——
Z:先讓我們一起來認真地聽聽音樂吧!(播放音樂)
Z:小朋友們,你們都聽到了些什么呀!
X9:我聽到了很多鼓的聲音。
X25:我覺得音樂的節奏很快。
......
③介紹音樂《金蛇狂舞》,分析打擊樂譜
Z:《金蛇狂舞》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聶耳整理改編的一首民族管弦樂曲,樂曲的旋律昂揚,熱情洋溢,鑼鼓鏗鏘有力,渲染了節日的歡騰氣氛。我們剛才聽的是第三段,巧妙地借鑒了民間鑼鼓點中“螺絲結頂”的結構形式即上下句對答呼應。(拿出打擊譜分析)
(2)創造與表現+反思
④隨音樂,徒手練習打擊。
⑤拿樂器演奏
幼兒自選規定內的三種樂器,在教師的指揮下進行演奏。
(3)評價與反思
⑥請幼兒當小指揮。
⑦請幼兒說說上課感受。
二、鄉土文化藝術資源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一)韻律活動《有趣的草靶龍》的設計與實施
1.設計思路
在新寧縣內,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歷來有舞龍燈,吃“元宵”的習慣,舞龍燈從初十開始,為試燈,十五夜達到高潮,十六夜收燈。“十五夜的燈”突出一個“鬧”字,龍燈所到之處,鞭炮連放,聲聲震耳,主人備煙及紅布條(彩條)相贈,大街上看龍燈者人頭攢動,好不熱鬧。在鄉村有一種龍燈叫“草龍燈”,就是用稻草扎成的燈,又叫“正龍燈”,也就是只有在正月十五日才能耍。當天夜里把草龍燈上插上爐香,在夜間行走有一種星光璀璨的效果,在打擊樂的伴奏下走街串戶,熱鬧非凡。龍燈必須走進村子的各家各戶,每家每戶都要早早準備好爐香以備插上龍身,同時也要備好各種糖果等和鳴放鞭炮以示歡迎。而當晚的小孩子們也是最高興,總是成群結隊的跟著龍隊四處巡走,既有好玩的又有好吃的,高興地不得了。因此,以《有趣的草靶龍》作為活動設計大班音樂教學活動,不僅聯系了幼兒的生活實際給幼兒以快樂體驗,又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傳承。
2.活動目標
·喜歡體驗并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和快樂。
·能與同伴相互配合完成活動,強化身體協調能力。
·感受民俗民風的文化底蘊,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3.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正式開展活動之前,筆者進行了舞龍燈基本動作的練習。
·材料準備:草龍燈一條;音樂《金蛇狂舞》;草龍燈的圖片兩張。
4.活動過程
以B組活動過程為例。
(1)感受與欣賞+反思
①圖片導入:小朋友們,看看這兩幅圖片,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X:是龍。
X15::是假龍,假的龍。
Z:是用什么做的龍呢?
X27:是用草做的。
Z:對,這就是草龍燈。
②回顧舊知,明確規則
Z:上次我們學習了三個舞龍燈的動作,分別是:搖頭擺尾,首尾合一,潛龍游水。那么,在舞龍時,后面的小朋友需要怎樣配合龍頭呢?
X7:要跟著龍頭走。
X23:要等前面的動了,才能走,不能搶。
......
(引導幼兒進行徒手練習。)
(2)表現與創造+反思
③分組練習。(將幼兒分成兩組,手拿草龍燈進行練習。)
④配樂舞龍。
Z:在每年元宵節那天晚上,我們不僅要舞龍,還要敲鑼打鼓呢!那場面可熱鬧啦!下面,讓我們也隨著那歡快的音樂,快樂的舞起龍燈吧!
(幼兒分組,隨音樂舞龍。)
(3)評價與反思
⑤結束,幼兒談感受。
三、鄉土社會生活資源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一)韻律活動《斗笠變變變》的設計與實施
1.設計意圖:
“斗笠”是一種遮擋陽光或避雨的編織帽。有詩云:“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新寧縣鄉村每家每戶都有斗笠,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雨天是避雨的好工具,晴天是遮陽的好助手,斗笠是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筆者將斗笠利用到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意在借此幼兒習以為見的生活用品,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豐富幼兒的生活,從而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生活的情感。
2.活動目標
·感受與體驗斗笠舞帶來的樂趣,積極參與活動。
·能根據音樂的變化用斗笠進行舞蹈動作創編。
·感受生活的魅力,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3.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的鄉村生活經驗。
·材料準備:音頻《我編斗笠送紅軍》片段,竹斗笠12個。
4.活動過程
以B組的活動為例
(1)感受與欣賞
①談話導入
Z:小朋友們,下雨的時候,你們會拿什么避雨呢?
X12:雨傘。
X6:雨衣。
X10:帽子。
X22:斗篷。
Z:哪個小朋友來說說斗笠也就是斗篷是什么形狀的呢?
......
②聆聽音樂《我編斗笠送紅軍》片段
Z:老師這里有一段音樂,看哪個小朋友能聽出里面唱到了幾次“斗笠”這兩個字?
(教師引導幼兒感受音樂)
③學習《斗笠舞》
(教師分動作教學)
(2)表現與創造
幼兒隨音樂用斗笠進行舞蹈動作創編,教師進行指導。
(3)評價與反思
幼兒進行分組表演,小組之間相互評價。
結論
通過活動可以看出,將鄉土資源應用于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了幼兒的情感,在新鮮、好玩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協調與動手能力等,還極大的充實了幼兒園音樂教學的活動材料,豐富了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內容。讓幼兒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感受藝術的樂趣,同時感受到本土文化獨特的形式美,增進幼兒對本土文化藝術的感知與體驗,增強幼兒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引發幼兒熱愛生活、熱愛家長的美好情感,讓本土文化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傳承。我們通過創設適合于幼兒年齡特征的本土資源音樂教學活動,不僅促進了幼兒音樂素養的提高,還培養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也提升了幼兒園教師利用和挖掘鄉土資源進行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能力,促進了鄉村幼兒園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敏.鄉土資源在幼兒混合班藝術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李虹霖.侗族大歌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鄉土資源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XJK18CJC069)階段性成果之一